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6课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69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19世纪以前,与中华民族竞争的都是文化和基本势力不及中国的外族。到了19世纪,我们遇到空前未有的变局……在道光年间我们受到重大的打击,才有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应付大变局的救国救民的方案。该方案(     
A.认识到制度变革的必要性B.根源于新兴的资本主义经济
C.迈出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D.推动了民众民主意识的觉醒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洋务运动时期,轮船招商局仅在创立的头三年,“洋商少装客货,三年共约银493.3万余两。因与该局争衡,减少运价,三年共约银813.6万余两。”由此可见,洋务运动(       
A.有效实现了自强求富的战略目标
B.促使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壮大
C.一定程度抵制了列强的经济侵略
D.推动社会经济基础发生根本改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1872年李鸿章向清廷上奏《试办招商轮船折》,申明“翼为中土开此风气,渐收利权”, “庶使我内江外海之利不至为洋人尽占,其关系于国计民生者,实非浅鲜”。这说明;他开办轮船招商局的目的是(     
A.通过经济手段维护国家利益B.为民族工业发展创造条件
C.突破“中体西用”思想限制D.践行实业救国的思想主张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有学者认为:中国近代史的发展呈现出由“沉沦”到“上升”的发展过程,中国社会走出了一条“U”字形路线。在近代中国历史的前期,其基本特征是“沉沦”,近代中国历史的后期,其基本特征是“上升”。在“沉沦”与“上升”中间有一个过渡期(1901-1920年)就是“沉沦”的谷底、“上升”的起始时期。

材料二   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人口多寡,人多则多分,人寡则寡分,杂以九等。……务使天下共享天父上主皇上帝大福,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也。

——《天朝田亩制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近代中国前期“沉沦”的过程。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农民阶级在近代中国的沉沦中进行了哪些斗争。并指出这些斗争先后失败的原因。
5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于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李鸿章致   总理衙门原函

材料二   甲午之败、马关之辱以及接踵而来的列强瓜分狂潮,使中国人痛心疾首,普遍产生了亡国灭种的危机感。中国有识之士抛弃了“天朝上国”观念,通过反思甲午战争中国为什么败、日本为什么胜、怎样才能“救亡图存”,推动了变法维新运动和革命运动。

——摘编自王晓秋《甲午战争彻底打破“天朝上国”迷梦》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李鸿章的洋务主张,为此付诸哪些实践活动?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甲午战败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6 . 下图为洋务派创办的军事工业和民用企业的数量变化曲线图,其中民用企业数逐步超过了军事工业数。对其变化的原因,解释合理的是(     
A.晚清政局持续稳定B.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
C.洋务派求富以求强D.地主阶级内部的分化
2023-12-30更新 | 59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年1月江西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适应性测试历史试题变式练习中国近现代史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7 . 1884年,醇亲王奕譞总理海军事务衙门期间,衙门中没有海军人才,反而成为官员徇私舞弊、安插子弟的肥缺。衙门诸章京除李鸿章力荐的傅云龙是汉人外,其余全为旗人。这反映了晚清(       
A.民族矛盾仍是社会主要矛盾B.人才不足是甲午战败的根源
C.“海防”并未引起当局的重视D.政治腐败制约了近代化发展
2023-12-29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含抚州市金溪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模拟选科联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1876年,沈葆桢在中国台湾创立基隆煤矿,矿务局盲目抬高煤价,致使上海市场为日本廉价煤所夺。局方还一味坚持原价,宁可“坐视上等之煤渐化为次等,次等之煤再化为下等,下等之煤,一火自焚,不值一钱”。此事例可用来说明洋务企业(       
A.产品的生产与市场脱节B.受到外国资本的控制
C.阻滞了中国近代化潮流D.缺乏市场化经营意识
9 . 1895年5月10日,《申报》在刊文中指出,“日本虽区区岛国,然自维新以后,发愤自雄,欲为亚洲至强之国”,提出“中国若能惩前毖后,时时以创世痛深为念,外结强邻,内固邦本,庶可自立于不败之地”。这表明(     
A.不平等条约遭到强烈反对B.报刊主导着社会舆论走向
C.国人对战局失利进行反思D.变法革新已成为各界共识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在太平天国统治时期,某年湖北的一次科举考试中,不到1000人的应试者,800多人中了举人;而在安徽的科举考试中,一个县就出了30名举人。由此可知,太平天国的科举考试意在(     
A.顺应民心民意B.优化选官制度C.创新用人方式D.巩固天朝政权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