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赋税制度乃立国之本。下表为中国不同时期赋税制度的相关史实(节选)。

时期赋税制度概况
秦朝秦统一全国后,实行“收泰半之赋”的税额,即相当收获物的一半以上。男子17岁就开始承担徭役等义务,至60岁为免老年龄,方可免除徭役
汉代汉初田赋比例十税一,汉文帝时期降至十五税一,汉景帝时进一步降到三十税一
隋唐隋朝规定“民年五十,免役收庸”,即交纳一定的绢代替服役。唐代前期,唐朝在租调制中正式增加了作为丁役、匠役代役金的税目“庸”,即“输庸代役”
清代雍正元年,开始普遍推行“摊丁入亩”,把固定下来的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不再以人为对象征收丁税
解放战争时期1948年,华北人民政府颁行《华北区农业税暂行税则》,采取免征点、最高限度、严控地方附加等方式减轻农民负担。西北解放区颁发《陕甘宁边区临时营业税暂行征收办法》,规定营业税税率一律为15%,减免战争损失较大的工商业营业税
改革开放时期1983年7月在国营企业中普遍推行“利改税”,实行税利分离,企业逐步实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2005年12月29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决定,废止1958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税条例》,农业税废止
围绕“赋税与国家治理”这一主题,从表中提取一个或多个时期的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2 . 中世纪的西方封建国家中,与君权平列的有教权。君权是世俗权力,管辖世俗界,教权是精神权力。封建君主如果侵犯了封臣的权利,封臣可以不对封主尽义务……西方封建时代并无近代意义的立法概念,法律是古老的习惯法,法律来自社会,而非出自君权。由此推知,中世纪的西方(     
A.封君封臣制度解体B.反对神学斗争激烈
C.王权摆脱教会控制D.权力主体的多元化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隋唐时期,国家建立了以律、令、格、式为主体的成文法体系。唐朝的“律”基本是刑法,“令”是有关国家各项制度的规定,“格”是将皇帝诏救整理为具有永久法律效力的法规,“式”是政府机关的施政细则,四者分工协作、相辅相成。唐高宗永微四年还颁布了对律进行解释的《唐律疏议》,与律条具有同等法律效力。唐律维护等级制和家族制将对官员及其亲属的优待公开清楚地写在法律上;同时,唐律也要求官吏依法行使职权、恪尽职守,违反者要处罚。唐玄宗以后,不再大规模修订律、令、格,式,而是采取颁行《格后敕》的简便立法形式,来应付日益复杂且多变的社会问题。《格后敕》与律、令、格、式并行,地位逐渐重要,最终发展为五代及北宋的《编敕》。

——摘编自卜宪群《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材料二11世纪起,西欧的日耳曼法和宗教法面对日益复杂的经济纠纷和众多的社会问题,已显得无能为力,罗马法体系便在这种情况下复兴起来,罗马法的复兴以注释法学派的形成为开端,该学派采用神学家们的“经院方法”来研究罗马法,对古代罗马法文献进行考证、注释、解说、概括和阐述。13世纪后半叶起还产生了评论法学派,把罗马法的原则运用到现实各种社会关系之中,转化为现实的法律。他们还把罗马法与教会法,日耳受习惯法、封建法和城市法等结合起来,形成了欧洲大陆通用的法律。来自欧洲各地的法律学子汇集于注释法学派和评论法学派所在的波伦那大学,这些学生回国后从事罗马法的研究和传授,使罗马法复兴运动扩展到整个西欧,逐渐形成了以罗马法为基础的民法法系。

