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4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5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1 . 研究表明,明代大商人的资本一般为白银数十万两,多者上百万两。到清代中期,大商人的资本一般在一百万两以上,甚至多达千万两。这表明清代中期
A.商人的地位发生根本性改变B.重农抑商政策明显松弛
C.商业活动的规模进一步扩大D.白银开始成为流通货币
2019-06-08更新 | 11990次组卷 | 165卷引用:四川省广安市邻水实验学校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阶段性测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2 . 明清之际,中国人逐渐冲破了“想要富,男子立田女织布”的传统观念,形成“家有良田万顷,不如日进分文”、“街头一席地,强似百亩田”的意识,这主要是由于
A.抑商政策的松动B.专制制度的衰落C.西方文明的影响D.商品经济的发展
2019-01-30更新 | 915次组卷 | 51卷引用: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区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3 . 清帝雍正朱批谕旨说:“山右(今山西)大约商贾居首,其次者犹肯力农,再次者谋入营伍,最下者方令读书。联所悉知,习俗殊可笑。”这反映出当地
A.商人的政治地位已经跃居首位B.学而优则仕的传统已被抛弃
C.重农抑商政策并没有得到实施D.传统观念因追求财富而改变
2019-01-30更新 | 2978次组卷 | 58卷引用:四川省三台县塔山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5月月考历史试题
4 . 明代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论述道:“人聚于乡而治,聚于城而乱。聚于乡则土地辟,田野治,欲民之无恒心不可得也。聚于城则徭役繁,诉讼多,欲民之有恒心不可得也。”这种认识产生的背景是(   
A.佃农人身依附关系减弱B.城乡商品经济发展迅速
C.市民阶层争取自身权利D.小农经济开始逐步解体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6 . 明中后期介绍商路、商业信息的书籍大量出现,徽商黄汴的《天下水陆路程》 记载了全国143条水陆交通路线的里程。这说明
A.社会经济发展促成知识结构的更新
B.印刷技术的进步促进了商业的繁荣
C.商业类书籍为士子科举的必读书目
D.商人成为知识的主要生产和传播者
2019-01-30更新 | 2213次组卷 | 20卷引用:【全国百强校】四川省树德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4月阶段性测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7 . 乾隆《吴江县志》载明末周灿诗:“水乡成一市,罗绮走中原。尚利民风薄,多金商贾尊。人家勤织作,机杼彻黄昏。”诗中“人家”“机杼彻黄昏”是因为(   
A.水上集市不受时空限制
B.家庭纺织工勤奋“走中原”
C.重农抑商政策发生变化
D.尊富崇利意识蔚然成风尚
2019-01-30更新 | 1861次组卷 | 50卷引用:四川省内江市第六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8 . 明朝有人描述在广东大庾岭所见:“盖北货过南者,悉皆金帛轻细之物;南货过北者,悉皆盐铁粗重之类。过南者月无百驮,过北者日有数千。”这表明当时(        
A.岭南经济发展程度高于北方B.岭南是商人活动的主要地区
C.以物易物是商贸的主要方式D.区域差异造成长途贸易兴盛
2019-01-30更新 | 4019次组卷 | 69卷引用:四川省遂宁市遂宁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下表,对表中数据解释合理的是
1820年GDP在世界上的比重1830年制造业在世界上的比重
中国英国日本中国英国日本
28.7%5.2%3.1%29.8%9.5%2.8%

——安格斯•麦迪逊《世界经济二百年回顾》、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
A.中国封建经济仍在发展
B.新航路开辟推动了世界经济的交流
C.工业经济是中国经济的主体
D.中国已成为世界贸易中心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10 . 明代李鼎在《李长卿集》中记载:“燕、赵、秦、晋、齐、梁、江淮之货,日夜商贩而南;蛮海、闵广、豫章、楚、瓯越、新安之货,日夜商贩而北。”这说明
A.明朝跨区域贸易的繁荣
B.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又回到北方
C.明朝区域性商帮开始出现
D.中国古代南北经济格局的改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