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6课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01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困难(0.15)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世纪70年代,生丝外销的不振及其由此造成的国际收支逆差,引起中国各界的震惊。从70年代中到80年代初,以《申报》为中心,展开了如何振兴丝业、挽救国粹的讨论。1874年《申报》第一次在中国对“西国治蚕茧之法”进行介绍:“盖中国人于蚕茧方成之时,即欲抽取以做生丝,宜其丝内多有损坏也。如能照西法治之,则断无此等弊矣”。1881年又在《论丝、茶二业整顿难易》中指出:在西方国家,“商”受“官”之保护,只要对振兴输出有利,“官”即尽心竭力加以培育,以供“商”之利用。要想振兴贸易,就必须改造迄今的“官”“商”关系,使官商结为一体,互为助力。随后《申报》发表《观缫丝局记》,以实地考察丝厂生产的游记形式,记述了公平缫丝局的规模、机器设施、原料储备、生产过程和管理状况,引起强烈反响,破除了社会上对投资或举办机器丝厂的犹疑和观望心态。1887年,总理衙门发出上谕:“令民间置办机器缫丝,不必由官经理”。

——摘编自杨中华等《近代中国工业化的第一次大讨论》


(1)根据材料,概括《申报》关于振兴丝业的建议。
(2)结合相关历史背景,评价近代工业化的第一次大讨论。
2023-10-11更新 | 120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九中学2023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为了防备沿海奸民与倭寇勾结,朱元璋下令“片板不得下海”,禁绝了民间一切的海外贸易。在严厉海禁的政策下,民间私人海外贸易被视为非法行径,被迫走上畸形发展的道路,即被迫转入走私和武装走私。隆庆皇帝(明穆宗)被迫调整海外贸易政策,允许民间私人远贩东西二洋,史称“隆庆开关”。清朝初期政府延续明朝的对外政策,对海外贸易严加限制。康熙时期,自开海禁之后,每年造船出海贸易者,多至千余,回来者不过十之五六,不少人留居南洋。清政府认为“数千人聚集海上,不可不加意防范”,且南洋各国历来是“海贼之渊薮”,因此于康熙五十六年复行南洋海禁。南洋海禁之后,本来一度繁荣的对外贸易,又复委顿。

——摘编自朱绍侯等《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重商主义是15世纪至17世纪中叶在英国占支配地位的经济思想,重商主义者认为积极参与国际贸易是国家致富的有效捷径。伊丽莎白一世执政时期,伍斯特1557年贫困人口比例为18%,诺威克1570年贫困人口比例为22%,与城市相比,农村人口的贫困现象更加严重。1617世纪是欧洲民族国家兴起的重要时期,新兴的民族国家迅速转入了争霸战争之中,从16世纪后半期起,欧洲战火连绵。而此时的英国在欧洲诸国中显得弱小。伊丽莎白一世统治时期的英国,以国家的公共利益和绝对君权为最高利益,通过重商主义政策的推行,强力推动了本国经济和政治的近代转型,为英国民族国家的崛起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摘编自宫艳丽《论重商主义与英国民族国家的崛起》

材料三   我国具有近代意义的口岸的开放始于《南京条约》签订之后的五口通商。以上海为首的首批口岸的示范效应,很快得到扩散,随着其他条约的陆续订立,中国开放口岸不断增加。到19世纪末,中国的开埠制度出现了关键性转变,“自开商埠”成为清政府商务和涉外政策的一种。据统计,晚清时期共开放口岸83处,依地域划分,东北26处,华北6处,华中5处,华东10处,华南20处,西南7处,西北9处。口岸开放城市约占晚清中等以上城市的28.37%,一般城市的10.81%。如此众多的开放口岸,对中国产生的影响难以评估,无论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正面的还是负面的。

——摘编自李玉《晚清政治经济史论》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与明清海外贸易政策的不同,分析英国实行重商主义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清末开放通商口岸的影响,拟定一个论题,并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表述成文,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2023-08-28更新 | 200次组卷 | 3卷引用:2023年浙江省高考历史猜题卷(七)
3 . 金融的稳定性与自主性关乎国家安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375年,明朝印行“大明通行宝钞”,原则上规定宝钞一贯准铜钱一千文,准白银一两。但发行“宝钞”之始,即严禁以金银和实物进行交易。至1394年并铜钱亦收缴禁用,“宝钞”成为唯一合法流通的货币。“宝钞”的发行,没有实价货币为准备金,发行额也没有任何严格限定。“宝钞”发行60年后,其对白银的市场比价降到一千贯抵银一两。与此同时,白银却在国家种种限制中,在民间贸易中默默地扩大流通。

