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85 道试题
1 . 中古早期的西欧王权弱小,地方割据势力林立。后期,国王与贵族、封建诸侯以及市民实行联合专政,并通过议会沟通以获得支持,于是国王超越直属领地限制,逐渐建立对全国统治。这种变化(     
A.根源于议会君主制的建立B.标志着封君封臣制度的瓦解
C.有利于近代民族国家形成D.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的爆发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伴随着1883年《彭德尔顿法》的通过,美国历史上第一个文官管理机构——文官委员会诞生了。文官委员会既是一个直属总统的独立机构,又是一个集立法与裁决权于一身的特殊机构,总揽文官考试及相关管理事务,受理文官申诉案件。在20世纪的演进中,文官委员会的职责与权限有扩大的趋势。文官委员会的建立和发展(     
A.标志着美国文官制度的建立发展B.表明了资产阶级统治的成熟
C.一定程度有悖于分权与制衡原则D.撼动了联邦政府腐败的根基
3 . 从1791年至1870年,法国宪法更替频繁,共颁布过13部成文宪法,交替经历了15种不同政体,发生了“至少4次革命、2次政变和3次外国势力的干预”。宪法和政体的演变几乎是一致的:先是有限君主制(或君主立宪制),然后是共和制,最后是君主专制(或帝制)。”这反映了(     
A.政治势力的妥协B.封建势力十分强大
C.民主进程的艰难D.制度建设各有局限
4 . 号纸是清王朝赐予世袭土司的信物,且一直贯穿清代始终。在《钦定大清会典事例》中就记载了清王朝对应袭土司号纸的颁发、填写规格与内容、换给、补给、注销等规定。号纸的存在(     
A.使土司制度得到了法律保障B.便于中央管控土司及其地区
C.利于奠定清王朝的统治疆域D.有助于边疆开发及民族交融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明朝的户籍制度经历了由户帖制到黄册制的演变(如图)。户帖主要登记人口数目、丁口、事产;“黄册”是以里甲制为基础,每里一册,详列各户人口、田土、房屋,分为上、中、下三个户等,每十年更造一次。明朝户籍制度的演变(     

                                   图1 户帖实物图                                                            图2 明朝的黄册
A.完善了地方治理体系B.反映了明朝的户籍制度已经完备
C.确保了国家赋税征收D.表明政府对农民人身控制的加强
6 . 梁启超在论述中国古代专制政治发展时说:“专制权稍薄弱,则有分裂,有分裂则有力征,有力征则有兼并,兼并多一次,则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从中国古代历史整体来看,这一论述中可以确认的是(     
A.分裂动荡导致专制权力产生B.专制程度随历史进程而不断加强
C.武力夺取政权有利于国家统一D.君主专制是国家统一的决定因素
2024-02-11更新 | 339次组卷 | 184卷引用:2014-2015学年内蒙古北重三中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卷(版)
7 .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儒生参政带来的“以德取人”因素,使察举制因而成立,但这并不是唯一制约察举选官的因素。自东汉光武帝始,察举实施中“授试以职”,举主对秀才、孝廉先委以一定职务,以此检验其是否“便习官事”,合格者方举至中央。阳嘉元年又建立“诸生试家法”制度,从而出现了一个新环节,构成了察举制向科举制演进的初阶。

——摘编自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

材料二:在察举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举荐;在科举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考试成绩。所以举人可以“投牒自进”,不必非得他人举荐不可。到了北宋,封弥成为贡举考试中的一项重要制度。考试官在评定试卷时,看不到举人的姓名、乡贯等,也就很难作弊了。隋唐以来,科举出身的官员在高级官员中的比例逐渐增加,到宋代已占有绝对优势。

——摘编自张希清《中国科举考试制度》

材料三:宋廷对于在任官员的课绩,以对德行、才能、劳效的综合检验为主要内容。“德行”的考核被置于重要地位,但不易操作:对于才能的核验,宋廷要求官员申报课绩时填写非常具体的“实绩”,以便日后核对。宋廷对官吏的考察方式多样,有课绩定等、廉访会问等,考察结果向本人公开,以求得多种信息来源的相互印证。

——摘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察举制出现的原因,指出东汉察举制的新发展。
(2)根据材料二,概括察举制的发展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的出现是古代中国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
(3)根据材料三,指出宋代对官吏的课绩考察有何特点。综合上述材料,说明古代中国选官、用官制度的历史借鉴价值。
2024-01-07更新 | 55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自治区赤峰第四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8 . 元朝大部分行省的辖区包括今天的两到三个省,凡军、政、财权无所不统,与宋朝分割地方权力的制度明显有异。这种情况很大程度上源于元朝(       
A.因俗而治的治国理念B.民族征服的特殊背景
C.治理水平的不断提高D.地方割据势力较强大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朝,三省六部制在隋朝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中书省的职权比隋代中书省的职权更为明确。中书省作为中央政策、文书的制定机构,负责以皇帝名义草拟、制定官方文书。门下省在唐代成为中央最为重要的文书审核机构,主要负责对诏敕进行审核,纠正朝政得失,同时审阅各地与各部门汇报上来的上行文书,并提供批复的意见,再交给皇帝作出最终决定。尚书省是中央最高的行政事务管理机构,六部作为具体政策执行部门,隶属于尚书省。尚书省和中书省、门下省一样,其最高长官有权参与朝廷中最高级别的军国大事,在职能上主要是下发中央最高政令,并监督各地实施各项中央政策。

——摘编自赵冬云等《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的设置及其发展》

材料二   明朝初期承袭元朝制度,以中书省总领政务,以左右相国为丞相。丞相统辖六部,丞相之下设左丞、右丞、参知政事等职,相权较大。随着皇权与君权矛盾的加剧,明太祖朱元璋于1380年废除了丞相,六部事务均由皇帝直接管理。后明成祖朱棣设内阁辅政,内阁权力逐渐扩大,成为重要的行政机构。

——摘编自鲍麒方《论中国古代的宰相制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三省六部制的特点并说明其运作过程。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唐朝相比,明代中枢机构的变化,并分析其反映的实质。
10 . 《钦定藏内善后章程》颁布后,“由驻藏大臣衙门翻写番字,刊刻出示,在前后藏各处张挂,晓谕穷乡僻壤,咸使周知”。清政府这样做的直接目的是(       
A.汉化西藏人民B.稳定西藏局势
C.广为宣传章程D.落实中央治理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