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9课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 道试题
1 . 中国近代始终未能建立起超越西方的特有的完整文化体系……但“向西方学习”不断递进,层层深入,从“器物”到“制度”;从君主立宪到民主共和,从照搬照抄到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特色道路”……从中可以窥探“西学东渐”影响下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脉络。由此可知(     
A.近代救亡图存运动形成高潮B.政治革新助推西学东渐开始
C.西学的引进冲击了传统学术D.中国近代民主制度日渐成熟
2023-12-12更新 | 903次组卷 | 18卷引用: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寒假月考(一)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2 . 1917年,一位远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学生,在紧张的毕业季,得知《新青年》征稿,便写了《文学改良刍议》一文。这位学生是(       
A.陈独秀B.胡适C.鲁迅D.李大钊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3 . 1917年4月1日,时年24岁的毛泽东以“二十八画生”为笔名,在《新青年》上发表《体育之研究》,先是指出:“国力苶(nie)弱,武风不振,民族之体质,日趋轻细。此甚可忧之现象也。”然后提出“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蛮其体魄;苟野蛮其体魄,则文明之精神随之。”材料表明
A.民主与科学观念深入人心B.毛泽东主张重塑民族精神
C.增强国民体质是救国之本D.鸦片输入败坏了国人体质
2022-06-12更新 | 666次组卷 | 5卷引用:广西钦州市第四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12月份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20世纪初,中国出现了“复兴国学”“对抗欧化”的国粹主义思潮,其代表人物往往认定中国文化史上与西方现代文化价值相符合的成分为中国的国粹。据此可知,国粹主义
A.主张中体西用B.受到西学影响C.全面复兴旧学D.提倡民主革命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1920年代初在湖南最畅销的新文化杂志是《劳动界》,销量第二的《新生活》亦是小型通俗刊物,排在第三位的才是《新青年》。刊物的销售情况,反映了
A.《新青年》转向马克思主义的必然性
B.《新青年》宣传新思想遭到人们抵制
C.新文化运动有从精英转向平民的趋势
D.新文化运动脱离普通大众的严重缺点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从《青年杂志》到《新青年》,看似偶然或者巧合,其实"新"意叠出,寄托着陈独秀独特的理念和深厚的思想感情。陈独秀的"新"意最突出的是
A.创新服务面向青年群体B.高举思想启蒙利器以强国
C.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思想D.采用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坚定地提出:“中国数千年之腐败,其祸极于今日,推其大原,皆必自奴隶性而来。不除此性,中国万不能立于世界万国之间,而自由云者,正使人自知其本性,而不受钳制于他人。”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了,然而,所有的“黑暗”与“罪恶”非但没有根除,反而卷土重来。孙中山说:“夫去一满洲之专制,转生出无数强盗之专制,其为毒之烈,较前尤甚。”这使孙中山从不遗余力地奔走于革命事业转而冷静地思考中西民族性的差异,探索在中国进行更为必要的“心理建设”的途径。陈独秀在《敬告青年》中说道:“解放云者,脱离夫奴隶之羁绊,以完其自主自由之人格之谓也。”

——谢毓洁《试论近代中国“人的觉醒”》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梁启超、孙中山、陈独秀三人的共同认识,分析近代中国“人的觉醒”的背景和意义。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