——摘编自赵轶峰《试论明代货币制度的演变及其历史影响》

材料二   长久以来,中国即存在钱庄、商行、票号等承担货币存贷及兑换业务的机构。被西方列强轮番暴打之后,大清朝在金融领域全面对外开放,列强纷纷在华成立银行,发以银两、银元或者外汇作为兑现本位的纸币。在时任全国铁路事务大臣盛宣怀的建议之下,中国第一家现代银行——中国通商银行于1897年建立并发行纸币,随后,清政府又采取官商合办的形式,于1905年成立了户部银行,在1907年成立了交通银行并开始发行银两票、银元票和钱票。

——摘编自路瑞锁《中国金融进化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大明通行宝钞”的发行对经济的影响。
(2)阅读材料二,围绕中国近代经济的变革写一则历史短文,题目自拟。(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2023-08-28更新 | 79次组卷 | 2卷引用:2023年浙江省高考历史猜题卷(一)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如沿海数千里敌船处处可到,若处处设防,以全力散布于甚大之地面,兵分力单,一处受创,全局失势,故必聚积精锐,只保护紧要数处,即可固守。……自奉天至广东,沿海袤延万里,口岸林立,若必处处宿以重兵,所费浩繁,力既不给,势必大溃。惟有分别缓急,择尤为紧要之处,如直隶之大沽、北塘、山海关一带,系京畿门户,是为最要。江苏、吴淞至江阴一带,系长江门户,是为次要。
是外海水师铁甲船与守口大炮铁船皆断不可少之物矣。……是以中国造船之银,倍于外洋购船之价。今急欲成军,需在外国定造为省便,但不可转托洋商误买旧船,徒糜巨款。访闻兵船与铁甲船以英国最精,……应拣派明于制造、略知兵事之员……亲赴各厂考究何等船制最为坚致灵捷,并宜于中国水道者,与其议价定造。……如丁汝昌所称,北、东、南洋各设大兵轮船六号,根拨轮船十号,合共四十八号,自属不可再少。……北洋宜分驻烟台、旅顺口一带;东洋宜分驻长江口外;南洋宜分驻厦门、虎门,皆水深数丈,可以停泊。一处有事,六船联络,专为洋面游击之师,而以余船附丽之,声势较壮。

——摘编自《李鸿章奏筹议海防折》(1875年)

(1)概括《李鸿章奏筹议海防折》中体现的海防主张。
(2)《李鸿章奏筹议海防折》中的海防思想是否合理?综合材料,谈谈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甲午战后,为偿还对日赔款,清政府与汇丰银行、德华银行签订《英德续借款合同》,借款1600万英镑,利息为45,限45年还清。因关税抵额不足,另规定由海关总税务司赫德代征江苏、湖北、浙江和江西四省七处厘金(清末至民初征收的国内贸易商业税,因其初定税率为1厘即1%)抵偿部分债款。这一举措意味着庞大的厘金税收通过海关纳入户部直接管辖范围,地方财政收入将严重缩减。为弥补厘金抵债省份损失,清廷推出以昭信股票银为主,裁兵节饷、丁漕折钱平余款项为辅的拨补方案。却因拨补款的来源不够稳定,各种牵制因素变动不居,造成拨补虚悬的窘境。抵债省份和承协省份再三呼吁改变拨款无着的困局,但因调整难度大,随后又新增庚子赔款等筹款压力,户部对拨补方案仅作了微调,相关省份只能自行应对困局。清廷固执于“内重外轻”观念,财政调度能力渐趋低下,央地矛盾不断升级,演变成内外失信态势,这是清末财政纾困筹策失败的关键因素。

