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2 道试题
1 . “多面”颜惠庆。溯中国近代历史,品人物别样经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颜惠庆生平

时间生平
1877生于上海一个传教士家庭
1895上海同文馆毕业,后赴美留学
1900弗吉尼亚大学毕业,归国后任圣约翰大学英文教授,兼任商务印书馆编辑
1904编纂《华英翻译捷诀》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1906参加考试,名列第二、赐进士出身
1908获驻美大使伍廷芳赏识,领二等参赞衔
1910与伍连德等人投身东北疫病防控,参与组建满洲防疫处
1921任北洋政府外交总长
1927任天津自来水公司董事长
1935任江南水泥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1937任上海国际救济委员会主席
1949率上海各界和平代表团赴北平商谈南北通邮通航事宜,受毛泽东、周恩来接见。后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委员
1950因病于上海逝世
(1)1906年,颜惠庆被赐予进士出身,直接得益于(     
A.清末科举制度B.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
C.文官考试制度D.国民政府公务员制度
(2)1922年2月,时任北洋政府外交总长的颜惠庆授权中国外交代表团在一次重要的国际会议中以和约的形式,收回了中国在山东的主权。该国际会议当是(     
A.巴黎和会B.华盛顿会议C.开罗会议D.德黑兰会议

材料二   《华英翻译捷诀》共计课文120篇。中文课文共60篇,其中《列子》3篇、《说苑》3篇、《论语》1篇、《孟子外传》1篇、《太平御览》1篇、《孔丛子》1篇。10篇出自奏折、公文等官方文件。一篇出自《光绪辛丑南洋公学课本》。英语课文也有60篇。

——整理自孙增德《近代中国翻译教材的拓荒之作——颜惠庆与〈华英翻译捷诀〉》

(3)根据材料二、你认为颜惠庆编纂此书出于怎样的目的?

材料三

绝不应接受任何关于国联授权日本接受中国山东权益的条款。
除非下列三项条件被接受,否则不签约;归还青岛;用津浦铁路的方法解决其他铁路问题;撤退驻军。
我国今日自卫力之薄弱,已属无可讳言。欲防止侵略,不外将他方结合先行解散,由我另组团体。
中日间山东问题之解决,虽不能完全满足国人期待,但总统与我,认为尚不失为一公平的办法,应为大多数具有理解的人们所接受。

——颜惠庆

(4)结合材料三及所学,为何说山东问题之解决“不失为一公平的方法”?如何理解山东问题之解决可“为大多数具有理解的人们所接受”?
(5)综合上述材料,练习所学,谈谈你对颜惠庆人生“多面”的认识。
2024-03-27更新 | 39次组卷 | 2卷引用:上海市青浦区2024届高三下学期二模历史试题
2 . 基层治理之础

中国古代的基层治理以户籍管理与基层组织构建为基础,户籍的编制与管理一般以基层组织为单位进行,既保证赋役征发,也维护社会稳定。


(1)阅读下列“中国古代赋税、户籍制度沿革表”。将字母所示信息,填入表格中编号所处位置。
A.摊丁入亩
B.租庸调制
C.诸色户计
D.黄册制度
E.一条鞭法
F.两税法
G.少数民族建立统一政权
H.中央集权、商品经济发展
I.局部统一、赋税标准变化
J.北方战乱、江南开发
朝代赋税制度户籍制度时代特征
战国
秦汉
田赋、人头税
徭役
编户齐民铁器牛耕出现、封建社会建立、巩固
魏晋租调制黄籍、黄籍、“土断”

初期大索貌阅国家统一、统治秩序相对稳定
中期
两税、徭役、募役法主客分籍
租庸调、两税法
夏税、秋粮、金花银③中央集权、白银流入
滋生人丁永不加赋④永停编审
(2)根据表格,结合所学,概括影响中国古代户籍制度变化的主要因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史事的本来面目,往往随着时间的推移或言事者的表述不一,而显得扑朔迷离,给后人带来困惑。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99年康有为回忆“公车上书”时说:“李鸿章求和,议定割辽、台,并偿款二万万两。三月二十一日电到北京,吾先知消息,即令梁启超鼓动各省公车,上折拒和议。时以士气可用,乃合十八省举人于松筠庵会议,与名者千二百余人,以一昼二夜草万言书。联都察院前里许,至四月八日投递,则察院以既已用宝(光绪帝批准和约),无法挽回,却不收。”许多论著据此认为康有为发起和组织了“公车上书”,并将之视为资产阶级改良派走上政治舞台的标志。

