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4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4 道试题
1 . 如表所示为明代的货币制度和货币币材变化。这一变化
时间年号主币铺币货币制度货币币材
1368~1436年明前朝大明宝钞铜钱钱钞兼行纸币
1436年正统元年白银大明宝钞银钱钞兼行铜钱
1525年嘉靖四年白银铜钱银钱兼行白银
1581年万历九年白银铜钱银钱兼行白银
A.结束了货币混乱的局面B.加重了百姓的赋役负担
C.营造了宽松的商业环境D.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2 . 下列关于古代中国工商业发展的表述不恰当的是
A秦代市的管理相当严格,商品买卖必须明码标价,金钱当面投入容器中
B古代市楼起源于西汉长安,最初是管理市场的官署,后演变成聚民交易的场所
C唐代自然形成的乡村集市也逐渐演进为相对集中的地方商业中心
D明清时期丝织业领域私营作坊兴起,最早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A.AB.BC.CD.D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清中期以前苏州地区重要经济指标统计表(部分),据如表可推知,清代中期苏州地区
糙米价格(每石)棉布价格(每匹)踹匠工资(每匹)
1665年约400文约30文11文
1724年约1000文约30—35文约11文
18世纪末约1500文约100—200文约14文
(注:踹匠是踹布手工业工人,强壮者每天可满布5匹;苏州当时有匠的2万人。)
A.人口膨胀影响劳动力价格B.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受阻
C.传统手工业逐渐走向衰败D.通货膨胀破坏城市繁荣
4 . 明朝时,松江、苏州棉作压倒稻作,“邑之民业,首藉棉布”,嘉兴、湖州二府,蚕桑压倒稻作,“蚕或不登时,举家辄哭”。清朝时出现了“江浙百姓全赖湖广(湖北湖南)米粟”的现象。这表明
A.江南地区农业结构有所调整B.湖广地区已成为全国经济重心
C.江南地区商业格局发生剧变D.湖广地区农业出现革命性突破
5 . 康熙年间《广东新语》记载:“广东东莞的茶园村,农户多以种茶为业,富者千余棵,贫者也有百余棵,一年售价为万金。”乾隆年间《棉花图册收贩》注释:“三辅(京城附近地区)……种棉之地,约居什之二三……每当新棉入市,远商翕集,肩摩踵错。”由材料可知
A.农副产品的商品化程度高B.棉纺织技术得到推广应用
C.清朝的长途贩运贸易兴盛D.清朝前期的对外贸易繁盛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明中晚期的江南,随着地主和佃户将维持生计的谷物收成变为植棉、养鱼和橘园、桑园的经营与茶树的种植,新的农业形式在江南产生了……新的农业管理技术发展了,常常需要使用雇工或是有人身依附性质的劳动力。材料说明江南地区
A.商品经济的发展B.小农经济开始解体
C.雇佣关系普遍化D.农业经营方式多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明清中后期,江南大量农户成为工商业者,普通人家因经营有方而成为巨富的,不乏其人。当时,出身书香门第而弃学从商者也非罕见。工商之家身为商贾也多好儒学,竭力培养子弟攻读诗书,博取功名,求得一官半职。这些现象表明江南社会
A.传统贱商观念消除B.社会阶层流动活跃
C.自然经济逐渐解体D.民众贫富差距扩大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如图是“江浙地区工商业市镇变化图”,据此可知 
A.宋代到明清经济重心南移加快B.江浙地区城镇发展不断加快
C.江浙地区区域间长途贸易发达D.政府重农抑商政策逐步松弛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明清商人群体中常见“抱德怀才岂惮贫,广行方便方施仁。光明正大无荣辱,留此心田荫后人”。“处世为人做一场,要留名节与纲常"之类的劝诫。这反映出当时
A.尊富尚利意识的盛行B.社会风尚发生转变
C.儒家财富观受到冲击D.商人责任意识增强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明洪武二十六年,在全国赋税收入中,粮食近2000万石,而钱钞仅46000锭,占赋税的比重不到1%。明中期后,银两成为主要的财政核算单位。到清康熙中期,实物赋税与货币赋税的比例已达1:2。这反映出明清时期
A.传统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革B.货币发行制度出现重大调整
C.财政收入支出已经基本实现货币化D.赋税征收与经济结构特征存在反差
首页2 3 4 5 6 7 8 9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