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355 道试题
1 . 11世纪下半叶兴起的罗马法注释学派开始把新发现的《查士丁尼民法典》称为普通法,在当时主要是“学者之法”或“学术之法”。14、15世纪,这种普通法在欧洲从书斋到法庭逐渐成为普遍接受的法理和法源。这一变化(     
A.消除了欧洲“文明开化”的阻力B.顺应了欧洲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
C.促进了欧洲民族民主意识兴起D.推动了欧洲启蒙运动向纵深发展
2024-03-06更新 | 212次组卷 | 4卷引用:江西省上饶艺术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初适应性检测考试历史试题
2 . 在中世纪早期的西欧地方主义情绪泛滥。基层大多数居民往往以地方名称称呼自己的出身,如伦敦人、巴黎人等。与此同时,教会也宣扬“(欧洲)人只有基督徒和异教徒的区分,没有民族与国家的差别”。这种状况导致西欧(     
A.教权与王权两者势不两立B.封建君主权力逐渐由实向虚
C.天主教会推动欧洲的团结D.民族国家形成面临重重障碍
3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要求。

材料19世纪中期,德意志住房改革运动拉开了序幕。在以公共卫生保健协会为首的卫生组织的参与下,人们渐渐增进了对于住房卫生观念的认知,新的住房设计得到了政府的推广。1890年以后,政府通过住房促进政策和住房检查制度等手段推动了住房的建设和改善,并通过颁布建筑法、建立法定住房基金和提供信贷资助服务等措施,促进了廉价的公共住房或社会住房的建设。但整个国家仍然缺乏统一的住房政策和法律来系统地处理住房问题,争取统一住房政策的住房立法运动经历了一段曲折的历程。在社会各界与政府的努力下,住房的状况还是得到了一定的改善,曾经居无定所的借宿者越来越少,德意志住房改革运动或多或少惠及了后世。

——摘编自宋嘉宁《德意志帝国时期住房改革运动研究》

(1)根据材料,概括德意志住房改革运动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德意志住房改革运动。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新中国成立后,在借鉴苏联经验的基础上,我国制定了一系列社会保障政策和法规,逐步建立了与计划经济相适应、以“国家全保、企业负担”为特色的社会保障制度,分别实施国企职工和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两套社保体系,主要是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社会保障立法工作不断推进。1984年以后.职工养老金社会统筹的办法在全国推行。后又将我国的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社会优抚纳入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中。1986年,作为国营企业劳动合同制改革的配套措施,失业保险制度开始实施。进入20世纪90年代.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从国有企业改革的配套措施转到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进行体制创新的阶段。

——摘编自赵康《论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新中国成立初期相比,新时期社会保障制度的变化。
2024-03-02更新 | 145次组卷 | 3卷引用:江西省宜春市上高二中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第六次月考历史试卷
5 . 中世纪早期,法兰西人一般认为自己的祖先是外来的征服者法兰克人。而到中世纪晚期,比法兰克人历史更为悠久、在远古时期即已生活在法兰西这片土地上的高卢人开始纳入法兰西的祖先意识体系当中,此外法兰西人还将法兰克人与高卢人建立起所谓的历史关系,从而制造出一个新的法兰西形象。这一变化反映出法兰西(     
A.国家疆域的扩展B.民族意识的兴起C.民族交融的加强D.考古发掘的成效
6 . 下表呈现的是传世文献中汉代皇帝“责问”臣下的记载,这说明汉代(     
类别内容
遣使责问武帝时,由于三长史的揭发,武帝认为张汤“怀诈面欺”,派了八批使者手持文簿责问张汤
下诏责问公元前43年,“春霜夏寒,日青亡光”,元帝就丞相、御史大夫工作中的疏漏和民间可能出现的灾荒等以“诏条”责二人
当面责问元帝时,中书仆射石显陷害大臣萧望之。元帝以议事不详密为由当面对石显等进行责问
A.监察制度有待调整B.官僚体制日趋成熟
C.督导官员手段多样D.皇权相权斗争激烈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户籍”概念在法律文献中始见于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户律》,其文曰:“民宅园户籍、年细籍、田比地籍、田命籍(或释田合籍,日本读简班又释田名籍)、田租籍,谨副上县廷。”“户籍”登记内容不仅包括户口、人名、年纪,而且还有复除、新户等项目。胡广《汉官解诂》所谓“秋冬岁尽,各计县户口垦田,钱谷入出,盗贼多少,上其集簿”,中央以上计检查。《二年律令·户律》有律文曰:“有移徙者,辄移户及年籍爵细徙所。”奴婢也登记于民户的户籍上。

