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3 道试题
1 . “官事至重,古法虽圣犹试。故令丞相设四科之辟,以博选异德名士,称才量能,不宜者还故官。第一科曰德行高妙,志节贞白。二科曰学能行修,经中博士。三科曰明晓法令,足以决疑,能按章覆问,文中御史。四科曰刚毅多略,遭事不惑,明足以照奸,才任三辅剧令皆试以能,然后官之”。依据材料判断这应是在
A.西周时期B.东周时期C.两汉时期D.明清时期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曹操年少时“任侠放荡,不治行业”,“好飞鹰走狗,游荡无度”,这种行为在传统舆论之下难以踏入仕途。但由于他被许劭等三位名士所看重,竟然突破选举制度被举为孝廉。这表明东汉末年
A.儒学地位受到严重冲击B.士族门阀操控国家政权
C.唯才是举成为社会共识D.国家统治秩序亟待重建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代“四科取士”。“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博士:三曰明达法令……四曰刚毅多略……皆有孝悌康公之行”。

——《后汉书·百官志注》

材料二   今立正,定九品,高下任意,荣辱在手。操人主之威福,夺天朝之权势。爱憎决于心,情伪由于己……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愚臣以为罢正,除九品,弃魏氏之弊法,立一代之美制。

——房玄龄等《晋书》

材料三   故太平君子,唯门调户选,征文射策,以取禄位,此行已立身之美者也。父教其子,兄教其弟,无所易业,大者登台阁,小者任郡县,资身奉家,各得其足。是以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焉。是以进士为士林华选,四方观听,希其风采。每岁得第之人,不浃旬而周闻天下,故忠贤隽彦韫才毓行者,咸出于是。

——韩国磐《隋唐五代史论集》

(1)根据材料一,指出汉代主要选官制度及选官标准。
(2)概括材料二的主要观点并说明理由。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唐时期实行科举制的意义。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4 . 东汉时,察举制逐渐形成了由本乡名士主导的乡闾品评的传统;曹魏时由政府委任中正,把私人品评变作官家品评。此变化
A.受佛教不断传播的影响B.反映世家大族不断衰落
C.是推行科举考试的结果D.是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2020-01-21更新 | 562次组卷 | 36卷引用: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5 . 察举制是汉代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初选拔人才和委任官吏沿袭秦朝,重在军功,辅之以“任子”等方式,任子是沿袭西周以来的“世卿世禄”制。由于任子、赀选讲究门第和财产,不仅排斥了被统治阶级入仕为官,也排斥了地主阶级中下层进入仕途,容易引起在野者阶层的强烈不满。军功则要在战场立军功,受封军功爵。随着社会逐渐趋于安定,朝廷急需大批治国安邦人才,仍按“军功爵”选官,仅有弊端,而且不是长久之计。

——摘编自赖华明《汉代察举制的内容及其功过》

材料二   察举制由地方政府的郡国守相向皇帝推荐各郡国能够担任官职的人才汉武帝时孝廉一科为最重要。孝是指孝敬父母,廉是指清廉勤政。察举孝廉的标准有四条:一是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是学通行修,熟知经书;三是明习法令,善于决狱;四是头脑清楚,才干出众。察举制举荐的范围也逐渐扩大到“布衣”平民。此外,考试是汉代察举制度的重要环节。被举者经考试后,由政府量才录用。随着考试制度不断发展和完善,到隋唐以后更发展成“科举制”。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代察举制产生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概括汉代察举制的特点,并分析其积极影响。
6 . 东汉学者崔窘曾说,今天的地方长官随意违背诏书,诏书说得再恳切,甚至骂到极点也无动于衷。但地方所下公文却像霹雳一样震动,这就是老百姓所说的“州郡记,如霹雳,得诏书,但挂壁”的状况。这种现象说明
A.地方豪强对抗中央B.察举制的弊端严重
C.贪污腐败愈演愈烈D.王国问题死灰复燃
8 . 黄留珠《秦汉仕进制度》中载:武帝元光元年,初行孝廉之举,不是举孝与廉各一人.而是各郡国各举一人或孝或廉或兼有孝廉二德者。据此可知
A.汉代的选官制度逐渐完备B.孝、廉是不同的选官依据
C.儒学独尊局面的完全形成D.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
10 . 中国古代崇尚“德治”,孝道是政府与民间最推崇的。有史料记载,郭巨“家贫,有子三岁,母减食于之。巨谓妻曰:贫乏不能供母,子又分母之食;盍埋此子”。郭巨因此而被荐举为孝廉。这一史料反映的是
A.分封制B.算缗令C.察举制D.告缗令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