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649 道试题
1 . 和平,理应是全世界的主旋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希特勒认为,只有“当一国(种族上最优秀的那一国)取得了完全而无可争辩的霸权时”,世界和平才会到来。

——[美]哈伯特·温博格著,何江等译《希特勒德国的对外政策》上编

材料二 这只不过是坦率地承认,无论是通过直接侵略还是间接侵略,将极权主义政权强加给自由国家人民,都是破坏了国际和平的基础,从而也破坏了美国的安全…

——杜鲁门在国会两院联席会议上的讲话

材料三 历史告诉我们,和平是需要争取的,和平是需要维护的。只有人人都珍惜和平、维护和平,只有人人都记取战争的惨痛教训,和平才是有希望的。

——习近平在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上的讲话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法西斯主义的基本特征。为取得“霸权”,希特勒采取了哪些措施?
(2)材料二中“极权主义政权”是指哪个国家?为了“国际和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在欧洲采取了哪些措施?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们为争取和平所做的努力,并列举当今中国为应对国际形势贡献的“中国智慧”。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东周之世,因人口增加,土地渐感不足,“开阡陌”土地兼并现象陆续发生;向来作为公用的山泽之地,又逐渐入于私人之手;私人手工业与商业兴起,其获利颇厚。从此,交易制度普遍代替了分配、互助之道,必以互相剥削之方法行之,遂更使人们的对立尖锐……

材料二     为解决社会对立,产生了两种思潮:一是儒家,主张平均地权(防止土地集中在地主手中,采取措施让农民拥有土地,并且通过税收保证国家收入,同时把农民固着在土地上),其具体办法是恢复井田制度;二是法家,主张节制资本(防止大商人累积资本,降低商人地位),具体办法是大事业官营,大商业和民间的借贷,亦由公家加以干涉….后中国历代,社会上的思想都是主张均贫富的,然其宗旨虽善,而其主张的方法大都未能成功。

——摘自吕思勉著《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东周之世”社会矛盾尖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历代封建政府在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两方面所采取的具体政策。
2023-01-15更新 | 126次组卷 | 3卷引用:黄金卷06(16+4模式)-【赢在高考·黄金8卷】备战2023年高考历史模拟卷(河北专用)
3 . 民族交融

材料

夏、商、周时期以中原为中心,原夏、商、周三族互相融合,逐步形成多元一体的历史格局。
春秋战国时期夏民族经过长期的发展、吸收与融合,逐渐育成了汉民族的实体
秦汉时期秦汉时期中原地区实现统一的同时,北方游牧区也出现了匈奴人的大一统局面,中华民族作为一个民族实体进一步的完成。
魏晋南北朝时期内迁的少数民族主动接受汉文化,民族出现大杂居、大融合,汉族成为了一个具有凝聚力的核心
隋唐时期统治阶级中有不少各民族的混血,这决定了统治者对待少数民族更为包容开放……唐朝实际上是各民族参予的政权,出现了“四夷宾服”的盛世。
辽、宋、夏、金时期民族大迁徙、大融合,促进了各民族的交融发展,加强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内在统一性
元朝空前的统一,打破了分裂割据时期的此疆彼界,将各民族置于一个大熔炉中,促进了各民族的大交流、大融合……强化了中华民族的整体意识
明、清时期社会上层各族间的通婚已经通行,而且大量汉化,各民族的交融进一步深入,统一多民族国家日趋巩固
依据材料和所学,对上述表格内容进行解读。
2023-01-13更新 | 489次组卷 | 4卷引用:北京市顺义区2023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所谓民族国家,是欧洲中世纪后期出现并在资产阶级时代普遍形成的国家形式,是以民族为基础的主权国家,它必须具备两个重要的因素,即国家主权与民族一体性。

从现代化角度上说,专制王权是民族国家的早期形式,是近代社会的起步点。……在这个阶段上,国家统一了,民族自立了,中世纪的混乱状况得以解除。民族国家的第二个阶段,“民族”与王权发生对抗,最终推翻专制王权,法国大革命就是其中的典型。

——钱乘旦《世界现代化历程》

材料二     在全面冷战的年代,正是由于有了“大国一致”的原则,才保证了在大国不一致的情况下,安理会不能采取措施侵犯任何一个大国的利益,从而避免了冷战时期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迎头相撞。但联合国的集体安全原则在有些时候难以运用于遏制或挫败一些大国的侵略行为,如1950年朝鲜战争的升级,正是当时的苏联和占据中国在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的国民党集团没有运用否决权,才使美国得以操纵安理会通过有利于贯彻美国意图的决议,使美国的干涉披上了联合国的外衣。

——摘编自徐蓝《世界大战、集体安全与人类文明的进步》

材料三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70年来,国际法体系发生了巨大变化,一方面,国际法主体持续增加并日渐多元,国际法客体也不断扩大,一批国际法新分支陆续形成。国家权利义务范围也并行扩展;另一方面,国际法体系“从主权优先到人权优先”、“从同意导向到强制导向”以及“从整体性到分散性”的转变日趋明显。

