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3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武帝时,曾下过诏书,不举孝子廉吏的地方长官应如何处罚。这一来,就无形中形成了一种有定期的选举。汉代一百多个郡,至少每年要有两百多孝廉举上朝廷。这些人到了朝廷,大抵还是安插在皇宫里做一个郎官。郎官之中虽然也尽有贵族子弟,但究竟是少数。政府一切官吏,几乎全由此项途径出身。这样的政府,我们叫它做读书人的政府,或称士人政府。政府即由他们组织,一切政权也都分配在他们手里。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二 南北朝及以前,贵族集团对政治具有强大影响,官吏的任命基本以门第为标准,地方佐官由长官辟举,中央与地方在具体政务运作的层面上并未完全联结为一个整体。隋唐之际科举制度的建立及其后考试科目和录取标准的不断调整,是宋代那种新型官僚形态形成的前提。北宋各级政府,包括中央政府,都是由官僚而非贵族负责运转,贵族作为一个社会阶层对帝国政治运作的影响力基本消退。“朝廷(皇帝与宰执为首)一州县一百姓”架构下的国家形态基本成型。

——摘编自刘后滨《政治制度史视野下的唐宋交革》


(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代选官制度的特点及弊端。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与汉代相比,唐宋选官制度发生的最大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变化产生的政治影响。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选举制度,在三代以前,是与世袭并行的。之后,由于上级的腐化和下级的进步,主持国政者,为求政治整饬起见,不得不逐渐引用下级分子。乡间的贤能,渐有升于朝廷的机会。汉代的用人,是比较没有什么阶级之见的。汉初,官吏的来源主要有两个:一是按军功爵位的高低,选任各级官变,二是选自郎官,即郊中令属下的中邮、侍郎、郎中、议郎等。郎官的职责是守卫宫殿和做皇帝随从,如果经过一段时间,中央效地方官有缺额,即可由郎官中逸用。到武帝时,采纳董仲舒的建议,另郡国每年举孝、廉各一人。除孝廉一科为察举取士的主要科目外,武帝还不定期设立茂才、贤良方正、文学等科,以广泛地吸收地主阶级优秀人才,并于元朔五年(前124年)在长安设立太学。

——摘编自吕思勉《中国通史》、晁福林《中国古代史》(上)

材料二   隋唐开始的科举始终将儒家经典作为考试的主要内容。……自隋唐以后,各代“大小之官,悉听变部;”……可以说,科举制是封建社会的“平民政治”。这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皇族及豪强宗法势力对于政治权力的垄断,促进了社会的良性流动,从而扩大了统治阶级政治统治的合法性基础。

——《浅谈科举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汉官员选拔制度发生的变化及其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时期与唐代的官员选拔制度的不同之处,并说明唐代官员选拔制度的进步性。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有学者通过计算发现,西汉官员群体擢升中63%取决于个人表现,22%因为才华,16%通过举孝廉,11.6%则是因消灭盗贼或者镇压起义有功,约有75%的官员通过政绩晋升,仅有3.2%的人由于恩荫受到拔擢。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贵族的特权开始被剥夺B.行政管理体系日趋严密
C.地方割据的隐患已消除D.官僚政治取代血缘政治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4 .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选官的标准主要有“文、武、德、才、血”等几种。如果“武”对应的是军功爵制,那么“德”指的是
A.世官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
2022-03-15更新 | 151次组卷 | 19卷引用:安徽省亳州市涡阳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入学历史试题
5 . 公元前124年,汉武帝采纳公孙弘的建议,为五经博士置弟子员,每年考试,凡能通一经以上者,可补文学掌故的官缺,成绩得甲等者可为郎官。这一做法
A.确立了儒学统治地位B.开创了科举考试的先河
C.扩大了官员选拔渠道D.打破了传统的门第观念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6 . 察举制,是一种自下而上推荐人才为官的制度。汉武帝时,令郡国每年举荐孝、廉各一人,建立起人才选拔制度。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由此可知,汉武帝的选官标准是
A.品德B.考试成绩C.官员的文化素质D.血缘关系
2020-08-27更新 | 681次组卷 | 16卷引用:安徽省池州市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汉代,政府选官时的选举或考试,都实行分区定额。无论经济文化先进或落后的地区,都照人口比例来考选,同时郡县长官,例须避用本郡本县人。这些举措
A.目的在于维系王朝统治B.使全国的经济文化发展趋向平衡
C.缓解了中央和地方矛盾D.改变了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
8 . 从察举到科举,中国封建社会的官僚选拔依据由“名”到“文”。尽管科举制作为选拔制度来说确实优于察举制,但察举制本身重“名”也是对未来官僚品行和口碑的一个确认,也有其自身制度的长处。这说明
A.察举制保证了官员的品行B.选官过程中“文”比“名”重要
C.察举制有其存在的合理性D.中国封建社会选官制度趋于完善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下表是阎步克对曹魏时期察举入仕者的社会成分所做统计,其意在说明曹魏时期
A.官员选拔注重阶层平衡B.社会流动的通道依然有效
C.儒生成为政治舞台主角D.制度设计与实践出现背离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10 . 据统计,东汉时期三公的家世连绵情况超过西汉。许多墓碑描述墓主时多用“奕世载德”“银艾不绝”“牧守相亚”“将相不辍”等词。这可用来说明当时
A.门第决定政治生态B.君主专制超于强化
C.选官标准发生异变D.宗教观念逐渐流行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