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9课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3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本书作为一部研究晚清西南社会发展的区域史著作,以法国人来华考察笔记等史料为依托,通过外国人视角,展现了这一时期西南地区丰富有趣的社会细节,如妇女“天足运动”、富商生活、马帮行旅、近代教育等,介绍了当地独具特色的种植业、丝绸业、盐业、采矿业等,从多个角度展示晚清时期西南地区富有地域特点的社会发展与变迁,让我们得以一窥西南社会和平发展的热闹景象,对全面认识晚清西南社会具有较高历史价值。

——摘编自屈小玲《晚清西南社会与近代变迁:法国人来华考察笔记研究(1892-1910)》

根据材料,以法国人观察西南社会的变迁的视角,写一篇游记。(要求:题目准确,联系材料,内容充实,史论结合,逻辑严密)
2024-02-22更新 | 61次组卷 | 2卷引用:江西省2024届高三下学期一轮复习验收考试(一模)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根据中华书局《孙中山年谱》编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编写“孙中山民权年谱”。(要求:参照示例,按时间先后顺序编写,符合年谱特征;结合材料,史料实证,逻辑严密)
示例
孙中山民权年谱
1894年之前,曾幻想君主立宪,建立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国家。1894年,在檀香山成立兴中会,提出“建立合众国”的民权主张。
2024-03-14更新 | 67次组卷 | 3卷引用:江西省2024届高三下学期二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传统观点认为袁世凯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后来学者经过考证认为,“中日民四条约的签订”,虽不能改变“丧失主权”,但也表明袁世凯等人为此曾据理力争,并采取了诸多举措。这说明(       
A.历史认识随时代发展而变化B.历史真相还原需要考辨史料
C.历史结论带有一定的主观性D.历史解释呈现多样性的特征
4 . 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经历了曲折的历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机器制造创于泰西(西方)而效行于中国……天津麦面盛行,今秋又有宁人(朱其昂,字云甫,江苏宝山人)购来磨面机器一座,在紫竹林招商局下开张磨坊,名日“贻来牟机器磨坊”。事系创举,尚未通行。日计焦煤若干,及用机器司务两人外,又需小工十余人,开销似乎过费。然事半功倍,出面极多;且面色纯白,与用牛磨者迥然不相同……闻将续造二座,设肆于天津孔道云。

——18781214日《申报》

材料二   世人皆言外洋以商务立国,此皮毛之论也,不知外洋富民强国之本实在于工。讲格致,通化学,用机器,精制造,化粗为精,化少为多,化贱为贵,而后商贾有懋迁之资,有倍蓰之利……中国人数甲于五洲;但能于工艺一端,蒸蒸日上,何至有忧贫之事哉!此则养民之大经,富国之妙术,不仅为御侮计,而御侮自在其中矣。

——张謇《代鄂督条陈立国自强疏》

材料三   迨欧战告终,出口之粉渐少,外粉又复侵销,麦产不加多而采购者日众,销路不加广而输入者日多,国内战祸不已,利率加重,铁路推广无期,运费增高。凡此数者,有一足制粉业之发展,今兼而有之,其何能淑!此后粉业又入盛极而衰时期。

——《荣家企业史料》上册


(1)根据材料一,说明始来牟机器磨坊在创办和经营上有什么特点。
(2)材料二体现了张謇的“实业救国”思想。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其背景和内容。
(3)根据材料三,说明民族工业由盛而衰的因素。民族工业的兴衰反映了什么?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5 . 下面为1918年李大钊等人发起的少年中国学会《少年月刊》中的部分内容。我们“少年中国”的少年,应该注重“人的生活问题”——精神的与物质的,换句话说,就是惠样适应环境的问题。我以为“少年中国”的少年要有三种新生活;创造的生活;社会的生活;科学的生活……若不彻底使一般人了解社会的生活之意义,永远不能达到民主主义的目的。这表明该学会认识到( )
A.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实践价值B.人的觉醒和社会改造的必要性
C.中国革命的最终目的是社会进步D.青年学生是民主革命的主力军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1912月发表的《新思潮的意义》一文中,胡适认为“新思潮的精神是一种评判的态度”“总表示对于旧有学术思想的一种不满意,和对于西方的精神文明的一种新觉悟”。对于胡适而言,“评判的态度”仅仅针对传统学术,并不包括对西方文明的批判。不过,作为一种普遍的现代精神,评判的态度显然会指向现代世界的所有方面。就像马克思所指出的,在这个去中心化的时代,一切价值、关系都将被重估。其实,胡适本人在举例说明评判的态度是新思潮的公共精神时,已经涉及对于一些现代性状况的评判,诸如有关政府与无政府、财产公有与私有的讨论,皆是对于现代中国问题的评判与反思。五四时代是一个评判的时代。

