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7 道试题
1 . 沈约(公元441年—公元513年)《宋书》中有“至于元嘉术,三十有九载,兵车勿用,民不外劳,役宽务简,跟庶(百姓)繁息至余粮栖亩,户不夜扃(门上环钮),盖东西之极盛也。”这些记载表明(     
A.南方经济开发成就显著B.南宋农民生活富足舒适
C.国家统一促进经济发展D.经济重心南移已经完成
2024-01-05更新 | 68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重点高中智学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12月份联考历史试题(B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公元496年,孝文帝下令改变鲜卑贵族的姓氏。他先把皇族的姓氏拓跋氏改为元氏,所以孝文帝拓跋宏又称为元宏,又把其他的100多个鲜卑姓氏改为汉姓。他还参照汉族门阀制度的做法,来确定鲜卑贵族的门第高下,并按照门第高低来选拔人才,任命官吏。这些举措(       
A.促进了南方地区的开发B.确立了皇室的独尊地位
C.消弭了民族之间的冲突D.促进了民族之间的交融
3 . 北魏孝文帝下诏说“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皇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其意图是(     
A.为统治中原地区寻找历史依据B.推动鲜卑拓跋政权的封建化
C.巩固其在黄河流域的统治地位D.促进北方各民族的交流交融
2023-12-27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重点高中智学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12月联考历史试题
4 . 前秦是氐族建立的政权,但当时苻坚派人进军西域时的告诫语却是:“西戎荒俗,非礼仪之邦。羁縻之道,服而赦之,示以中国之威,导以王化之法,勿极武穷兵,过深残掠。”氐人本是戎狄,却称西域各族为戎,类似这样的少数民族统治者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相当普遍。材料反映了(     
A.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巩固B.各民族间的隔阂已然消失
C.少数民族封建化程度加深D.各政权争夺统治的正统性
2023-12-23更新 | 44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新高考联考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一12月联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别传,人物传记的一种。即在史书中列传以外别立一传,专记某一人之事迹,高平郗氏、颍川庾氏等主要人物都有自己的别传。据考证和统计,历代史志共著录、征引别传211种,其中传主属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人物别传193种。别传盛行于魏晋,对此现象解读合理的是(     
A.思想的根本变革B.门阀政治的要求C.政局动荡的影响D.传统史学的衰落
2023-12-21更新 | 62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云学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12月联考历史试题
6 . 《隋书·食货志》记载,晋自中原丧乱,元帝寓居江左,百姓之自拔南奔者,并谓之侨人,皆取旧壤之名,侨立郡县,往往散居,无有土著……又岭外酋帅,因生口翡翠明珠犀象之饶,雄于乡曲者,朝廷多因而署之,以收其利。这说明(     
A.地方豪强威胁中央集权B.南方地区得到一定开发
C.经济重心南移已经开始D.史籍记载受到政权影响
7 . 吕思勉为晋朝惋惜:“然而大权始终为自北南迁的贵族所把持,使宋武帝(出身贫寒)一类的人物,直到晋末,才得出现于政治舞台上,这也是一笔很大的损失。”造成这一损失的制度原因是(     
A.世官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推恩令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对于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陈寅恪先生曾经指出,其目的在于与南朝争取文化正统地位。他认为洛阳是东汉、魏晋故都,北方汉人有认庙不认神的观念,谁能定鼎嵩洛,谁便是文化正统的所在。翦伯赞认为,孝文帝迁都洛阳是北魏政治经济发展、鲜卑族进一步封建化的必然结果。其原因主要有:代北地区农业生产不能满足国都平城日益增长的需要;摆脱代北鲜卑贵族保守思想;加强镇压中原人民起义。王仲荦认为孝文帝之所以要迁都,一是为了更好地镇压中原的汉族和其他各民族人民;二是解决塞北一带严重粮荒;三是避免柔然人的势力。

——摘编自戴雨林《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问题研究综述》

材料二   在出任参知政事的头一个月,王安石就设置了创立新法的专门机构,即“制置三司条例司”,负责制定一些有关政府财政和社会经济的立法。制定出的第一个新法就是“均输法”,通过这一法令的实施,不但要使“民不加赋而国用饶”,而且要把天下利权收归政府掌握;接着又按照“理财以农事为急”的原则,制定了“农田水利法”,大兴水土之利;制定了“青苗法”,限制豪强高利贷的发展,减轻农民在青黄不接或荒年之际的苦痛;还把“差役法”改为“募役法”,以使农民尽可能多地参加农业生产劳动,发展生产。

——摘编自菅明军《北宋中期的财政危机及其振兴之道》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王安石经济改革的影响。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据西晋的史料记载,匈奴族和羯族自认是夏朝的后裔,鲜卑族自认是黄帝的后裔,羌族自认是虞舜的后裔。内迁的少数民族主动认同中原地区的历史和文化说明(     
A.民族交融的趋势进一步加强B.内迁各族已经完成了封建化
C.西晋对内迁各族实行了仁政D.内迁民族政治地位得到提升
10 . 【中国古代起居注制度的变迁】

材料一   起居注是中国古代官方按照年月日期编次,记录帝王言行及朝廷大事的重要史书。北魏起居注制度既是中古起居注制度发展的集大成者,也是孝文帝改革在史官制度上的一个反映。北魏初期没有起居注官,太和十四年孝文帝创置起居注制度,太和十五年设置起居注令史。它既展现了孝文帝去除胡化、加强皇权控制的一种决心,也是北魏与南朝争夺华夏正统在史学上的需求。北魏后期由于政局动荡、皇权涣散及集书省地位的下降,起居注制度名存实亡。

——摘编自:曹刚华、刘欣宇《北魏起居注制度新探》

材料二   起居注在明代经历曲折发展历程。明初为初设与调整阶段,洪武中直至宣德年间起居注之职逐渐废止,万历年间得到恢复并延续至天启初。其官职设置变迁取决于皇帝、阁臣意志,职责履行也在二者控制之下,很长一段时间其职能因为皇权、阁权的压制而处于废止状态。明初设置起居注官,专门负责记注起居,随后其职责部分由他官兼任,万历年间起居注之职由翰林院官员兼任,更类似于差遣而非正式职官。明初的起居注曾短暂负责编辑史事,万历年间不仅要记录起居,编撰六曹章奏,还承担编撰史书的任务,二者逐渐合而为一。起居注记录的内容也随之发生变化,君主言动的据实直书减少,主要是诸司章奏的编辑整理。

——摘编自:鞠星《论起居注制度在明代的发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魏孝文帝创置起居注制度的历史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明朝起居注制度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起居注制度在明代曲折发展的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