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6课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0 道试题
1 . 晚清时期外国商品的涌入和外国人在中国设厂生产,给传统社会带来灾难性的影响,手工业者和农民离开家乡进城谋生,宗族和家庭不能再为那些失业的、患病的、贫困的家庭成员提供帮助和慰藉。这一现象主要反映了当时(     
A.列强侵略导致中国社会矛盾激化B.西方文化传播冲击中国传统文化
C.手工业者和农民获得了人身自由D.传统家族社会在外来侵略下瓦解
2 . “本来潜心于骈四俪六之文的人们开始渐渐四顾,为种种新学与时论所吸引,这个变化,造就了一批近代知识分子的雏形。维新改良的潮流急速地涨涌于民族觉醒的曙光之中,成为时代的主流。”与此变化直接相关的事件是(     
A.鸦片战争B.太平天国运动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
3 . 1898年9月21日,《中外日报》报道:“宁郡通久源纱厂,开设有年,生意亦畅,现因新添纺织机器……因此招募女工,并造有房屋40余间,以备来厂女工居住。”当时这家纱厂得以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A.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限制B.中华民国政府鼓励发展实业
C.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D.欧洲列强暂时放松经济侵略
2023-06-28更新 | 53次组卷 | 45卷引用:宁夏吴忠市吴忠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4 . 1887年,厦门港茶叶对外贸易量为9万担;1901年贸易量为7000多担,约为1887年贸易量的8%。在此期间,厦门港茶叶贸易量除在1891年出现短暂上升外,均呈现颓废态势;1888年,印度对英国的茶叶出口量首次超过中国。这种现象的出现(     
A.说明中国社会环境动荡B.折射出近代生产方式发展较慢
C.源于通商口岸大量开放D.反映出列强侵华方式发生变化
2023-05-10更新 | 369次组卷 | 6卷引用: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下表是1894年中国近代工业工人地域分布情况(注:仅指工厂工人,不包括采矿业工人),这一分布状况反映了(     
地区工人人数所占比例地区工人人数所占比例
上海3622047.75%天津41805.35%
汉口1335017.1%福州32404.15%
广州1030013.58%其他城市973412.47%
A.通商口岸的开放先后的差异B.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状况
C.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程度D.轻重工业的区域发展不平衡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唐时期, 中央政府根据天山南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在治理新疆时都把重心放在天山南部。西汉政府治理西域后,设西域都护府及所属的副校尉、丞、司马、侯、千人等官员。唐朝治理机构比汉朝更加健全完善。州、县机构人员齐备、分工明确,下设更低一级的乡、里等基层组织。唐朝政府治理西域后,先后设立十二个县,实行都县制度。在实施规范完备的政治、军事等方面的政策的同时,还制定实施了一些经济方面的政策。如在新疆东部实行郡县制度的地区,唐朝政府把在内地实行的府兵制、均田制、租庸调法等都在这里推行。

——-摘编自李国强《历代中央政府治理新疆模式的发展演变与启示》

材料二 晚清时期新疆最严重的暴乱是始于 1865年至1877年浩罕国阿古柏匯帮的野蛮入侵。在阿古柏入侵新疆之时,1871年沙俄军队入侵伊犁,两个月后伊犁沦陷。英国也虎视眈此,意图瓜分中国西北。左宗棠大声疾呼收复新疆势在必行,最终得到了晚清政府的支持。1876年初,左宗棠“抬棺西征”。九月,乌鲁木齐、昌吉、呼图壁等地被收复。阿古柏集团覆灭。1880年左宗棠挺进伊犁,对俄军形成军事威慑态势。在此背景下,清延派曾纪泽赴俄谈判,于1881年签定《伊犁条约》,收回了伊犁地区的领土主权。1884 年清延宣布成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从此,新疆废除了伯克世袭制度,既减轻了农民负担,又增强了防范外国侵略势力与当地伯克相互勾结、发动分裂叛乱的能力。左宗棠还致力于改善当地的运输环境,大规模招收流散人员,开渠凿井屯田,振兴农牧蚕桑。

——摘编自邵纯 《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历史功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唐时期中央政府治理新疆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政府出兵收复新疆的背景及历史意义。
7 . 鲁迅说:“至于中国所谓的手段,在我看来,有时也应该说有的,但绝非“以夷制夷”,倒是想“以夷制华”。然而,夷又哪有这么愚笨呢,却先来一套“以华制华给你看”。”中国近代史上能体现以夷制夷、以夷制华、以华制华三种策略的历史事件分别是(     
A.甲午战争、太平天国运动、《辛丑条约》B.《辛丑条约》、甲午战争、太平天国运动
C.太平天国运动、甲午战争、《辛丑条约》D.甲午战争、《辛丑条约》、太平天国运动
2022-11-03更新 | 1789次组卷 | 101卷引用:2014-2015学年宁夏区银川唐徕回民中学高二3月月考历史
8 . 1894年7月,日本的福泽谕吉发表文章,认为甲午战争是“文明开化进步者与妨碍进步者之战,而绝不是两国之争”,是一场“文明与野蛮之战”,是“为了推进文明进行的战争”。此外,他还在文章中分析了战争采取的策略等。福泽谕吉此举旨在(     
A.揭露晚清朝廷反动的真实面目B.推动中国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C.为日本的侵略制造舆论和借口D.扩大民主革命在中国的影响
9 . 1894年6月7日,张謇致函翁同龢,建议:“饬北洋驻威海援朝鲜”,“援朝鲜之兵,应由水陆两路”。在中日宣战后,他又在致翁同龢的信中写道:“我之兵船规利图便,遇有可乘之机,飙驰前进,或毁其船厂,或沉其战船。”张謇的这些策略意在
A.呼吁重视海军建设B.主张出兵援助朝鲜
C.争取时间获得外援D.坚决抵抗日本侵略
10 . 甲午战后,“士大夫经此教训,……颇多主行新政,用西法以求自强,而德宗(光绪帝)之态度亦由此渐趋于维新矣”;袁世凯编练新军“亦颇注意于去旧更新,追步西洋”。这一状况
A.推动中国向近代社会转型的进程B.导致袁世凯势力的崛起
C.加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D.加速了清末新政的实施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