——盛红生《战后国际法体系演变与中国角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第一阶段民族主权国家出现的原因以及英国进入第二阶段民族主权国家的主要标志事件(时间、名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的《联合国宪章》是怎样进一步完善集体安全体制的,并评价“大国一致”原则在冷战时期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后国际法发展的原因和表现。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末,英国一国占世界资本输出总量的近一半,远远超过了占第二位的法国。这一状态一直持续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仅从贸易收支角度来看,英国从海外投资地获得的利益,或者从海运以及劳埃德公司等有名的大型保险公司等得到的收入,使得财政出现大幅盈余。世界资本主义体制虽然出现了多极化趋势,但英镑持续维持着世界经济基础货币地位的事实中就有着这样的经济基础。

——摘编自(日)福井宪彦《近代欧洲的霸权》

材料二   目前来看,美元国际地位下降,美元、欧元、日元、英镑以及人民币等世界主要货币可能成为国际外汇储备的重要币种。中国要加快自我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推动要素市场的竞争和开放,减少收入差距,解决内部的结构性问题引起的经济矛盾,从根本上提高中国经济的竞争能力和创新能力。

——摘编自曲双石、谭琦《国际货币体系变迁评价与展望》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镑成为世界货币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人民币国际化应该注意的问题。
2023-01-12更新 | 163次组卷 | 6卷引用:黄金卷06-【赢在高考·黄金8卷】备战高考历史模拟卷(辽宁专用)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王安石曰;“善理财者,民不加赋而国用饶。”司马光曰:“此乃桑弘羊欺汉武帝之言,司马迁书之以讥武帝之不明耳。天地所生货财百物,止有此数,不在民间则在公家。桑弘羊能致国用之饶,不取於民,将焉取之?果如所言,武帝末年安得群盗逢起,遣绣衣使者追捕之乎?非民疲极而为盗贼邪?此言岂可据以为实?”

——据《宋史·司马光传》

材料二   王安石希望做到“民不加赋而国用饶”,希望用增加生产和夺兼并之力来改善财政状况。他的变法手段中有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就是他更多地重视商品货币的作用。王安石变法思想和变法举措有很大的前瞻性,他的变法思想可以说是我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对中国走向近代的朦胧探索。

——据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1)分别指出司马光和马克垚对王安石变法的态度及理由。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影响历史评价的因素。
7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科举制度的实行结束了官僚地主依仗门第垄断仕途的历史,实行仕途开放,开拓了中小地主入仕的途径,也给平民子弟提供了某种上升的机会,历代名臣学者,贫苦出身的不乏其人。科举制为国家开辟了广阔的人才资源,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的统治力量。这种选官制度使统治阶级成员经常不断地更新,社会上下阶层在合法状态中不间断地对流,从而相对缓和了社会阶级矛盾。它以考卷成绩为标准决定是否录取,带有一定的客观性、科学性。使科举制度、教育制度有机地融为一体,整体上提高了官吏的文化水平,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摘编自周少元、程雁雷《中国古代文官选拔制度的嬗变与利弊》

材料二   光荣革命后,议会权力上升,但国王乔治三世及枢密大臣通过赐官晋爵控制官员来干预议会活动,且接受官员行贿;英国两党轮流执政期间,将政府官职赏赐给本党成员,编织上下关系网,造成官吏频繁变动。19世纪中叶,英国进行了现代文官制度改革,明确指出:建立常任文官制,将竞争机制纳入人才选举中,除少数高级官员,所有文官必须通过公开考试,择优录取,竞争上岗;考试注重文理基础知识而不是强调某种专业技能,根据文官的业绩进行考核,根据才能和勤奋程度决定升迁。1870年,政府对文官的待遇、分级、晋升等细节作出具体规定,文官制度渐趋于完善。

——摘编自《世界现代化历程·英国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实行科举制度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文官制度改革的背景和意义。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人才选拔制度的认识。
2023-01-11更新 | 58次组卷 | 3卷引用:陕西省西安市周至县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8 . 法安天下,德润人心,法治,与德治相辅相成。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人物政治主张
孔子“为政以德”“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老子“无为而民自化”“为无为,则无不治”
韩非“故以法治国,举措而已矣”“圣人之治也,审于法禁”

——引自《论语》《老子》韩非子》

材料二   “贞观之治”成绩的取得,是以人为本、以德治国这一政治路线的成功。以往谈及贞观之治,只是一味强调唐太宗、魏征等人的自觉,常常忽略中国制度的重要背景。魏征从贞观七年开始担任门下省的长官,直至贞观十七年去世,都是门下省的负责人。唐太宗与魏征的关系,与三省制关系密切,而三省制的运行机制,更值得重视。唐朝也被称为“律令国家”,因为它把中国自汉魏以来的传统律法、律令做了一番非常完善的总结和提炼,形成了律令制度……《唐律疏议》对古代亚洲各国如日本、朝鲜、越南等的立法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摘编自荣新江等《唐:中国历史的黄金时代》

