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4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9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黄宗羲生活于明末清初,两百年后其政治思想备受推崇。梁启超与谭嗣同等曾将《明夷待访录》“节钞”送人。革命党人陈天华认为,《明夷待访录》“虽不及《民约论》(又译《社会契约论》)之完备,民约之理,却已包括在内”。该书中的《原君》《原臣》也曾被用作兴中会的宣传品。

民国时期,梁启超反思说:“畴昔谈立宪、谈共和者,偶见经典中某字某句与立宪、共和等字义略相近,辄摭拾以沾沾自喜,谓此制为我所固有。其实今世共和、立宪制度之为物,即泰西亦不过起于近百年……比附之言,传播既广……以为所谓立宪、共和者不过如是,而不复追求其真义之所存。”

评析清末民初关于黄宗羲的“记忆复兴”这一现象。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黄宗羲认为:“秦变封建而为郡县,以郡县得私于我也;汉建庶孽,以其可以藩屏于我也;宋解方镇之兵,以方镇之不利于我也。此其法何曾有一毫为天下之心哉!”从历史的分析中,黄宗羲揭示出传统政治
A.走向成熟的轨迹B.天下私有的本质
C.因循反复的特点D.集权体制的根源
2020-01-01更新 | 526次组卷 | 30卷引用:2016届重庆一中高三12月月考文综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黄宗羲为自己的著作《明儒学案》作序:“盈天地皆心也。变化不测,不能不万殊。心无本体,工夫所至,即其本体。故穷理者,穷此心之万殊,非穷万物之万殊也。穷心则物莫能遁,穷物则心滞一隅。”这说明黄宗羲
A.反对封建君主专制B.提倡天下为主君为客
C.批判继承传统儒学D.反对封建伦理道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黄宗羲在《原臣》中说:“君臣之名,从天下而有之者也。若无天下之责,则吾在君为路人。出而仕于君也,不以天下为事,则君之仆妾也;以天下为事,则君之师友也。”材料中的主张
A.有利于缓和君权与相权的矛盾B.深受西方民主启蒙思想的影响
C.为规范君臣关系提供思想基础D.是对君主强化统治弊端的反思
2019-12-03更新 | 223次组卷 | 20卷引用:河北省衡水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分科综合考试历史试题
5 . 明清之际的思想家黄宗羲认为:“天下为主,君为客。……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这表明在政治上他主张
A.主权在民B.君主立宪C.君民平等D.反对君主专制
2019-11-23更新 | 507次组卷 | 24卷引用:【全国校级联考】千校联盟2018届高三5月高考冲刺预测文综历史试题
6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是以赏莫如厚而信,使民利之;罚莫如重而必,使民畏之;法莫如一而固,使民知之。故主施赏不迁,行诛无赦,誉辅其赏,毁随其罚,则贤不肖俱尽其力矣。

——《韩非子》

材料二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统一,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认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患,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董仲舒《春秋繁露》

材料三   凡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请回答:
(1)三位思想家各处于什么时代?
(2)三段材料反应的政治观点有何不同?分别产生了什么影响?
(3)材料一、二与材料三的主张有什么本质区别?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别?
2019-11-06更新 | 62次组卷 | 22卷引用:2010年宁夏银川一中高二上学期中考试历史卷
7 . 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怀种族之奇耻,究兴亡之要因,于是排斥夷狄,批评专制”。这一观点表面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
A.从明亡中反省君主专制
B.认识到改朝换代的必要性
C.主张民主,反对君主专制
D.反对排斥夷狄的落后思想
2019-11-03更新 | 536次组卷 | 50卷引用:2014年高中历史提能专训: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
8 . 当前中国部分学者和文化人提出倡导国学,以保持本民族精神,保护我们的文化遗产,弘扬文化传统。但部分学者则指出对待国学不能一味的倡导,而应科学对待。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弟子规》是中国古代训蒙读物,李毓秀(1647~1729年)作“总叙”部分是:“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材料二 夫专制之威至明而极,故专制之至明而显。梨洲责民之古义,不啻向专制天下之制度作正面之攻击。使黄氏生当清季,其为一热烈之民权主义者,殆属可能。然而吾人细绎《待访录》之立言,觉梨洲虽反对专制而未能冲破君主政体之范围。故其思想实仍蹈袭孟子之故辙,未足以语于真正之转变。

——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

材料三 黄氏之说,根本上不脱儒家思想理路,却将儒家政治、社会观推演为之更具民本精神之制度化蓝图……若以为其所论仍与“现代”不侔,而定其为无新见,则失于以“现代”事物为绝对尺度。

——赵轶峰《十七世纪中国政治、社会思想诉求的维度》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归纳其中涉及了儒家的哪些主要思想?材料二中的“梨洲”指的是谁?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其思想中哪些“仍蹈袭孟子之故辙”,哪些又体现了“转变”。
(2)运用材料三评价黄宗羲的思想方法评价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思想?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9 . 黄宗羲认为:“君主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由此可见其思想主张是
A.工商兼本
B.反对封建礼教
C.天下为公
D.反对君主专制
10 . 儒家思想一直处在不断发展中,下列哪项主张具有民主启蒙色彩
A.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B.制天命而用之
C.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D.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2019-10-24更新 | 304次组卷 | 67卷引用:2010年广东中山一中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首页2 3 4 5 6 7 8 9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