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6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魏晋南北朝时期,匈奴人刘渊建立汉国(前赵),因当年刘邦曾以公主“妻冒顿”,因此匈奴成了“汉氏之甥”;鲜卑人建前燕、后燕、南燕、西燕,自认“其先有熊氏之苗裔”,“有熊氏”则是黄帝部落的称谓;羌人姚苌建立大秦政权,称“禹封舜少子于西戎,世为羌酋”。这反映了(     
A.边疆民族不断内迁B.华夏认同观念凸显
C.民族矛盾得到缓和D.少数民族的封建化
2 . 魏晋南北朝时期,“宋齐梁陈诸君,则无论贤否,皆威福自专,不肯假权于大臣”。后赵太子“使文武皆跪立”,成汉之主李寿“人有小过,辄杀以立威”。这些史料可用于说明当时(     
A.君主专制的强化B.分裂走向统一的趋势
C.政治发展不均衡D.中枢机构的权力变化
2023-09-28更新 | 340次组卷 | 2卷引用:海南省定安县定安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3 . 东晋建国之初,宰相王导替晋元帝向南方士族请婚,推荐南方名流任职;还用戮力辅佐王室,共图恢复中原的诤诤言词,为北方士族撑腰打气。王导的做法意在(     
A.推动少数民族汉化B.巩固东晋的统治基础
C.改革九品中正制度D.促进南北文化的交流
2023-09-24更新 | 69次组卷 | 1卷引用:海南省琼中县琼中中学2024届高三9月全真模拟(一)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隋书·食货志》中记载:“晋自中原丧乱,元帝寓居江左,百姓之自拔南奔者,并谓之侨人。皆取旧壤之名,侨立郡县,往往散居,无有土著。……其无贯之人,不乐州县编户者,谓之浮浪人,乐输亦无定数,任量,准所输,终优于正课焉。都下人多为诸王公贵人左右、佃客、典计、衣食客之类,皆无课役。”……据《宋书》记载:“及至(东晋)大司马桓温,以民无定本,伤治为深,庚戌土断,以一其业。于时财阜国丰,实于此。自兹迄今,弥历年载,画一之制,渐用颓弛。……于是(宋公刘裕)依界土断,唯徐、兖、青三州居晋陵者,不在断例。诸流寓郡县,多被并省。”

——据《隋书》《宋书》等整理

材料二   “侨置郡县”的建立给南方的郡县制度、行政区划和户籍带来极大的混乱,因此东晋南朝政府以整顿户籍、搜括人口为主要目的的所谓“土断”先后实施了十次。侨户“土断”后皆入白籍,成为国家的正式编户,并且从“土断”注籍到正式课租,给予新附侨户一定的优复期限。其中桓温和刘裕在实施“土断”后,国家都出现“财阜国丰”的局面,刘裕“土断”的成功和王、谢为首大族的衰颓密切相关。……东晋南朝虽屡经“土断”,仍然是“弥山满海,皆是私役”。

——摘编自曹文柱《关于东晋南朝时期的“土断”问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东晋南朝进行户籍整顿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东晋南朝的户籍整顿。
2023-09-24更新 | 67次组卷 | 1卷引用:海南省琼中县琼中中学2024届高三9月全真模拟(一)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二年发生旱灾。朝廷官员李彪建议:从州郡税收中抽出九分之二,将京城全年开支剩余的费用全部拿出来,分别建立管理机构,在丰收时买进粮食,全部储存在仓库里;遇上歉收年月,就可以加两分利卖给百姓。这一建议说明了当时北魏(     
A.增强社会整体运行的平稳性B.灾情救助主要依靠市场因素
C.通过多元参与提升治理效能D.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结合
6 . 下图中的资料可用于说明,东晋初年(    
及帝(晋元帝司马睿)登尊号,百官陪列,命导(王导)升御床共坐。导固辞,至于三四,曰:“若太阳下同万物,苍生何由仰照。”
帝初镇江东,威名未著,敦(王敦)与从弟导等同心翼戴,以隆中兴,时人为之语曰“王与马,共天下。”
A.贵族世袭特权B.士族逐渐崛起
C.门阀势力显赫D.统治根基不稳
7 . 对历代帝王陵墓的保护是中国古代固有的文化传统。北魏孝文帝在恢复祭陵制度的同时,对汉、魏、晋诸陵的维护沿袭了魏明帝的做法,并以古代帝王祭祀的礼仪“太牢之礼”祭汉光武及明、章三帝陵。孝文帝这一做法旨在(       )
A.尊重历代的贤明君主B.传承和弘扬鲜卑族文化传统
C.彰显其人道主义情怀D.表明北魏入主中原的正统性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据《魏书》记载,496年,孝文帝曾责备留京官员:“昨望见妇女之服,仍为夹领小袖(鲜卑装特点)……卿等何为而违前诏?”据此可知,当时(     
A.传统习俗影响改革效果B.汉化改制成果有限
C.官僚集团阻碍改革进程D.改革缺乏社会基础
9 . 多元起源的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不断向一体化迈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伴随着多种形式,成为历史发展的主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的流动,既有居住在边地的少数民族向中原地区流徙,也有中原地区的汉族人口纷纷外迁。史书中关于“百官流亡者十八九”和“中州士女避乱江左者十六七”的记载很多。十六国以来,许多少数民族在中原与汉族杂居,一遇变乱,同样成为流动人口。波澜壮阔的人口大流动,从短时态来看是加剧了社会动乱,但它也对社会的长远进步,开辟了道路。

——摘编自曹文柱等《乾坤众生》

材料二   从官军干部检之,高仙芝、王思礼均为高丽人,哥舒翰,突骑施人,与郭子仪齐名的李光弼,契丹人。

——岑仲勉《隋唐史》

为了正确地引导和管理互市活动,保障正常、公正的贸易秩序,唐政府专门设置了“互市监”,“掌诸蕃交易之事”。唐朝的最高学府“国子学”允许少数民族首领子弟入学就读。地方上,郡学招收少数民族子弟入学,由官府提供“禀给”。

——摘编自杨华双《唐朝开明民族政策述略》


(1)据材料一,举出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迁徙的两种类型,并分析其主要原因和影响。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朝开明民族政策的具体表现及其意义。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东汉时期,外戚利用皇帝幼弱,专擅朝政,宦官拥立幼主,操纵政权的现象时有发生。东晋时期的政治舞台上外戚、宦官的身影,就黯淡下去了。这一现象折射出东晋(     
A.宗法观念淡化B.君主集权削弱C.门阀士族衰落D.监察制度周密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