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8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883年,德国制定了《疾病社会保险法》,标志着德国法定社会保险制度的建立。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德国的医疗保险现已达到比较完善的程度……德国政府注重“有管理的竞争”的理念,这样患者就可以获得较高质量的医疗服务,据统计,德国男性平均寿命为72.7岁,女性为79.0岁。但是,社会福利立法却对长时间在私人医疗保险公司投保、岁数比较大的群体采取了一定的限制措施,以增加他们转为法定医疗保险的难度。这些现象的存在就表现出对互助原则的损害。

——摘编自陈成武《德国医疗保障制度及其改革探索》

材料二:新中国成立后,在借鉴苏联经验的基础上,我国制定了一系列社会保障政策和法规,逐步建立了与计划经济相适应、以“国家全保、企业负担”为特色的社会保障制度,分别实施国企职工和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两套社保体系,主要是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社会保障立法工作不断推进。1984年以后,职工养老金社会统筹的办法在全国推行。后又将我国的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社会优抚纳入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中。1986年,作为国营企业劳动合同制改革的配套措施,失业保险制度开始实施。进入20世纪90年代,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从国有企业改革的配套措施转到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进行体制创新的阶段。

——摘编自赵康《论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德国的现代社会保障制度。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与新中国成立初期相比,新时期社会保障制度有何新变化。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影响社会保障制度确立和发展的因素。
2024-05-24更新 | 13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武清区杨村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一次热身练历史试卷
2 . 清政府在1865年初把300部由总理衙门大臣作序的《万国公法》分发给各省督抚,并指出该书“颇有制伏领事官之法”,有助于“借彼国事例以破其说”,供各省督抚在处理外交问题时参考。这一举动(     
A.有效应对了当时严重的边疆危机B.意味着宗藩体系的彻底崩溃
C.表明了国际法在外交中的重要性D.标志着清政府外交开始近代化
2024-05-24更新 | 14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武清区杨村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一次热身练历史试卷
3 . 《尚书·商书·汤誓》记载商汤在讨伐夏桀的战争中宣称“有夏多罪,天命殛之”;《诗经·大雅·文王》歌颂周王朝的奠基者周文王姬昌“文王在上,於昭於天。周虽旧邦,其命维新。”上述材料可以推断出商周时期(     
A.天命观念影响政治运作B.借助儒家伦理进行国家治理
C.祖先崇拜成为统治工具D.中央集权体制度初步萌芽
2024-05-24更新 | 21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武清区杨村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一次热身练历史试卷
4 . 新中国成立后,很多地名都发生了变化例如归绥(归顺、平定)改名为呼和浩特(青色之城),迪化(开导、教化)改名为乌鲁木齐(优美的牧场)。这一现象说明新中国(     
A.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B.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C.贯彻各民族平等原则D.赋予少数民族自治权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管仲在齐国的改革特别重视工商业方面的发展。他认为“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将“农工商”从业者与“士”并称。同时置官设吏,加强对工商业的管理,薄税敛,通有无,重奖专业人员,力戒奢侈淫巧。他采用“官山海”政策,即“请君伐菹薪(枯柴),使国人煮水为盐,征而积之”。在铁器生产上采用“故善者不如与民量其重,计其赢,民得其七,君得其三”。同时通过会盟与诸侯各国达成关税协议:“市赋百取二,关赋百取一”。

——摘编自夏梦《管仲富民强国的经济措施浅议》


(1)根据材料一,概括管仲工商业改革的主要内容。

材料二:自魏晋有户调之制,北朝因之,及唐而有租庸调之名。租者田租,即今之田赋;庸者力役,若不役,出绢而当庸直;调则户税,各随乡土所出,岁输绢绫纯绵,其无蚕桑之处,则输布麻。惟田赋不计亩而计丁或户,则与均田制度相辅而行,盖必人皆授田,始可按丁征租也。均田制度以户籍为本,籍既失实,欲不废而不能矣。逮唐之中叶,均田制度坏,租庸调亦不能复行,改为两税法矣。