——摘编自韩琛《再造文明与复古革命——世界史上的“五四”》

材料二   在物质文化层面,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共产党人主张保护古物和革命遗迹。19325月,《江西省工农兵第一次代表大会文化教育工作决议》中规定:“各地方遇有新旧书籍、标本仪器、古物及革命的遗迹,应由当地政府投送省文化部处理与保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极为重视发展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族传统手工业,毛泽东亲自在1956年作出批示:“手工业中许多好东西,不要搞掉了。王麻子、张小泉的刀剪一万年也不要搞掉。”

——摘编自付健行《中国共产党对科学传统文化观的认知与践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前三十年中国“过渡时代”的表现并简析新文化运动是“一个评判的时代”的含义。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中国共产党人保护古物和革命遗迹的举措。
2023-10-31更新 | 71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部分高中学校2024届高三10月大联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7 . 蔡元培在《以美育代宗教说》一文中指出:“纯粹之美育,所以陶养吾人之感情,使有高尚纯洁之习惯,而使人之我见、利己损人之私念,以渐消沮者也。”由此可知,“以美育代宗教”这一学说(     
A.认识到美育在教育上的核心价值B.源自对传统教育理念的经验总结
C.得到当时教育界人士的广泛响应D.试图以思想启蒙来改造国民精神
2024-02-24更新 | 170次组卷 | 5卷引用:信息必刷卷02-2024年高考历史考前信息必刷卷(江西专用)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思想解放是社会群体意识的一种创造性活动。这种创造性活动是人类历史向前迈进的本质特征。它的时代价值体现在三个方面:时代进步的必备条件,社会变迁的关键要素,除旧立新的动力。历史也已经多次昭示:没有变革观念的思想解放运动,就没有人类和社会的不断进步。变革旧观念,创造新观念,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人的创造性、能动性的重要体现。

——摘编自石建社《论思想·解放思想·社会发展根本规律》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西方思想解放运动的相关史实,围绕“思想解放与社会发展”拟定一个具体论题,对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达成文,阐述完整;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9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在其有史以来的大部分时间里,四面一直被有效地切断。它的西南面和西面,乃世界上最高的山脉;东面,是直到近代方能逾越的太平洋;北面和西北面,则为沙漠和大草原,它们起着很大的保护作用——这种保护作用,中国人又进一步加强了:他们为了防止凶险可怕的游牧部落入侵,在那里筑了一道长达14000里的长城。这种与世隔绝的意义就在于,它使中国人能在较中东或印度诸民族更少面临外来入侵的情况下,发展自己的文明。……农业是中国社会的基础;土地是否适宜耕种这一点,确定了中国文明的分布范围……中国存在着一种可追溯到数千年前、最古老的商朝的书面语。这种书面语具有特殊意义,因为各地区的中国人,尽管各自操的方言不同,但都懂得这种书面语……与共同的书面语有关的,是非凡的国家考试制度。这一制度,中国推行了近二千年之久;通过考试,品评人才的优劣,为政府机构配备文官。征召有才能的人较之西方特有的、进行法律和制度方面的改革,能更好地解决国家的种种问题。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思想,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如今,其精华部分仍然是中华民族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值得我们借鉴传承。近年来,“孔子学院”相继在韩国、法国和非洲开办,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的影响越来越大。

材料三   19世纪70年代后,向西方学习,在近代中国逐渐成为一种强劲的时代潮流。这种潮流由初期试探性的、全盘西化式的学习,逐渐发展到选择性的、批判性的学习。中国人对西方文化的称谓,始由近代初期的“夷学”,发展到“西学”,及至“新学”。通过向西方学习,经过中西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中国文化完成了自己的时代嬗变,形成了以民主、科学为核心的,同政治、救亡图存密切结合的,以爱国、革命、革新、开放为特征的近代文化。这是一个无奈的、痛苦的过程,也是一个必然的、新生的过程。

——摘编自王介南《近代中外文化交流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文明能够保持连续性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儒家思想依然具有现代价值做出合理的历史解释。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先进国人向西方学习的特点。
(4)综上,谈谈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对我们的启示。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新文化运动被称为“中国的文艺复兴”,但它的价值取向不再是文艺复兴强调的个人价值和情欲以及把个人与社会割裂的极端个人主义,而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苟利社稷,生死以之”的价值核心和精神动力。这反映了新文化运动时期(     
A.否定传统文化价值的诉求B.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
C.抨击纲常礼教的现实要求D.全盘西化的文化思潮
2023-08-15更新 | 79次组卷 | 32卷引用:江西省南昌市实验中学、南昌市第十七中学等六校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