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2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北宋建立后,为调剂粮价、救济灾荒而设置了常平仓,但后来有名无实。熙宁二年秋,颁布青苗法(又称“新常平法”),主要内容如下:第一、将常平、广惠仓现有的储备粮折算成现银作为本钱,于夏秋之际,按照前十年中丰收时的最低粮价,将民众所请贷的粮食折价成银钱贷出。第二、将人户按财产多寡分为一至五等,明确各自可贷青苗钱的上限,支借后尚有余款可视情况多借给三等以上人户。第三、农户自愿请贷,不得强迫。第四、除游手好闲之人外,先借贷给乡村农户,如果还有剩余再借贷给城郭人户。第五、请贷农户每十户为一保,贫富搭配进行借贷管理,三等以上人户担保下等人户。第六,青苗钱的利息为二分或三分,每年发放两次贷款。

——摘编自江剑《北宋青苗法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青苗法实施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青苗法。
昨日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广安友谊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文科综合训练试题(五)-高中历史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64 年8月,美国悍然轰炸越南北方,中国在进行援越抗美斗争的同时,加强战备,进行三线建设。总目标是要在西南、西北、中南纵深地区建立起工农业结合的、为国防和农业服务的比较完整的战略后方基地。据不完全统计,从1964年下半年至1965年,在西南、西北部署的新建、扩建和续建大中型项目达300 多个,包括钢铁、有色金属、石油化工、森林建材、铁路交通、邮电、教育等各个方面。

——摘编自王桧林等主编《中国现代史》

材料二:1999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宣布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支持中西部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加快发展,努力建成一个经济繁荣、社会进步、生活安定、民族团结、山川秀美、人民富裕的新的西部地区。到 2002年国家在西部地区开工了青藏铁路、西气东输、西电东送、水利枢纽、公路干线等36项重点工程,完成退耕还林4418万亩、荒山荒地造林4404 万亩,西部地区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由1999年的35.4%提高到2001年的38.3%。生产布局和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普遍提高。

——摘编自武力等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1949—2012)》

材料三:2021 年,在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告: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创造了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消除绝对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是中华民族复兴路上的里程碑。

——摘编自潘岳等主编《中华民族组词体概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60年代三线建设的背景及其意义。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世纪之交国家进行西部大开发的特点。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从中得到的启示。
7日内更新 | 6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四川省学考大联盟高三下学期模拟考试文科综合试题-高中历史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都铎王朝时期(1485—1603年)是英国由封建国家向现代化民族国家转型的重要阶段。在与罗马教廷的博弈中,英国确立了王权的至尊地位,建立起了以君主为核心的统治秩序。在经历英法百年战争和红白玫瑰战争之后,英国基本结束了跨海而治的局面,国家的政治边界日渐清晰。英语成为民族语言,官方批准的英文《圣经》也得以颁布。通过礼拜仪式的规范和统一,营造各种宗教活动氛围,构筑起民众共同的宗教文化基础。国王们对内妥善解决了宗教问题,避免了各阶层、利益团体间的冲突,维护了社会稳定;对外避免战争,为国家的长期稳定发展以及现代化国家的形成提供了保障。

——摘编自张墨雨《论都铎王朝时期王权主导下的英国民族国家建构》

材料二   新中国建立初期,中共中央精心筹划和组织国庆日纪念活动。1950年国庆日中央人民政府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了盛大阅兵。示威游行是国庆纪念中一项重要活动,声势浩大的群众队伍和军队通过高举政治领袖肖像、高举和呼喊政治口号等形式表达内心情感。国庆日遍布城市和农村的各类纪念会,是政府表达诉求和进行政治动员的重要场域。国庆节前外交部门会邀请友邦代表来华观礼,友邦也会派代表团进行国事访问和经贸交流。此外中国在各国驻华使馆召开纪念会,届时所在国家的政要也会应邀参会,在共庆中国国庆的同时展现两国邦谊。

——摘编自周游《节庆、认同与动员—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国庆纪念研究(1949—1956)》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都铎王朝时期英国向近代民族国家转型的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庆日的各类纪念活动,并说明其对于构建政治认同的重要意义。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国家认同的认识。
2024-06-06更新 | 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四川省绵阳市江油市高三下学期高考适应性考试文综试题-高中历史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九   边防御蒙古,关系国运,故而明朝于重点经营,立制防御,九边从而呈现了明代地方军事制度演变的完整轨迹。其中大将镇守制度构成了总兵镇守制度的制度渊源,塞王守边制度奠定了总兵镇守制度的地理格局。因缘于确立塞王守边制度的需要,洪武晚期大将镇守制度逐渐发生转变,多由中级将领充任总兵官,镇守较小区域,北边从而形成塞王——总兵官—都司卫所军事体制。当建文、永乐之际塞王守边制度逐渐瓦解时,附属于其下的总兵镇守制度遂独立出来。总兵镇守制度下,事涉军事者,总兵官皆总之,从而将三司分立体制下被分散的军事权力重新集合。总兵官不仅节制都司卫所,在军事行动上控制布、按二司,而且督理钱粮,具有一定司法权力。总兵镇守制度是九边军镇建立的主要标志。