——摘编自《康南海自编年谱》等

材料二       近来,史学界对康有为的说法提出诸多质疑。茅海建详细查阅清朝军机处《随手档》《早事档》《上谕档》《电报档》《洋务档》《收电》《交发档》《宫中电报电旨》等档案,提出:“从二月二十七日至四月二十一日,上奏、代奏或电奏次数达154次,人数超过2464人次。在各省,封疆大吏电奏反对者(反对签订和约)已过其半数;在京城,官员皆有大规模的联名上书;举人们单独上书达31次,人数1555人次;举人们参加官员领衔上书7次,人数为135人次。”“四月八日,即康有为所称‘不收’其上书当日,都察院代奏了官员举人的上书共计十五件。”由此可以证明,康有为组织的十八行省公车联名上书,并非都察院不收,而是康有为根本没有去送。

——摘编自茅海建《戊戌变法史事考二集》

材料三       日本逼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的消息传回国内,激起朝野上下的反对声浪。在京官员及在京参加会试的各省举人纷纷联名上书。康有为、梁启超组织了联合各省举人的“公车上书”,虽未送达光绪皇帝,但拉开了维新运动的序幕。

——《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1.关于“公车上书”,材料一、二的分歧在哪里?材料二的作者是如何论证自己观点的?
2.利用材料一、二,尝试解释材料三关于“公车上书”史事的叙述。
3.你如何看待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史料价值?
4 .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是东西方国家共同关注的话题。某校课题组以此展开探究。

(1)围绕东西方的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课题组梳理了以下内容:
①邻保制度
②《济贫法》
③保甲制
④《社会保障法》
A美国
B唐朝
C英国
D清朝

问题:将上列左侧文本框中的制度或法案与右侧文本框中的朝代或国家一一对应。(填写字母)
        ;②        ;③        ;④        

课题组就下述亚里士多德对基层治理的描写,开始进一步探究。

凡父母双方均为公民者有公民权,公民在 十八岁时在他们村社的名簿中国登记。当他们登记之时,村社成员对他们宣誓投票,作出决定……

⑤结合材料及所学,课题组就古代中国与古代希腊基层治理模式相似点,可能达成的共识是:
A.议会表决   B.自我管理   C.放任自流 D.君主独断
(2)古代社会生产力低下,为应对灾害,国库中常备储粮。聚焦“库粮”,课题组注意到如下两则材料:
至今上即位数岁,汉兴七十馀年之间,国家无事……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
——司马迁《史记•平准书》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杜甫《忆昔》

问题:帮助课题组提炼两则材料所反映的相同社会特征。
(3)课题组在深入聚焦社会赈济后,发现了两段带有冲突、耐人寻味的文献记载:
(开皇十四年)关中大旱,民饥,上(隋文帝)遣左右视民食,得豆屑杂糠以献。上流涕以示群臣,深自咎责,为之不御酒肉,殆将一期。
——司马光《资治通鉴》
隋开皇十四年天旱,人苦饥乏。是时,仓库盈益,竟不赈给,乃令百姓逐粮。隋文帝不怜百姓而惜仓库……古人云: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吴兢《贞观政要》

问题:就开皇十四年旱灾中隋文帝所为,《资治通鉴》与《贞观政要》记载有何明显不同?学者普遍认为《贞观政要》所述不实。说说这些学者普遍认为不实的理由。
(4)除了关注古代东西方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外,课题组又注意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许多欧洲国家建成了“福利国家”,并找到下列一组数据:
西欧国家的社会福利费用从60年代以后也持续增长,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从60年代的20%上升到70年代的30%左右,以后又逐年上升。英国1991年政府社会保障开支为720亿英镑,1992年增至760亿英镑,1994年达800亿英镑,为整个财政预算的40%左右。1994年英国财政赤字为500亿英镑,很显然,其社会保障政策是以严重的财政赤字为代价的。
——史柏年《西方社会保障制度的困境与出路》

问题:综合上述材料,联系所学,谈谈你对古往今来东西方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发展历程的认识。
2021-12-23更新 | 226次组卷 | 4卷引用:上海市青浦区2022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6 . 观察下列示意图,其中?处应填入的是
A.新潮社B.强学会C.兴中会D.小刀会
2021-05-03更新 | 100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青浦区2021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7 . (三省官员)“日有争论,纷纭不决”,为匡其政,唐太宗设
A.刺史B.政事堂C.内阁D.中书省
2021-05-03更新 | 166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青浦区2021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10 . 兼管图中A地区的机构是
A.中书省B.宣政院C.锦衣卫D.澎湖巡检司
2021-02-20更新 | 195次组卷 | 3卷引用:上海市青浦区2021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