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20课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3 道试题
1 . 青年毛泽东曾著文指出,辛亥革命只是留学生、会党、新军等所为,与“民众的大多数毫没关系”,还算不上是一种“民众的联合”,而五四运动则产生了全国民众“大联合”的动向和趋势。毛泽东旨在
A.肯定民众力量B.批判国内舆论
C.反省辛亥革命D.推进五四运动
2 . 1919年后,在《新青年》<晨报》《新潮》《觉悟》《星期评论》等报刊上关于劳工话题的文学作品猛增,作品的主人公有洋车夫、铁匠、校役、农夫、学徒、店员、纺织女工、烟草公司工人等,这些人物形象基本上首次出现在文学作品中。这反映了当时
A.知识分子思想的转变B.工人阶级意识的觉醒
C.近代产业结构的调整D.共产党对工人的重视
3 . 20世纪30年代中期,《新中华》载文:“现在你随便拉住一个稍稍留心中国经济问题的人,问他中国经济性质如何,他就毫不犹豫地答复你:中国经济是半殖民地性半封建性经济。”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知识界对中国社会性质的认识相同B.列宁主义思想在中国的借鉴与运用
C.经济理论问题引起民众的普遍关注D.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得到传播
2020-05-27更新 | 97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泉州第十六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5月线上教学摸底测试历史试题
4 . 1920年,陈独秀在《新文化运动是什么?》一文中提出:“新文化运动影响到政治上,是要创造新的政治理想。”随后,他又撰文明确强调“我以为即在最近的将来,不但封建主义要让共和,就是共和也要让社会主义。”这主要表明当时(  )
A.社会主义成为思想界共识B.马克思主义影响日益增强
C.知识界深刻反思共和思想D.欧美政治体制被国人抛弃
5 . 马克思说:“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了理论满足这个国家需要的程度。”据此,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从根本上说是由于
A.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到了尽头B.中国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C.陈独秀等人对国情分析准确D.适应了中国革命的客观需要
6 . 史料实证是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阅读下列关于“火烧赵家楼”的材料:

材料一   只知道他是“五四”运动火烧赵家楼的英雄,后来才知道他是把毕生精力奉献给青年教育的好老师。

——巴金《怀念匡互生先生》(注:巴金不是五四运动的亲历者)

材料二   匡互生把曹宅窗户打开,我在下面托了他一把,他就从小窗口爬进曹宅……放火烧了赵家楼。

——周予同《火烧赵家楼》

材料三   匡见曹家朱门紧闭,警卫守门,便攀上大门旁的小窗,击碎玻璃,掰开铁栏,挤进院内。匡在曹院内寻找曹汝霖,未见人影,即从卧室取出被褥等物,举火焚烧,火焰冲天而起。

——熊梦飞《忆亡友匡互生》

材料四   当走到曹宅前面的时候,那些预备牺牲的几个热烈同学,却趁着大家狂呼着的时候,早已猛力跳上围墙上的窗洞,把铁窗冲毁,进入曹汝霖的住宅里去……因为他们到处搜不出那确实被大家证明在内开会未曾逃出的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只得烧了他们借以从容商量作恶的巢穴,以泄一时的愤怒。

——匡互生《五四运动纪实》


请回答:
(1)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火烧赵家楼”事件中,放火的是匡互生吗?从史料可信度的角度说明理由。
(2)1919年梁漱溟指出,对五四运动中“火烧赵家楼”的学生第一要提起公诉,第二要当庭特赦。请分析此观点的合理性。
7 . 1919年5月英国驻华公使朱尔典与北洋政府外交部次长陈策举行会谈时,不断询问何时重启西藏问题的谈判,陈策答复“因青岛问题,已引起国人对领土问题注意,西藏事务,恐难办理。”此后北洋当局以“政府无权变更领土”一再拒绝了英人的无理要求。这表明
A.五四运动激发了爱国热情B.尊重民意成为朝野共识
C.群众运动影响了外交决策D.政府坚持捍卫国家利益
8 . 李大钊在《Bolshevism的胜利》中说:“1917年俄罗斯的革命,不独是俄罗斯人心变动的表兆,实是二十世纪全世界人类普遍心理变动的显兆!”这一观点反映出
A.历史事件的普遍联系性B.历史认识的主观局限
C.领袖人物的主观能动性D.历史叙述的客观依据
9 . 有学者在评价某历史事件时,提及以下几个影响:一、全国学生势力的大结合;二、反军阀及反帝国主义的兴起;三、社会各个阶层的觉醒。该历史事件
A.促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B.动摇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C.揭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序幕D.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2020-03-18更新 | 205次组卷 | 21卷引用:福建省福州格致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10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洪仁玕之所以抛却在香港作为教会中人的平静生活,冒死授效与清军血战正酣的太平军的行列,除了身为洪秀全族弟和心系攘夷大业的因素外,更为其拳拳报国之心所驱使,即试图在太平天国实施他的近代化方案,使中国也走上富强之路。

——夏春涛《洪仁玕的思想特征及其历史地位》

材料二   孙中山打一个生动的比喻,大意是中国推翻清王朝的专制统治以后应该走什么道路?是走开明专制化道路呢,还是民主政治?这就好比我们中国现在造铁路,造好了就要用火车头,到底是用人家发明的原始的“粗悉的火轮车”,还是用“最新的火轮车”?

——萧功秦《中国百年现代化的六次政治选择》

材料三: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民族主义情绪在中国蔓延。那些在十几年前把欧美作为中国改革的榜样和理想的青年知识分子,热切地期待着1919年巴黎和会的结果。然而,当和平缔造者们同意日本继续干涉中国时,这些希望被彻底粉碎了。

——摘自(美)杰里'本特利在《新全球史》(1750年至今)


(1)材料一中的“近代化方案”集中体现在哪部著作里?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洪仁玕提出这一方案的目的。
(2)指出材料二中“用‘最新的火轮车’”的含义。结合所学,列举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为此作出的努力。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青年知识分子期待的“1919年巴黎和会的结果",并说明“这些希望被彻底粉碎"而引发的运动的历史意义。
2020-02-22更新 | 87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福州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