——摘编自赵现海《明代九边军镇体制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明代总兵镇守制度形成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说明明代总兵镇守制度的积极影响。
5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自先秦以来,儒家学派总是讳言财利,视理财为聚敛。王安石则宣称:所谓政事,所以理财,理财乃所谓义也。他认为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他的农田水利法、青苗法就充分体现了这一观点。他主张摧兼并,收其赢余,以兴功利,以救艰厄。他还认识到实际经济生活中不能完全排斥私商,经商人数过少,商业趋于衰落,是会影响货物的正常流通的。这就要制法以权之。为此,在变法中,政府赊销商品给商贩和贫民去做生意;收储暂时滞销的货物,给客商方便。不同于桑弘羊的主张加强专卖,他提出榷法不宜太多,如放宽过去严厉的铜禁,许民间采铜,自由制作铜器,并予免税,出界只收税钱。……变法期间,一年收入的现钱,合苗役税易等钱乃至六千余万贯

——摘编自吴慧《中国古代经济改革家:镜鉴兴衰三千年》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安石的经济思想。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王安石经济思想的影响。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我国社会救济和保障的框架已基本确立,救济和帮扶形成一整套相对完备的措施。宋仁宗时期,朝廷应对灾荒救济以赈恤、安抚、蠲免为主。派遣官员救灾已成常态。京师东部与淮南发生水灾后,“遣使安抚”,大臣带着赈灾物资前去赈灾,对生者以救济,对死者以埋葬。对救灾不利的官员进行惩戒。仁宗还广设广惠仓、常平仓。灾后诏令受灾百姓“所贷常平仓米免偿”。同时还开展以宗族组织为基础的义庄,在救济同族的基础上肩负着赡族及维护宗族稳定的责任。同时宋朝政府还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强化对弱势群体的抚恤。设置福利院和居养院收容鳏寡孤独及残丐。所需资金以政府没收户绝者(死后无继承人)的财产为主要来源。当经费不足时,政府以常平息钱作补充。

——摘编自黄登辉《大文化视角下的宋朝社会保障研究——以宋仁宗时期为重点探讨》

材料二   1601年《济贫法》的颁布标志着英国政府制度化地干预国民贫困的开始。但随后漫长的3个世纪,英国福利制度徘徊不前,甚至有所倒退。工业革命的完成为英国带来经济繁荣,但财富的增加并未“涓滴”到贫民身上,贫困以及由此引发的健康恶化、社会冲突加剧。新自由主义应运而生,这一主张认为国家应通过社会财富的再分配为实现个人自由提供经济保障。在20世纪初至二战期间,英国福利制度取得较大发展,先后颁布了《养老金法》、《国民保险法》、《失业法案》、《公共卫生法》,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福利框架。1945年与工人阶级联系密切的工党上台,先后颁布了“家庭津贴法”“国民保险法”“工业伤害法”“国民卫生服务法”“国民救济法”,标志着福利国家的诞生。此后20年,福利国家快速发展,但也潜伏着危机,主要表现在:福利支出膨胀造成财政困难;普遍福利导致国民对国家的依赖;管理机构臃肿,管理效率低下、实施成本过高,实施效果也不佳;英国的贫困问题没有随经济发展、福利提高而减少。

——摘编自文太林《向左走、向右走,英国福利制度百年之变》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朝社会救济和保障的特征,结合所学内容分析推动宋代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英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特点,并谈谈你的认识。
2024-05-22更新 | 3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四川省百师联盟高三下学期信息押题卷(二)文综试题-高中历史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兴起乡村建设运动。为复兴日趋衰落的农村经济,实现“民族自救”,一批知识分子到农村建立实验区,从事以兴办教育、改良农业、流通金融、提倡合作,改善公共卫生和移风易俗等为主要内容的乡村建设实验。据统计,20世纪30年代,成百上千的城市知识分子来到农村,或担任民众学校的老师,或指导农民防治病虫害。他们自下而上,努力使中国农民摆脱贫困愚昧,推动农村走向现代化。但作为乡村主体的农民并不太欢迎乡建工作,号称“乡村运动而乡村不动”,开会时有技术人才,有地方、中央政府的人,有教育界的人,但乡村农民的代表几乎没有。抗战开始后,有些乡建工作者辗转至后方,继续其未竟之事业。然而,作为一场大规模社会运动的乡村建设还是结束了。

