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1 . 安史之乱后,百姓四地“多被殷富之家、官更吞并”,大量的自耕农民成为地主的佃户。寄庄户、寄住户、客户、逃户和隐户在户口总数中占了很大的比例。这一状况(     
A.引发了藩镇割据B.推动了税制改革C.加剧了农业衰退D.促进了人口迁徙
2023-11-29更新 | 117次组卷 | 4卷引用:山西省太原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唐朝初期租庸调制规定21-59岁之间的成年男子除租、调外,还可以缴纳一定的绢布来替代徭役;唐朝中后期的两税法规定每户按人丁和资产征收户税,按田亩征收地税。这一变化反映了(       
A.国家废除了长期以来的人丁税B.政府实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
C.国家对农民人身控制松弛D.小农经济不断发展的结果
2023-09-25更新 | 205次组卷 | 104卷引用:辽宁省本溪市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质检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如表为唐代户籍登记的内容,这反映出(     
A.唐前期农民的徭役负担沉重B.“户”是赋税征收的基本单位
C.土地是赋税征收的主要对象D.均田制是赋税制度的基础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这一新税制是原来以财产为标准将家庭分为九等的户税和以粮食产出为标准将土地划分三等的地税的结合,它把两种税合并在一起,用货币交纳,税额基于民户的财产和土地占有规模和质量,而不是成年男丁的数量。据此可知,这一税制(     
A.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B.立基于均田制在全国的推广
C.客观上加剧了大规模土地兼并D.成为阶级矛盾激化的导火索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下表是唐代两税法实施之后的中央与地方两税分配表。这反映出唐代(     
收入总额支出总额
中央提成额地方留成额
钱税3139.8万贯1089.8万贯2050万贯
粮税1615.7万贯215.7万贯1400万贯
合计4755.5万贯1305.5万贯3450万贯
A.两税法缓解了财政危机B.地方分权特征比较突出
C.各地藩镇完全失去控制D.征税标准侧重土地财产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6 . 唐德宗时期,政府实行新税制:先计州县每岁所应费用及上供之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为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使与居者均,无侥利。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其租庸调、杂徭悉省。这一新税制(     
A.放松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B.有效抑制了土地兼并的发展
C.稳定了政府征税的对象和名目D.延续了北魏以来的租庸调制
7 . 赋税是国家凭据政治权力取得财政收入的重要形式和调控手段。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汉初年,刘邦实行“轻田租”政策,行“十五税一”之法,即国家从农民总收入中征收十五分之一。不久,因军费开支浩大,又改成“十一之税”,到惠帝刘盈时,才又恢复“十五税一”。后来,有时免除一半田租,变成“三十税一”,遇到荒年,又全部免征。汉文帝减免田租,对少地和无地农民并没有什么好处,只是增加了占有大量土地的豪强地主的收入。当然,我们也应当承认:两汉前期减田租的措施,固然有利于那些“奴婢千群,徒附万计”,并拥有大量佃农的大地主,但对大量自耕小农也多少起了一点保护作用,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因而也收到了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效果。

——摘编自唐嘉弘《谈谈西汉的赋税制度》

材料二   唐承隋制,前期赋役上实行租庸调。所谓“有田则有租,有身则有庸;有户则有调”,它以民户授田为基础和前提。为确保租庸调的顺利实施,政府规定每户编造手实,再根据手实编成户籍;按每户丁男、中男数均田、定赋役。手实、户籍、均田、租庸调之间互为依据,便于监督管理,有效地组织赋役征调。国家职能有效实施,政权稳固,治理秩序良好。天宝十四年开始的“安史之乱”是唐朝财政制度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安史之乱后,中原经济残破,土地兼并严重,农户大半逃亡,管理乏力,国库空虚,但支出不减,征调不已。赋役失衡,农民负担严重。两税法是针对以上诸多社会问题而制定的,“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只要在当地有资产、土地,就算当地人,上籍征税。这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征税范围、税负相对公平,当然更主要是满足中央政府的财力需求;以维护政权和社会稳定。

——摘编自朱红琼《唐朝财政制度演变对国家治理能力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汉初年“轻徭薄赋”的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唐政府利用租庸调制进行调控的具体措施,并结合所学评价其历史作用。
(3)据材料二,说明唐代赋税征收依据的变化,阐释其原因及从中获得的认识。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始于七世纪后期的唐代敦煌户籍档案是研究唐代户籍与赋役等制度的资料。唐代敦煌户籍资料所见“受田”的统计中,有如下统计(如表)。据此可知(     
年代户数永业田(亩)口分田(亩)园宅地(亩)
应受
未受





天宝(742年)以前431180107510548207574063963363
大历四年(769年)185404499117905411249231112
A.小农经济大量破产B.中央政府权力式微
C.国家严控土地交易D.赋役制度有待调整
9 . 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唐政府颁行两税法,分夏秋两季征税,分别是六月、十一月。有学者认为唐代北方地区在农历六月时无法保证粮食的收获,两税法是针对南方地区而采用的赋税制度。该学者的判断依据是(     
A.两税法改变了以人丁为标准的征收方式
B.两税法消除了社会矛盾,维护了社会稳定
C.两税法使土地兼并问题得到了妥善解决
D.两税法适应了南方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
10 . 780年唐朝开始实行两税法。两税法的实施
A.使税制更加紊乱B.减轻了对农民的控制
C.减少了财政收入D.解决了土地兼并问题
2020-11-11更新 | 665次组卷 | 22卷引用:2019-2020学年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单元复习卷: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