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26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4 道试题
1 . 1951年出版的扫盲教材《职工业余学校识字课本》,第一课内容是“工人”和“做工”,随着课程的深入,出现了“雾的成因”“空气和风”等内容。1956出版的《市民识字课本》,内容有认日历、认钟表、买菜、坐车等。这反映出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扫盲运动(     
A.旨在培养高素质劳动人民B.促成了义务教育逐渐普及
C.注重与日常生活实际结合D.强化了民众对国家的认同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把建设的重点放在以战备为核心的“三线”,与60年代初我国所面临的严峻周边形势有密切关系,是毛泽东和党中央维护国家安全的战略选择。20世纪60年代初期,北面,中苏关系更趋严峻,中国的国家安全面临着来自苏联的全面的军事威胁。南面,中国面临来自美国的军事压力。美国不仅反对和拒不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而且与台湾保持官方联系,在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方面围堵中国,“遏制共产主义”在亚洲的蔓延,成为美国战后的主要对华政策。

——徐俊武《论三线建设的历史背景》

材料二   “三线”建设把与国防军事工业发展有关的重工业放在了优先的位置,强调各地的工业建设要自成体系。另一方面,基于对战争形势的严重估计,为了防止战争的破坏,一线的重要工厂和重点院校、科研机构被“有计划地全部或部分迁到三线”。1964年,三线建设拉开序幕,各有关部门迅速展开西南、西北三线建设的具体部署,其方针是“大分散、小集中”“依山傍水扎大营”。三线建设规模之大、投入之多、动员之广、行动之快、人们积极性之高都是空前的,在“好人好马上三线”的号召下,全国数以百万计的建设者们,不讲条件、不计得失,从四面八方汇集三线。据统计,从外地迁入三线企业的建设者(不含家属),就多达400万人。1964-1978年,三线建设中建起来了星罗棋布的1100多家大中型工矿企业、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建成108000千米的铁路干线。成千上万的各种企业和工厂,陆续在西南、西北的深山当中建成。与此同时,涌现出各种特色的新兴城市,煤都六盘水、钢城攀枝花、汽车城十堰等。据统计,1965-1978年,“国家对三线建设投资达2000多亿元,建成全民所有制企业29000个,形成45个专业生产基地和30多个各具特色的新兴工业城市”。“三线”建设在共和国西部建设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在改变我国不合理的工业布局,促进西部地区的开发和建设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但“三线”建设过程中也存在忽视客观经济规律、轻视质量和效益、投资浪费、工业效益低下、自然资源遭受严重的破坏等问题。

——陈华文《讲述三线建设者的青春轨迹》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三线建设的历史背景。
(2)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分别概括三线建设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3 . 1956年6月,文化部召开第一次全国戏曲剧目工作会议,会议要求有计划有组织开展传统戏剧的挖掘、整理和改编工作,扩大戏曲上演剧目,“对戏曲剧目,不能片面地和机械地要求直接的‘教育作用’和‘配合作用’”。据此可知,这次会议的内容(     
A.可以体现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B.反映了对“百家争鸣”方针的落实
C.贯彻落实新民主主义的文艺路线D.促进了新中国文艺工作的全面繁荣
2024-05-22更新 | 181次组卷 | 3卷引用:2024届江西省南昌市八一中学高三下学期三模历史试题
4 . 1950年5月,中国外交部交际处安排周恩来总理拜会了印度首任驻华大使潘尼迦,这是中方给予第一个同新中国建交的非社会主义国家大使的特殊礼遇。1951年1月,毛泽东主席还出席了潘尼迦举行的印度国庆招待会,这是他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参加使团活动。这些外交举措(     
A.打破了西方国家外交封锁B.立足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推动了亚非会议成功召开D.有利于开拓外交的新局面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5 . 1961年1月在党的八届九中全会上,毛泽东同志号召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他强调:“今年搞个实事求是年,当然不是讲我们过去根本一点也不实事求是。建国以来,特别是最近几年,我们对实际情况不大摸底了……我从前在江西那样的调查研究,现在就做得很少了。”材料表明当时我国(     
A.彻底地纠正大跃进运动错误B.开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社会主义道路
C.着手调整国民经济建设方针D.开始破除对苏联经济建设经验的迷信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1964-1966年,中央15个部委的近60多个企事业单位,从北京、上海、辽宁和广东等12个省市迁至重庆地区,国家还在重庆地区安排了59个大的骨干项目和配套项目的新建和改扩建。上述举措的主要目的是(     
A.应对日趋紧张的国际局势B.建立中国独立的工业体系
C.推进重庆地区的经济发展D.改善我国的国民经济布局
2024-05-19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江西省宜春市第一中学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
7 . 明清时期,世界历史发展的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欧洲主要国家完成了从资本主义萌芽到资产阶级革命再到产业革命的飞跃,相继进入近代工业文明轨道,大大改变了世界面貌。在这一背景下,中华民族的工业化进程艰难起步。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明清时期手工业的兴盛突出反映在民间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取代官办工场、作坊,占据了主导地位;开始孕育出主要通过对运用生产技术和调配劳动力等环节加强管理来提高经济效益的新型经营地主;从手工工场主、包买商中转化出类似西方资本主义劳动组合中的早期“资本家”。……据《明神宗实录》、乾隆《苏州府志》等文献记载,“明万历苏民无积聚,多以丝织为生。东北半城皆居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

