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58 道试题
1 . 每周升旗仪式上,当五星红旗冉冉升起的时候,我们心中总会充满自豪感和使命感。历史上最早将五星红旗定为我国国旗的会议是
A.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B.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C.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D.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下列材料是当代中国历史学家对戊戌变法失败原因的分析:
材料一 祖宗崇拜和华夏中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点,这两者的结合使学习和参考外国的任何改革都变得更加困难。                                                          ——雷颐
材料二 变法者由于缺乏对改革制约条件和困难客观冷静的认识和分析,未能形成成熟的改革心理,缺少高超的政治智慧和实际的活动能力,没有采取灵活多变的变法战略。
——萧功秦
材料三 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不在于变法的内容和策略上,而在于当时没有出现一个变法成功的整体的社会环境,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强大的促进改革的政治和经济力量。
——李喜所
请回答:
(1) 依据材料,指出三位历史学家分析戊戌变法失败原因的不同视角。
(2)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各举一例史实说明上述三个观点。
(3) 依据材料,你认为上述观点有怎样的现实意义?
3 . 下列关于美国1787年宪法说法不正确的是                                   
A.确立了美国联邦体制
B.体现了三权分立的原则
C.废除了南方黑人奴隶制
D.总统对宪法负责,对国会立法有否决权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商鞅之法,良法也。变法之令出,其法惩奸以保人民之权利,务耕织以增进国民之富力,尚军功以树国威,孥贫怠以绝消耗。此诚我国从来未有之大政策,民何惮而不信?乃必徙木以立信者,吾于是知执政者之具费苦心也。移动一根木头并非难事,关键是以此而树立的千金难买的威信。

——毛泽东

材料二   弃道而用权,废德而任力,峭法盛刑,以虐戾为俗,欺旧交以为功,刑公族以立威,无恩于百姓,无信于诸侯。人与之为怨,家与之为仇。故孝公卒之日,举国而攻之,东西南北莫可走,仰天而叹:“嗟乎!为政之弊至于斯极也!”卒车裂族夷,为天下笑。斯人自杀,非人杀之也。

——《盐铁论·非鞅篇》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毛泽东的评论中包含了商鞅变法的哪些措施?毛泽东认为商鞅变法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什么?
(2)材料二认为商鞅变法最大的弊病是什么?从商鞅个人的结局中你得出什么认识?
6 . “予之定名‘中华民国’者,盖欲于革命之际,在破坏时则行军政,在建设时则行训政。所谓训政者,即训练清朝之遗民而成为民国之主人翁,以行此直接民权也。有训政为过渡时期,则人民无程度不足之忧也。”“除宪法上规定五权分立外,最要的就是县治理,行使直接民权。”孙中山对民权主义的阐述与英美宪政的相同点
①都反对专制②都倡导主权在民③都强调直接民权④都强调权力制衡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7 . 《查士丁尼民法大全》是欧洲历史上最早的较完备的法律体系。有人认为该法典对西方文明的影响仅次于《圣经》,其原因不包括
A.它是欧洲大陆法系国家的法律基础B.其基本原则已融入西方各国的法律中
C.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D.它对近代欧美国家法律制度影响深远
8 . 汉密尔顿说:“将十三个不同的州以友好、联合的共同纽带联结在一起的共同契约,必然是许多不同利益的倾向互相让步的结果。此种原则安能制出完美无缺的成品?”此话旨在说明
A.《独立宣言》不是完美无缺的B.1787年宪法是维系十三个州的共同纽带
C.1787年宪法充满错误的偏见D.《独立宣言》是十三个州相互妥协的结果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南宋后期的诗论家严诩在《沧浪诗话·诗评》中说:“或问唐诗何以胜我朝?唐以诗取士,故多专门之学,我朝之诗所以不及也。”严诩以为唐朝诗歌繁荣的原因是唐朝
A.经济繁荣,国力强盛B.科举制度,考查诗赋C.知识分子队伍空前强大D.士人群体的刻苦钻研
2016-11-15更新 | 159次组卷 | 19卷引用:2015届西藏拉萨中学高三第四次月考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10 . 中国式建筑是凝固的思想意识形态.太和殿内皇帝所用的‘御座’安置在一个约2米的基座上,使御座从平地升起,犹如须弥座托着太和殿的缩影”这体现了古代中国的政治思想是
A.分权与制衡B.天人合一C.皇权至上D.大一统
2016-11-03更新 | 204次组卷 | 17卷引用:2014届西藏区高三高考前最后一模文综历史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