——摘编自王彦辉《瓶颈与突围:战国秦汉户籍制度研究的新进展》

材料二   唐朝以前,政府实行主要依据门阀和等级禄位而占有土地的制度,具有很强的世袭性,人们很难通过个人的努力来改变命运。两宋改变了这一制度,根据居住在城市还是乡村,划分为“坊郭户”(城市户口)与“乡村户”(农村户口)——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城乡居民户口分类。再根据有无田产及田产多少进行主户和客户的划分。其中,主户指有田产、直接向政府纳税的有产户;客户指没有田产、不直接向政府纳税而佃耕地主土地的佃客。这就放松了对百姓迁移住所、更换职业的限制。

——摘编自魏静、范英、康凯《我国古代户籍制度研究及启示》

(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代进行户籍管理的措施。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宋代户籍制度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上述变化的社会因素。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国家系统和乡族势力之间发挥重要作用的,是中国社会所特有的“乡绅”阶层。国家利用察举、荐举、科举、捐纳等社会流动渠道,把地方上的精英分子和有钱有势之人吸收到政权体系之中,授予官职、功名和各种荣誉,允许他们享有优免特权和一定的司法豁免权,“乡绅”阶层逐渐产生。同时,高度集权的中央政权实际上无法完成其名义上承担的各种社会责任,其对基层社会的控制只能由一个双重身份的社会阶层来完成,而基层社会也期待着有这样一个阶层代表它与高高在上的国家政权打交道。因此,“乡绅”阶层得以在中国传统社会长期存在。

——摘编自傅衣凌《中国传统社会:多元的结构》

材料二   明清之际,时局动荡,大量士人回归乡土,试图通过“恢复乡间古礼与重建宗族借此延续文化血脉”,这种“重建基层社会组织的意图和尝试”与清初帝王们的乡村社会重建计划不谋而合。清王朝重视发挥以士绅为代表的地方精英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在“天高皇帝远”的广大乡村,士绅阶层以维护和弘扬儒家思想信仰及价值观念为己任,并通过自己的言行给予广大民众以正确的引导和规范。另外,士绅还积极参与到地方社会的各类公共事务,在乡村治安、司法、赋役、祭祀等领域士绅似乎从未缺席,因此国家有赖于士绅加强对乡村的控制,而乡村则更希望士绅能够为乡村争取更多的利益。

——摘编自王洪兵《清代乡村治理多元协同模式的建构及其得失》

(1)根据材料一,分析传统社会“乡绅”阶层兴起并长期存在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士绅乡村治理的特点及其作用。
2024-03-01更新 | 193次组卷 | 7卷引用:信息必刷卷04-2024年高考历史考前信息必刷卷(江西专用)
9 . 道光、咸丰年间,清代学者研究西北历史地理、辽金元史和外藩史蔚然成风,“以考古的精神推及于边徼,浸假更推及于域外”,如龚自珍撰《西域置行省议》《蒙古图志》,魏源著《元史》。这一治史之风主要源于(     
A.中国传统边疆意识的延续B.西方考古思想传入
C.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D.华夏认同意识加强
2024-03-01更新 | 120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名校教研联盟2024届高三2月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10 . 清代城市中的会馆和行会不仅向贫困的成员提供物资,还为去世的贫困同乡提供墓地。后来,这些组织逐渐发展到向城市提供慈善服务。从为同乡提供福利到关注整个城市的市民利益,这说明(     
A.商帮积极参与基层治理B.民间慈善机构的作用增强
C.民间力量促成社会和谐D.商人对城市身份认同增强
首页6 7 8 9 10 11 12 13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