——曹大为《明清农耕文明的鼎盛及其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中的殒落》

材料二   中国近代主要洋务企业

类别企业创办人时间地点
军事工业安庆内军械所曾国藩1861安庆
江南制造总局李鸿章1865上海
民用工业开平矿务局李鸿章1878唐山开平镇
汉阳铁厂张之洞1890汉阳

材料三   根据发动工业化的主体,世界大国实现工业化的道路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种:第一种是民间发动的工业化,以美国为典型的以市场经济为主,渐进式的从轻纺工业到重工业、机器制造业,再发展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新兴工业,经历的时间较长,比较协调,效益较好。第二种是政府发动的工业化,以前苏联为典型,以计划经济为主,有领导有计划地以高速发展重工业为中心,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第三种是民间和政府共同发动的工业化,以德国和日本为代表,其特点是民间和政府各取所长,优势互补。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明清时期我国手工业领域出现的新变化。
(2)根据材料二及结合所学的英国工业革命知识,分析在工业化起步阶段中国和英国工业发展的主要差异。根据洋务运动的失败结果,指出中国工业化的根本缺陷。
(3)据材料三、你认为我国实现工业化的道路属于哪一种?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工业化发展的历程。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1969年中国第二汽车制造厂正式落户湖北十堰,当时十堰只是一个人口百人的小镇,随着全国各地的近十万建设大军奔赴十堰,十堰市政建设大大推进,逐渐形成以企业工厂为中心的市区, 医院、学校等城市公共配套设施相继建立。十堰由最初的小镇升格为省辖市。十堰的发展得益于(     
A.三线建设的推动B.中西部开发的带动
C.改革开放的促进D.抗战时期工业内迁
9 .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号召“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并深刻指出“体育是关系六亿人民健康的大事”。1957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又把体育作为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并写入教育方针。这反映出新中国体育事业(     
A.以青少年的全面发展为中心B.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执政理念
C.在顶层规划中逐渐走向完善D.已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
2024-05-15更新 | 99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江西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模拟(二)历史试题
10 . 年画与时代发展

材料一   年画作为民俗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通过点、线、面、色等的巧妙组合,反映了民众的文化心理、审美观。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民众的审美情趣以红为美,以大为美,以对称为美,以规范为美,这都充分体现于年画艺术特色上。在农村,吉祥的含义包含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祝愿、期望、赞赏和歌颂的多种意思。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的四幅年画

依据材料和所学,以“时代发展与女性形象变化”的某一侧面,拟定一个主题,进行解读。要求:主题明确,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2024-05-14更新 | 132次组卷 | 3卷引用:江西省南昌市第十九中学2024届高三下学期三模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