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5 道试题
1 . 200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其第二十一条规定:“录用担任主任科员以下及其他相当职务层次的非领导职务公务员,采取公开考试、严格考察、平等竞争、择优录取的办法。”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在我国的全面推行和实施(     
A.对公务员队伍结构变化的影响不大B.避免了腐败现象的滋生
C.从源头确保了公务员队伍的高素质D.极大提高女性社会地位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朝开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地方行政体制是郡、县两级制……秦有四十多郡,中央直接管理问题不大,西汉时疆域逐渐开拓,郡国的设置日益增多。汉武帝时达到了一百多个,中央直接管理就有些麻烦。于是,武帝时全国设十三部(后亦称州),在部置部刺史,加上京城的司隶校尉,共十四个……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州刺史或州牧成了地方割据势力,从此,魏晋南北朝的地方行政机构变成了州、郡、县三级。

——摘编自宁可《中国封建社会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材料二 北宋地方权力分配示意图


材料三   晚清以来,流民大量涌入东北,清政府也逐渐放宽封禁政策,招民开垦,以加强对东北地区的开发。日俄战争后,边疆局势急剧恶化。面对“外有强邻逼处,内有马贼横行”的危局,从封疆大吏到普通知识分子,纷纷呼吁清政府改革东北地区的军府制度。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清廷裁三省将军,设立东三省总督,总督之下设三巡抚,分管奉天、吉林、黑龙江行省,行省下分设道、府、厅、州、县等地方民治机构。其中,东三省所设之道,多数为分巡道兼兵备衔,道员兼辖招民招垦、旗民交涉以及蒙务、商务、税收等。道本身具有监察职能,部分道还受理中外交涉事务。道的设置有益于东三省由军府制向行省制过渡及开发边疆、缓解危机。  

——摘编王景《清末东三省道设置与作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东汉末年地方行政体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分析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北宋为强化对地方的管控,采取了什么措施?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政府改革东北地区行政制度的原因,并简析晚清政府在东三省设置“道”的作用。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地方行政体制变革的认识。
2023-10-11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第一百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3 . 法治取代人治、民主代替专制是历史发展的趋势。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公元前8世纪,希腊开始进入城邦时代。城邦的诞生不仅为法律开辟了广阔的用武之地,而且也为人们的思想观念提供了一个自由的空间。希腊人崇尚法律观念、维护法律权威的观念以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等观念就诞生在这个自由的精神世界之中。

——《浅谈从古希腊到现代西方法治理念的转变》

材料二 第五表凡以遗嘱处分自己的财产,或对其家属指定监护人的,具有法律上的效力。

第七表树枝越界的,应修剪至离地十五尺,使树荫不至影响邻地;如树木因风吹倾斜于邻地,邻地所有人亦可诉诸处理;橡树的果实落于邻地时,得入邻地拾取之。

第九表不得为任何个人的利益,制定特别的法律。

——《十二铜表法》

材料三 美国联邦政府机构示意图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希腊人的治国理念。在这一治国理念下,古希腊建立了怎样的政治体制?
(2)根据材料二,概括罗马法的基本特点。
(3)材料三中,美国建立上图体制的法律文献是什么?体现了什么原则?
(4)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后为加强民主政治建设进行了哪些政治制度创新。
4 . 法律与教化是古代统治者的重要统治手段。下表反映出法律与教化关系的演化趋势是(  )
法律以唐律为蓝本,制定了《宋刑统》《天圣令》等法律。以唐律为蓝本的《大明律》,开创律例合编体例沿袭《大明律》,制定《大清律例》
教化儒学向基层渗透,发展出理学,深入族规、家训之中。儒学人士撰写乡约,教化乡里,规范行为。乡约宣讲朱元璋的“六谕”,让百姓毋作非为。以《大明律》解释六谕,百姓若不遵守则要受到处罚乡约宣讲康熙帝的“圣谕十六条”和雍正帝《圣谕广训》,常引《大清律例》。
A.儒经渐成法律注释B.教化逐渐取代法律
C.法律成为教化的素材D.教化逐渐与法律合流
5 . 有学者评价欧洲某项制度的实施,在此之前,王权式微,大领主掌握着自己领地的权力,封建割据严重,国王无力控制政治局势。在此之后,国王权力大大加强,专制主义成分强化。据此判断,此项制度是(  )
A.雅典的城邦民主制B.罗马的贵族寡头制
C.英国的议会君主制D.法国的等级君主制
6 . 明朝洪武年间,在地方设三司,三司之一的布政使司设左、右布政使,其为一省行政长官,后因军事需要增设督抚,督抚位高于布政使;到清朝,布政使仅为督抚僚属,专管一省财政和民政。这说明明清时期(       
A.地方行政权日益缩水B.政府对地方的控制加强
C.地方改革已无章可循D.中央随意干预地方政务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1906年,清廷启动预备立宪两年后,公布了《宪政筹备九年清单》,分年列示1908~1916年预备立宪应办事宜,预备事项中有20%属于一般行政事务。清廷又谕令各部院制定本机构的九年清单,农工商部的共列128项,无一与宪政有关。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时(       
A.新旧势力间的斗争影响改革成效B.中央集权走向式微
C.新政改革未能突破政治体制本身D.预备立宪不得民心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8 . 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认为古文经是刘歆伪造的,《孔子改制考》称孔子为“改制先师”,这两本书出版后不久便被清政府毁版,主要是因为这两本书(       
A.损害了孔子的威信B.干扰了变法的开展
C.学术观念不符史实D.悖离传统主流思想
9 . 1944年彦涵创作了版画《村选大会》,描绘了当时的村选场景。这一作品可以用来研究(            
A.土地革命时期的政权建设B.“三三制”原则的贯彻
C.基层民主建设的早期探索D.农业合作社成立的场景
10 . 下表是唐代部分官员出身情况。这反映了当时(       

阶层

群体

士族

小姓

寒素

朝廷品官

66.2%

12.3%

21.5%

司法官

大理寺卿

69.84%

11.11%

19.05%

刑部侍郎

93.48%

6.52%

0.00%

刑部尚书

95.90%

3.28%

0.82%

A.选官方式呈现多元化B.门阀观念不断强化
C.士族政治仍具影响力D.科举程序存在弊端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