材料三   回顾人类文明史,编纂法典是具有重要标志意义的法治建设工程,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走向繁荣强盛的象征和标志。民法是民事领域的基础性、综合性法律,它规范各类民事主体的各种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涉及社会和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保护人民人身权、财产权、人格权。而现行民事立法中的有些规范已经滞后,难以适应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编纂民法典,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注重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民事法律规范。

——摘编自王晨《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草案)>的说明》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孔子、老子、韩非的政治主张。结合所学,指出秦汉时期治国主导思想的演变。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从三省制运行机制的角度说明“唐太宗与魏征的关系”,并概括《唐律疏议》在中外法制史上产生重大影响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在新中国法律体系中的地位。运用唯物史观,阐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颁布的必要性。
2023-01-10更新 | 4546次组卷 | 35卷引用:三年(2021-2023)高考历史真题分项汇编——专题03古代中国的思想文化与科技
9 . 【社会治理】

材料一 中国古代基层社会治理思想以儒家学说为中心,即以德治为主,礼法兼用。通过教育和修身养性,提高个体的文化素养与道德境界。与修身相伴的则是高度重视教化,从幼教启蒙以至太学,都有丰富的教学课程,尤以儒家经典为重……随着隋唐科举制的贯彻与完善,寒门子弟有了合法的晋升通道,科举成为古代乡村社会的最有力引导。久之,在基层社会形成了一个独特的士绅阶层”……他们介于官民之间,拥有柔性权力与威望,依靠这种影响力治理着当地的社会。而所依据的礼法,除了国家制定的明文律法和制度之外,还结合当时当地的历史文化、习俗传统及现实需要,制定相应的家训族法和乡规民约。这种介于人情与法律之间的规训方法,为维护古代礼法社会的安定和谐、纯化风俗,发挥着重要的功效。

——摘编自薛凤伟《中国古代基层社会治理思想、策略及目标探析》

材料二 明代浙江婺州(今金华)浦江县的《郑氏规范》是一部影响广泛的传世家训。《郑氏规范》直接体现了金华学派的求实、明道躬行和经世致用等理学思想,其内容丰富,涉及家庭教化的各方面:第一,规定家长要至公无私,志诚待下";第二,规定了礼法并行的治家方略,冠、婚、丧、葬,必稽朱熹家礼而行;第三,强化对家人的道德教育,规定了子弟与尊长之间的道德准则;第四,特别规定了对子孙修身做人、处世之道的教育;第五,对处理邻里关系、社会公益等方面也有明确要求,提倡子孙要尽力参加修桥修路以利行客,天热时要在交通要道设置两处茶水点等。

——摘编自陈廷斌《郑氏规范的家庭教化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基层社会的治理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郑氏规范》的现实意义。
2023-01-10更新 | 92次组卷 | 3卷引用:高中历史大单元作业(选必1)第六单元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周朝设立了“三老五更”制度,“三老五更”各一人,都是知识渊博、德高望重的老者。乡饮酒礼也是为了“尊贤尚齿”而设。《管子・入国》记载“家中有七十以上的老人者,国家除了免费供应酒肉,还可根据老人年龄的不同,免除其一子、二子以至全家的赋役。官府越制中设“掌病”一职,负责给老人“问疾”,汉代还从精神层面实行优待老人的各项措施,比如赐老人荣誉性的爵位或官衔,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养老院”,唐代很关注精神养老,即“色养”,简单来说就是膽养老人要和颜悦色,关注到老年人的心理需要,如给老人脸色看,即视为不孝,甚至会受到惩戒。如何惩戒不孝之人也是历代养老制度和措施中的重要一环。宋代将南北朝的"养老院”制度进一步发扬光大,明清时期,人口数量大增,官办养老院无论是从资金,还是从人力上都已经力不从心,所以民办泰老机构迅速发展。

——摘编自孙津华《中国古代养老制度及启示》

材料二   晚清民初,人们开始重新考量带有封建色彩的养老观,“非孝”思潮盛行,但这种思潮只是批判具有封建色彩的不合理之处。当时的政党均大力提倡“尽孝”,并将该概念提高到“尽忠”层面,作为团结民众抗击帝国主义侵略的思想武器。如孙中山先生所言“现在世界最文明的国家,讲到孝字,还没有像中国讲到这么完全,所以孝字是不能不要的……要能够把忠、孝二字讲到极点,国家便自然可以强盛,对传统文化中的尊老,敬老实践开始从传统的道德又务向制度义务转变,救养主体从家庭和宗族向社会力量转移,1928年,上海市颁布了《联工退职待遇暂行办法》,规定工人年满50岁,公务人员年满60岁退休时,由雇主发给养老费,按劳动时间的长短计算。1943年,国民政府公布了《公务员退休法》,对公务员领取退休金的具体情形(七种)做了详细规定。

——摘自朱海龙欧阳《中国人养老观念的转变与思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养老制度体现的特点,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民国时期养老制度变化的背景,并谈谈你的认识。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