——摘编自王静雅《清末财政纾困筹策失败探析》

(1)根据材料,概括清末财政纾困筹策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反映的实质问题。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清末财政纾困筹策失败的原因。
2023-10-03更新 | 179次组卷 | 4卷引用:四川省自贡市2023届高三三模文综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洪武五年(1372年),明太祖因高丽朝贡使者往来频繁,告谕中书省限制其贡期及贡品数,“宜令遵三年一聘之礼……所贡方物止以所产之布十匹足矣”。同时亦将此意转谕安南、爪哇、真腊等国。进京朝贡的人员住在会同馆,“旧例各处夷人朝贡到馆,五日一次放出,余日不许擅自出入,惟朝鲜、琉球二国使臣则听其出外贸易,不在五日之数。”明政府还规定了各国入贡的贡道,要求朝贡船停泊在指定的港口,按规定的路线将贡品运送至京。

——摘编自李金明《试论明代外朝贡贸易的内容与实质》

材料二   1874年,日本借口琉球渔民被台湾土著杀害,出兵台湾。清政府郑重指出:台湾、琉球“二岛俱我属土……裁决固在于我”。1883—1885年中法战争后,法国占领越南。1894—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后,清政府被迫承认朝鲜“为完全无缺之独立自主,故凡有亏损独立自主体制,即如该国向中国所修贡献典礼等,嗣后全行废绝”。自此,晚清封建宗藩体制彻底崩溃。

——摘编自林龙飞《晚清宗藩体制的解体》

材料三   1949年在开国大典上,毛泽东向各国政府宣告:“本政府为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本政府均愿与之建立外交关系。”随后,中国政府采用灵活的方针处理外交问题,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不经谈判即行建交的办法;对民族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采取了先谈判后建交的原则,在对方明确表示不承认台湾的国民党政权,支持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后,再就建交具体问题进行磋商;对于美、英、法等国,则不急于采取行动与它们建交。新中国这一时期的外交政策反映了新中国与不同社会制度国家,特别是同邻国和平共处、友好合作的真诚愿望。

——摘编自于化民《“三大政策”与独立自主的新中国外交》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朝对外关系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对外关系从晚清到现代的变化及原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影响国家对外关系的主要因素。
2023·北京·模拟预测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7 . 清代前期的典籍中,“外洋”通常有两个含义:一是指纳入清朝行政管辖的一条带状海洋区域;一是指外国。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晚清“外洋”词义嬗变的历史动因探究 晚清时期“外洋”词义为什么会发生变化,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在探究这一问题时如何使用下面几则材料,它们又会对我们的探究带来哪些启示呢?

材料一   下表为中国管辖之“外洋”(意一)与外国同义之“外洋”(意二)使用频率统计表表   

嘉庆朝
17961820
道光朝
18211850
咸丰、同治
朝(18511874
光绪、宣统
朝(18751911
意一意二意一意二意一意二意一意二
7441411927258148

*《清实录》:系清代历朝的官修编年体史料汇编,共四千四百八十四卷。主要是选录各时期上谕和奏疏,已编成的十二朝实录,篇幅不等。其中各朝实录记事细目多寡不均,但主要类别大多相同,举凡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及自然现象等众多方面的内容皆风罗包纳,篇幅较《明实录》多一千四百余卷,字数多一倍半,可称钜帙。

——据《清实录》

材料二       

史料   出处
凡通商口岸,必有英国官船一只在彼湾泊,以便将各货船上水手严行拘束,该管事官亦即借以约束英商及属国商人。其管船之水手人等悉听驻船英官约束,所有议定不许进内地远游之章程,官船水手及货船水手一体奉行。中英《五口通商附粘善后条款》(1843108日)
若合众国商船在中国所辖内洋被盗抢劫者,中国地方文武官员一经闻报,即须严拿强盗,照例治罪,起获原赃,无论多少,均叫近地领事馆,全付本人收回。中美《五口贸易章程:海关税则》(184437日)
凡佛兰西兵船往来游奕(游弋),保护商船,所过中国各口,均以友谊接待。中法《五口贸易章程:海关税则》(18441024日)

材料三   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清廷对于沿海各省水师进行整顿,配备了新式艇船、轮船和火炮。……尽管在抵御外侮、对付外国军队的入侵方面用处不大,但在镇压动乱、维持治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随着轮船开始配备水师,沿海组建了以轮船为核心的四支小型舰队,广东“艇匪”因此失去优势。尤其是通过雇佣英国和法国海军兵船的手段,浙江、福建和广东水师迅速消灭了在海上活动多年的大股“艇匪”。从18701911年的40年间,沿海各种社会矛盾依然存在,海上抢劫案件时有发生,但都是零星海匪所为。