——摘编自庄锡昌《西方文化史》

(1)根据材料一、归纳唐代法律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罗马法得以在西欧复兴的原因。
2023-12-04更新 | 54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仙桃市田家炳实验高级中学2024届高三11月月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回眸整个宋代,内忧外患的背景下士大夫阶层形成了一种强烈的爱国情怀,乡约是“在野”士大夫实践政治理想的重要举措。面对民间社会的日益平民化和孤立、碎片化,熙宁九年(1076),吕大钧兄弟率先在关中创建《吕氏乡约》,建立起中国最早的成文的乡村自治制度。《吕氏乡约》和王安石推行的“保甲法”隐隐对立。保甲法的根本理论出自《管子》的兵农合一主义。其直接目的是为“防盗”及节约军费开支,根本目的是想通过保甲制度使国家权力深入到基层的乡村社会,从而实现对基层社会的直接控制。但这与当时的主流思想极不吻合,不顾道德和教化,一味追求经济价值,遭到很多文人士大夫反对。《吕氏乡约》与其最大的不同是实行以礼教为依据的道德约束。吕氏兄弟认为邻里乡党犹如“身有手足,家有兄弟”,主张“以礼化俗”“患难相恤”,尽力将礼贯穿到乡村生活的方方面面,较好地解决了王安石保甲法带来的新的社会问题,“关中风俗为之一变”。

——摘编自翟秀娟《宋代乡约制度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吕氏乡约》产生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吕氏乡约》在基层治理中的积极作用。
5 . 在《中国古代职官》一书中有这样的总结,两宋时期50%以上的进士出身平民;而在新旧《唐书》中记载的830名进士中、出身望族和公卿子弟者最多,高达71%,小姓为13.1%,寒素子弟仅占15.9%。据此可知,宋代科举制(     
A.维护了儒学主导地位B.消除了阶层流动限制
C.推动了文官政治发展D.录取人数大幅度增加
2023-10-26更新 | 666次组卷 | 16卷引用:湖北省仙桃市田家炳实验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6 . 古代雅典酒神节期间,城邦会表彰为国家做出杰出贡献者,并宣布他们的名单。那些父亲阵亡后留下的遗孤,在由城邦抚养成长到18岁时,会在这个节日上接受城邦赠予的一套重装步兵盔甲;仪式传达了新一代公民在城邦资助下的延续,勉励他们继续为国而战。古代雅典的这些活动(       
A.有利于增强城邦公民的凝聚力B.加剧了古代希腊城邦之间的战争
C.说明财产已成为公民权的标准D.推动了平民反对贵族斗争的胜利
7 . 明初设置的巡抚,以京官监视巡查地方,在处理地方事务时往往事半功倍,能够更好地统领地方,自设立起便注定了向地方官嬗变的“命运”,而专制君主势必再派“近官”对其制衡。这重在体现(     
A.中央集权强化的要求B.政府行政效率的提高
C.地方治理能力的提升D.国家监察体系的强化
8 . 1874年,日本政府借机入侵琉球岛和台湾岛,强迫清政府签订《北京专条》。面对危机,不少知识分子和闽台官员明确提出要以国际法处理冲突,申明中国在台湾全境的主权,要求日本退兵。这一现象反映出(     
A.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B.近代外交意识推动爱国斗争
C.宗藩外交体系开始受到冲击D.个人喜好影响中国外交政策变化
2023-10-05更新 | 408次组卷 | 3卷引用:湖北省仙桃市田家炳实验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相比,《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82年)在结构上进行了调整。这一调整的意义在于(     
A.确认了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成果B.体现国家机构是人民授权的结果
C.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D.社会主义民主与经济发展相适应
2023-09-07更新 | 514次组卷 | 6卷引用:湖北省仙桃市田家炳实验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10 . 13世纪时,英格兰的一则小品剧中,庄园领主在法庭上公开讨论小麦、奶酪、鸡蛋和小乳猪的价格。无独有偶,《田庄总管职责》也提醒领主和总管,羊毛应该论包或以一只羊一次所剪的毛为单位出售,怎样卖收益最大、好处最多,就怎样卖。上述材料反映英格兰(     
A.封建庄园制度已濒临崩溃B.庄园农产品获利丰厚
C.农业的经济转型趋势初显D.圈地运动正迅速开展
2023-06-14更新 | 5832次组卷 | 42卷引用:湖北省仙桃市田家炳实验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