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 道试题
1 . 据《史记·楚世家》记载,西周初年周成王封功臣后代熊绎于楚蛮之地,居于丹阳。该史料可以佐证西周推行了
A.禅让制B.分封制C.井田制D.郡县制
2020-09-20更新 | 90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2019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分别指出甲骨文和《史记》的史料类型。

材料二   帝恶其国俗鄙陋,乃迁都洛阳,改国姓为元氏禁胡语胡服……时魏之势虽极盛,然剽悍勇武之风,渐次消灭……华奢柔弱之风渐行,而国势之衰兆已见。

——根据1907年宏文馆出版的《中国历史讲义》等整理

材料三   拓跋魏一切改从汉制,实为魏之极盛时代……诸族遂大受汉族之同化……国中一切制度文物,亦无一不仿南朝。至北齐北周之治制,则尤为隋唐治制之所本,于中国之贡献颇大。

——摘自1913年《共和国教科书本国史上卷》和1928年《初中本国史》


(2)材料二、三对孝文帝改革的评价有何不同。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影响史学观点的主要因素。
2020-10-20更新 | 103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天门市2020-2021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问题。

材料一 (明太祖说)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比喻抗衡,不相上下),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明太祖实录》

材料二 黄宗羲说:“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明太祖)罢丞相始也。”

材料三 臣于徐少师阶处……云:“人尝谓辅臣(内阁大臣)拟旨,几于撞国柄,乃大不然。”见其所拟,帝一省览窜定,有不留数字者。虽全当帝心,亦必更易数字示明断。有不符意,则驳使再拟;再不符意,谯让(责问)随之矣。故阁臣无不惴惴惧者。

——《国榷》

(1)结合材料一分析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度的理由是什么。“朝廷总之”的确切含义是什么?
(2)谈谈你对史料二中黄宗羲观点的理解。
(3)明朝内阁是何时出现的?为什么阁臣拟旨“无不惴惴惧者”?
2020-08-30更新 | 228次组卷 | 3卷引用: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实验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
4 . 关于军机处成立的年份史学界没有固定的观点。认为其成立于1726年,1727年,1729年,1730年,1732年的学者均有其人,而且每一种观点都有比较严谨的史料作为依托。这说明
A.君主集权逐步走向顶峰B.军机处经历逐步演变才确立
C.军机处设置过程比较机密D.历史研究史料丰富难有统一结论
23-24高二上·全国·课前预习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让·博丹(1530-1596)认为,国家主权即君主“得以管制其臣民的最高权力”,主权是受自然法、国际法等拘束的。君主作为主权者不受法律的限制,但仅仅是就主权的对内方面而言。荷兰人格劳秀斯(1583-1645)认为国际社会中的国家,彼此均受制于国际法的最高规范——“普遍至高的正义原则”。他认为,主权、国际合作和人道主义这三项原则是贯穿始终的。

——摘编自赵建文《关于国家主权的性质和地位的理论演进》

材料二 我联合国人民同兹决心:欲免后世再遭今代人类两度身历惨不堪言之战祸,重申基本人权、人格尊严与价值,以及男女与大小各国平等权利之信念……彼此以善邻之道,和睦相处;集中力量,以维持国际和平及安全;接受原则,确立方法,以保证非为公共利益,不得使用武力;运用国际机构,以促成全球人民经济及社会之进展。用是发愤立志,务当同心协力,以竟厥功。

——《联合国宪章·序言》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博丹和格劳秀斯国家主权观的异同。
(2)根据材料二,概括《联合国宪章》的基本理念。
2023-10-17更新 | 35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湖北省十堰市高三下学期4月调研考试(二模)历史试题变式练习主观题
6 . 据史料记载:琅琊王氏,从东晋的王导到南齐的王俭,“六世名德,海内冠冕”,当宰相的接二连三,甚至连白痴也可出任高官。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A.察举制的推行B.九品中正制的实施C.科举制的设置D.中央集权制的加强
2019-04-29更新 | 193次组卷 | 19卷引用:湖北省黄冈市黄梅国际育才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真题 名校
7 . 下图文字节选自一则清代档案史料。其撰拟者应是
A.中书省B.内阁C.军机处D.礼部
2019-01-30更新 | 1435次组卷 | 23卷引用:湖北省黄冈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该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立法方面,早在西周,周公就提出了明德慎罚等主张,经过两汉儒家对于刑德的论证,至唐代《唐律疏议》开篇即说“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明太祖在《大明律》中更是宣告“明礼以导民,定律以绳顽”。值得指出的是,隋唐将“不孝”列为十恶重罪之一,此项规定一直延续至晚清。同时历代对于鳏寡孤独、废疾犯法当刑者,法律都制定了“减刑”“宽宥”以恤刑的规定,清朝还实行存留养亲制度。

——张晋藩《中华民族的法律传统与史鉴价值》

材料二   罗马共和国时期刑法的罪名,多有处死“以祭谷神,奉献于神”的规定。只对有主观故意的犯罪行为人进行刑罚,如“故意杀害他人”与“不希望杀害他人但不幸发生杀害他人的行为”,前者处予死刑,后者可通过交付一只公绵羊替罪,这一原则长期沿用。进入帝国时期,出现了大量包括宗教犯罪在内的新罪名。执法官根据社会地位确定刑罚的差别,同一种犯罪一般有两种刑罚,一种针对体面者,一种针对下层百姓。罗马私法发达,公法相对滞后的状况深刻影响了罗马刑法发展的进程,罗马刑法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在整个古代罗马法制史中,犯罪与刑罚始终散见于大量的单行法律之中,且二者之间对应的随意性相当大。……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中国古代法律和罗马法的特征。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种法律制度产生的历史背景有何不同。
(3)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法制建设与人类文明演进之间的关系。
9 . 相传唐代宰相张公艺九世同堂,为世人羡慕不已。唐高宗问及他成功的秘诀,宰相唤来纸笔,挥毫写了一百个"忍"。由此可以看出
A.忍的处世态度化解了家庭内部矛盾B.张公艺受儒家思想观念影响比较深
C.宗法制观念下个人的价值不被重视D.封建统治者极力倡导和谐生活方式
2021-02-26更新 | 261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恩施州高中教育联盟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10 . 中国古代国家治理效果与地方行政制度变革密切相关。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自秦汉以来的郡县政治,到今天民国时代还存在,中国之永为一统一国,此项政治制度实贡献过其甚大之绩效。

——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法》

材料二   汉高祖总结秦亡的原因时,认为秦朝没有分封同姓子弟为王是其短命的关键所在。因此,……又陆续分封了九个刘姓子弟为王,想依靠刘氏宗族的力量,作为皇权的羽翼。

——朱绍侯、张海鹏、齐涛《中国古代史》

材料三   元朝形势图(1330年)



请回答:
(1)据材料一,“郡县政治”的主要政治绩效是什么?
(2)据材料二,汉高祖认为秦亡的原因是什么?结合所学指出,汉初在地方治理上采取了哪一措施?结合史实说明这一措施的治理效果。
(3)材料三反映元朝在地方主要推行了什么制度?据该图判断,推行该制度的原因是什么?分别指出管辖吐蕃地区和今河北、山西、山东等地区的中央机构。
(4)根据以上材料及所学知识,你认为秦、元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创新有什么价值?
2021-01-25更新 | 167次组卷 | 4卷引用:湖北省黄石市阳新县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