——摘编自王宏斌《晚清“外洋”词义之历史学解析(18621911)》

(1)根据材料一,说明以《清实录》为依据总结“外洋”不同词义的使用频率对问题探究有何重要价值。
(2)以材料二中的史料作为证据,探究材料一中相关时段“外洋”不同词义使用频率变化的原因。
(3)材料三的论断用来论证材料一表格中相关时段不同“外洋”词义变化的原因是否充分,为什么?
2023-05-10更新 | 131次组卷 | 3卷引用:历史-2023年高考押题预测卷02(北京卷)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科学救国”思想萌芽于林则徐的“师敌之长技以制敌”和魏源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洋务运动时期,洋务派接受、继承和发展了林则徐和魏源的“科学救国”思想并将其付诸实践,使之成为当时社会的一种主流思想。

——摘编自杨怀中《洋务派“科学救国”思想及其对中国近代科技发展的影响》

材料二   甲午中日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再一次群狼聚餐般地要“瓜分中国”,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朝野上下再一次认识到没有强盛的国力就难以抵御强敌的入侵,只有振兴实业才能救中国于危亡之中。这种思想的认知和传播带来了民族工商业的兴盛,中国实业界喊出了"振兴工业”的口号,由此掀起了“设厂自救”的热潮。

——摘编自汪波《关于近代创业救国思想和行动的再认识》


(1)结合时代背景,简析材料一、二中两种救国思想形成的各自原因。
(2)综合上述材料,对近代中国救国思想进行简要评价。
论述题 | 较难(0.4) |
9 . 洋务运动的史学研究

材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1978年的30年间,中国史学研究者对于洋务运动的主流评价基本为:洋务运动是清朝统治者在汉族地主官僚和外国侵略者的支持下,用出卖中国人民利益的办法,换取外洋枪炮船只来武装自己,血腥地镇压中国人民起义,借以保存封建政权的残骸为目的的运动。它是反动的、卖国的、以军事为中心的运动,进一步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

材料二   1979年以来,对于洋务运动的研究出现前所未有的新论争、新成果。一些学者立足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对洋务运动作出了基本肯定的评价。指出它“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生和发展。在中国近代史当时的现代化问题上迈出了第一步”。随着论争和研究的深入,目前学者们初步达成共识: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过程中的历史地位和作用。既存在反动与消极的一面,又存在进步与积极的一面,我们在评价它时,应同时兼顾,不可偏废,既不应全面否定,也不宜全面肯定。

——摘编自李时岳《洋务运动研究四十年》姜铎《洋务运动研究的回顾》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评析史学界对洋务运动的认识。
2024-03-30更新 | 149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丰台区2024届高三下学期一模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10 . 【轮船招商局与民族企业兴衰】

材料一 轮船招商局是中国最早的现代性企业之一,也是近代第一家股份公司制企业、规模最大的轮船航运企业。1873年1月,李鸿章命人筹办招商局,以容同等人所著的《联设新轮船公司章程》为基础,面向社会公开募股,其所发行的股票也被称为“中国第一股”。甲午战争以后,外资获得了在华直接设厂的权利,中国朝野从挽救危亡、抗衡外资扩张出发,兴起了一殷实业救国的潮流。接着,清延在遭受八国联军沉重打击后,又进一步提出振兴工商政策,出现了近代中国的第一次官企改归商企的潮流,招商局就是在这种潮流中开展改制之路的。

——摘编自虞和平、吴鹏程《清末民初轮船招商局改归商办与官商博弈》

材料二 辛亥革命后,招商局利用有利时机与官方展开了三次博弈,争得了完全自主用人、独立处置产权的权利,最终实现了完全商办。北洋军阀混战期间,招商局长江航行船只常被军阀扣留,用作运兵打仗,几无盈利可言,船只受损,近乎报废。1930年国民政府借口整顿局务,将招商局改为国营,1932年又改属交通部。1937年抗战爆发,招商局总部迁至香港,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再迁重庆,抗战胜利后再迁上海。到1947年11月,招商局只剩下大小船只460艘,33万吨位。1949年4月上海解放,招商局由上海市军管会接管,从此归新中国所有。

——摘编自谢俊美《轮船招商局兴衰启示录》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轮船招商局性质的变化,归纳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轮船招商局成立和发展的意义。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