——摘编自万国鼎《中国田制史》


(2)根据材料二,简要说明唐代户籍制度、均田制、租庸调制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租庸调制“不能复行,改为两税法”的原因。

材料三:明隆庆以后,政府改变以往的朝贡贸易体制,每年在广州举办春夏两季交易会,主要输出如粮食、糖、花生、生丝、棉纱、瓷器等中国商品,以增加财政收入,广州成为东方著名的国际贸易中心。但嘉靖《问刑条例》律令仍然以严刑峻法惩治违禁下番者。从1757年始,清政府为了更好地管理对外贸易,限定仅在广州进行进出口贸易,实行十三行贸易体制。

——摘编自李庆新《广州“交易会”及其制度改革(1567—1644)》等


(3)根据材料三,指出明末清初广州对外贸易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简述这一时期的外交政策对中国带来的消极影响。
2023-10-15更新 | 63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武清区杨村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汉代至清代中晚期,包括新疆天山南北在内的广大地区统称为西域。自汉代开始,新疆地区正式成为中国版图的一部分。……在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演进中,新疆各族人民同全国人民一同开拓了中国的辽阔疆土,共同缔造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国多民族大一统格局,是包括新疆各族人民在内的全体中华儿女共同奋斗造就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疆的若干历史问题》(2019年7月)


(1)根据材料一,指出西汉、唐代管理西域地区的地方机构名称。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清朝前期在新疆地区维护大一统的举措及其意义。

材料二:土司制度产生于元代,是元朝“因俗而治”的制度创新。元朝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在总结了历代封建王朝特别是唐宋以来推行的“羁縻政策”的基础上,创立了“蒙、夷参治之法”,官有“流”“土”之分,于是开创了土司制度。明随元制,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土司制度,并在西南部分地区开始实行改土归流政策。清中期,雍正进行大规模的改土归流,土司制度衰落,但仍有大量土司一直存在。

——摘编自切排、赵志浩《中国古代边疆治理的利弊得失:基于土司制度的分析》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土司制度的演变历程。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中国古代边疆治理的特点
7 . 《宋史•选举志一》记教:“士有亲戚仕本州,或为发解官,及侍亲远宦,距本州二千里,令转运司类试,以十串之,取三人。於是诸路始有别头试。”“别头试”的出现(  )
A.丰富了科举考试内容B.减少了人才选拔来源
C.限制了官宦子弟特权D.杜绝了考场舞弊现象
8 . 据记载,嘉靖二年(1523年)二月,明世宗在批答都察院关于请差御使巡盐的奏疏时未经内阁票拟,刑科给事中(负责刑科的监察官)黄臣立即“封还原本,以重命令”。这说明,内阁票拟(     
A.对皇帝独断的牵制B.防止了政治腐败发生
C.受到国家法律的保护D.保证了决策的正确性
2023-12-12更新 | 362次组卷 | 4卷引用:天津市武清区杨村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学业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9 . 中古中后期的西欧,各国君主为筹措急需费用,常常向城市富有的工商业者借债,数额动辄数十万、上百万之巨。君主可以藉此建立自己能直接指挥的常备军,而不必从封建领地征召那些桀骜不驯的骑士。这表明当时西欧城市的兴起与发展(     
A.为王权加强提供了有利条件B.推动西欧封建社会走向稳定
C.得益于新兴生产关系的推动D.促进了封建骑士制度的瓦解
10 . 从1427年起,明政府在会试中实行南北卷制度,后来演变为南北中卷,录取比例也逐渐稳定,南卷、北卷和中卷的录取比例分别为55%、35%和10%。实行南北卷制度(     
A.满足了政府对人才的需求B.导致了科举制度的日益僵化
C.加剧了地域间发展不平衡D.凸显了维护政治稳定的意图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