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7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唐朝初期租庸调制规定21-59岁之间的成年男子除租、调外,还可以缴纳一定的绢布来替代徭役;唐朝中后期的两税法规定每户按人丁和资产征收户税,按田亩征收地税。这一变化反映了(       
A.国家废除了长期以来的人丁税B.政府实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
C.国家对农民人身控制松弛D.小农经济不断发展的结果
2023-09-25更新 | 204次组卷 | 104卷引用:辽宁省本溪市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质检考试历史试题
2 . 安史之乱后,南方有户184万,垦田162万顷。按相同的标准,如果此时继续推行租庸调制,可得租330万石米,而实行两税法,则可得1620万石米。故当时尽管受到一些人的反对,德宗还是坚决实行了两税法。由此可知(     
A.推行两税法是为增加政府财政收入B.经济重心南移是实行两税法的原因
C.南方地区是国家赋税收入主要来源D.推行实物税收是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2023-08-15更新 | 1129次组卷 | 20卷引用:河北省沧州市肃宁县第一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3 . 隋唐在北魏租调制的基础上开始征收“庸”,故又称“租庸调制”,其中的“庸”是指纳绢或以布代役。隋朝规定五十岁以上者,可“免役输庸”,即纳布帛以代替力役,而唐代的庸不再有年龄限制。这体现出隋唐时期(       
A.赋役制度既有承袭又有创新B.政治清明且统治者励精图治
C.政府鼓励农民从事多种经营D.农民赋税徭役负担比较合理
4 . 下表为中国古代曾经实行的授田法,据此可知(     
秦国授田制:每户授田百亩,每年向农户征收其所产粮食的十分之一作为田税。
曹魏屯田制:以军队形式编制流民,分给耕地,用官牛耕地,收十分之六地租。
西晋占田制:农民可以分到不交租的占田和交纳地租(粮食、绢和帛)的课田。
北魏均田制:授露田不得买卖,授桑田为世业,限制买卖,向农户收取租调。
唐初均田制:口分田一般不得买卖,永业田可以传给子孙,向农户收取租庸调。
①土地国有制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主流形态       ②自耕农经济是维护封建统治的经济基础   
③授田法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抑制土地兼并       ④均田制从根本上打击了地主阶级的利益
A.①④B.②③C.①③D.②④
2023-07-07更新 | 183次组卷 | 7卷引用:北京市朝阳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贞观五年(631年),唐太宗下诏规定:“男年二十,女年十五以上及妻丧达制之后,孀居服纪已除,并须申以媒媾,令其好合”。与此同时,唐太宗还要求“刺史县令已下官人,若能使婚姻及时,鳏寡数少,量准户口增多,以进考第;如其劝导乖方,失于配偶,准户减少,以附殿失(重大失职)”。武则天统治时期亦曾颁布过类似的诏令,力图做到“内无旷妇,外无旷夫”。开元初年(713年),唐玄宗命有司沙汰(淘汰)僧民,以伪滥还俗者二万余人;开元九年(721年),复令“诸州背军逃亡人,限制到百日内,各容自首,准令式合所在编户”。至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唐玄宗更令“诸男年十五,女年十三以上。并听婚嫁”。

——摘编自李育华《论唐代人口政策的社会针对性及经济效应》


(1)根据材料,概括唐朝增殖人口的举措,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主要经济目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补充一条唐朝为达到上述目的所采取的措施,并说明理由。
2023-06-14更新 | 260次组卷 | 4卷引用:辽宁省部分学校2023届高三下学期考前模拟演练历史试题
6 . 从现存资料看,唐代均田制基本上沿袭了前代尤其隋代的格式,但在具体上的变化相当明显。对授田的限额与授田对象做了调整,尤其是对均田制下土地买卖做了严格的限制。如买主的土地占有量不得超过制度规定的应受田数额,买卖土地的交易活动中只能在制度所允许的土地占有量之内进行,而且必须向官府申牒立案。这些规定(       
A.体现了政府力图控制土地占有B.有效遏制了土地兼并的状况
C.是两税法顺利实施的经济基础D.加重了民众的经济负担
2023-06-14更新 | 316次组卷 | 4卷引用:山东省聊城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5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7 . 唐朝的赋税制度称为“租庸调”,恰巧拼成了《孟子》书里的“粟米之征”“布帛之征”“力役之征”三项目,此制最要用意在“为民制产”,务使大家有田地,有田始有租,有身始有庸,有家始有调,租调之外的役可以用“庸”代替。唐朝的税制(     
A.对农民人身束缚进一步减弱B.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发展
C.意在保障广大农民有地可种D.扩大了征收赋税的对象
2023-06-05更新 | 808次组卷 | 5卷引用:专题突破卷02三国两晋南北朝民族融合和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通关卷(新高考通用)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780年后,唐朝推行两税法,强藩地区按照两税法的收税原则进行缴纳,但在赋税的支配上,部分留给收税当地作为日常开支,部分由藩镇节度使支配,部分上缴中央。据此可知(     
A.中央集权得到强化B.藩镇势力得到遏制
C.中央妥协色彩明显D.宗藩体制遭到破坏
9 . 中国古代赋役制度在唐中后期发生了重要变化。记载这一变化的史料是(     
A.“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战”B.“上于是约法省禁,轻田租,什五而税一”
C.“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D.“机户出资,织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
2023-05-17更新 | 259次组卷 | 2卷引用:【好题汇编】期末复习-纲要上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4大核心考点+60道高频考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公元204年曹操下租调令:田租亩四升,户出绢二匹、绵二斤而已,地方官不得擅兴发。《资治通鉴》称:“唐初赋敛之法曰租庸调,有田则有租,有身则有庸,有户则有调。”两税法改为“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即通过评定户等实现的按资征税。赋税制度的变化说明(     
A.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控制B.封建社会阶级矛盾被消除
C.唐宋间贫富差距大大缩小D.土地兼并得到有效的抑制
2023-05-08更新 | 697次组卷 | 15卷引用:辽宁省部分重点中学协作体2023届高三下学期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