——摘编自阎明《深入民间:近代中国的乡村建设运动》

材料二   20世纪30年代,英国提出了“保护性治理”的乡村振兴理念。为限制城市的“破坏式”扩张,20世纪上半叶,英国政府先后出台《限制带状发展法》《绿带法案》,通过空间规划解决农村土地占用矛盾并促进城乡融合。同时,为应对农产品短缺,英国政府又先后颁布《斯科特报告》与第一部《农业法案》,制定了一系列限制城市过度蔓延、支持农业补贴、扶持农业有序发展的规划方案。20世纪中叶之后,随着居民对高质量生活环境的需求日趋强烈,乡村政策制定的目标逐渐转向“乡村生态保护与社区生活质量的平衡发展”。英国政府努力推进农业的规模化与市场化经营,鼓励地方社区和志愿组织积极参与,形成“政府—社区组织—积极分子”合作共治。

——摘编自武小龙《英国乡村振兴的政策框架与实践逻辑》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乡村建设运动与20世纪英国乡村建设的不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乡村运动而乡村不动”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20世纪英国乡村建设的意义。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谈从20世纪中英乡村建设中得到的启示。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美利坚民族”这个概念自始至终都没有被美国政府所认可,在美国社会也不被广泛使用,“国家、联邦、人民”才是其常用语。中文语境中的“美利坚民族”可谓一种“民族想象”,概念可以追溯到一百来年前,孙中山让其在中文世界变得人所共知。孙中山认为美利坚民族是融合了不同人种和人群的单一民族,值得多民族的中国借鉴。共产党人受马列主义民族观影响,认为美利坚民族构成是多元的,倡导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南京国民政府将民族主义、美利坚民族等符号加入教材课本中,一些支持国民党的知识分子也提倡学习美国建立单一民族国家。一些左翼知识分子,则支持共产党的看法。国共双方的民族说都旨在凝聚国民,实现中国独立,但从效果来看,共产党的主张迅速获得了国内少数民族的支持。

——摘编自励轩《想象的符号:中文语境中的美利坚民族及其演变》

材料二   中国的民族概念到底是舶来品还是本土产生,学术界看法不一。无论是梁启超、孙中山,还是斯大林,均无法准确描述中国多元一体的民族格局。20世纪80年代,中国民族学界对斯大林的民族定义展开全面反思和修订,尤其是费孝通提出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为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定义提供了崭新思路。随着源于西方的族群概念的传入和使用,20世纪90年代中国学术界民族概念的中国化探索更加深入。2005年第三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对“民族”一词进行了新界定,进一步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

——摘编自胡兆义等《现代“民族”概念的中国本土化及其“多元一体”特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与美国的自我民族认知相比,近代中国社会精英对美国“民族想象”的不同之处,并分析近代中国社会精英形成对美国“民族想象”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促成现代“民族”概念中国本土化的因素。
2024-05-15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大数据学考大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文综试题-高中历史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在明代的名吏中,未经科举,由吏员升任官员而成政绩者,况钟可谓是其中最著名的一个。况钟出身于吏员,深知吏治中的积弊,认为法不立则吏奸难除;亦知苏州赋役繁重,豪猾舞文为奸利,最为难治。况钟到任初理政事,群吏环立请判牒(官府断案写的判词),况钟假装木讷,不懂诸务,随群吏之意。群吏异常高兴,认为太守糊涂可欺。三天之后,况钟召群吏责问“前某事宜行,若(你们)止我;某事宜止,若强我行。若辈(你们这些人)舞文久,罪当死。”立即捶杀数人,将贪虐庸懦的僚属全部斥退。从此,一府大震,人人奉法,人称况钟为“况青天”。

苏州民间素有好诉讼之习,无论大小事件,都动辄赴京告状。由于苏州属直隶府,上无布政司、按察司的设置,一旦准予差提,每一家牵引多件,株连数十数百。无辜之人受诬解送,农耕经年抛荒。对此,况钟上书奏请,遇有告状之事,由巡抚审理判处。于是,“刁风顿息,而越控解京之弊始除”。另外,每当御史巡按到府,府官过于卑屈,御史肆其贪侮。况钟奏定“相见礼仪,而宪纲始肃”。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指出当时况钟在治理苏州面临的主要问题以及采取的措施。
(2)根据材料,说明况钟的治理整顿有何影响。
2024-05-14更新 | 2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四川省百师联盟高三信息押题卷(三)全国卷文综试题-高中历史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中世纪,欧洲没有英、法等国家概念,只有伦敦、巴黎等地域概念。中世纪后期,封建制度逐渐被中央集权取代。16世纪,天主教的坚实堡垒西班牙、奥地利的哈布斯堡王朝阻碍新教传播,新教地区独立而出。1523年,瑞士排斥罗马教廷统治,加尔文改革使瑞士成为近代国家;1566年,信仰新教的尼德兰宣告独立,建立共和国。16世纪初期,路德教传入瑞典,1523年瑞典王国独立;不久丹麦成为新教王国。哈布斯堡王朝天主教联盟和英法为首“新教同盟”不断战争,1648年双方签订了《威斯特伐利亚和约》,规定了独立国家的主权地位,标志着欧洲近代民族国家基本形成。

——摘编自《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欧洲民族国家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宗教改革对欧洲民族国家的影响。
2024-05-09更新 | 39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四川省内江市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文综试题 -高中历史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