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7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1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除了军事与经济资源的互为挹注,这些封君与周王室之间,也依仗宗族纽带,用祖先崇拜的繁缛礼仪,以朝贡、觐见、馈赠、通婚、封赏……不断加强亲戚之间的关系。……亲缘网络的伦理要求,是敦睦亲戚的孝道。于是,周人统治的机制,取得了道德的意义。

——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

材料二   我将我享(祭献),维羊维牛,维天其右(保佑)之。仪式刑(效法)文王之典,日靖四方。伊嘏(伟大)文王,既右飨(祭献)之。我其夙夜,畏天之威,于时保之。

——《诗经·周颂·我将》

(1)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周人统治的机制”是什么?概括这种机制在当时的积极作用。
(2)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二所蕴含的主要意义,概括指出材料一、二所反映的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2023-08-01更新 | 513次组卷 | 62卷引用:云南省丽江市宁蒗县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孝文帝改革是北魏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南朝梁武帝派大臣陈庆之出使北魏,陈庆之在宴会上振振有词:“魏朝甚盛,犹日五胡。正朔相承,当在江左。”他在言词中充满对北魏的蔑视,自以为长江以南才是“正朔”所在。但是当他亲眼目睹洛阳旧貌换新颜,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后,回到梁朝对人说:“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目所不识,口不能传。”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二   孝文帝不加扬弃的全盘汉化,也为北魏后期的统治埋下了无穷的隐患,特别是孝文帝大定姓族,移植门阀士族制度,在经济利益上一味向鲜卑贵族让步,这对尚无文化积淀可言的鲜卑贵族来说,无疑是给了他们滋生腐化的肥沃土壤。凡此种种,销蚀了北魏统治者的锐气与活力,激化了社会矛盾与冲突,致使北魏统治迅速由盛转衰,归于灭亡。

——摘编自郝松枝《全盘汉化与北魏王朝的速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经验与教训》


(1)根据材料一指出陈庆之对北魏的看法有何变化?结合时代背景说明北魏社会变化的主要原因。
(2)材料二的观点与材料一有什么差异?你是否同意材料二的说法,请简要说明理由。
2023-02-02更新 | 75次组卷 | 19卷引用:云南省丽江市古城区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3 . 民主是政治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古今中外的人们都在不断探索。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

材料一公民大会是全体公民参与城邦事务的政治机构,是雅典唯一的立法机构,以各种方式完全控制着雅典的行政和司法,一切重大问题都只能在公民大会上进行最终决议。在形式上,它是唯一囊括了所有雅典公民的政治机构。在实践上,它给予雅典公民最好的民主政治训练。

——《雅典公民大会的初控》

材料二第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

——1954《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材料三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根据自己的国情进行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在新中国成立后又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实行有自己特点的社会主义民主。


(1)结合材料一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比较雅典公民大会与我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主要不同之处。
(2)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 1949—1956 年期间,新中国建立了哪些有自己特点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与英国的文官文化水准不高的情况不同,德国(普鲁士)早在18世纪就形成了把有才能的人征募为政府官员的传统,而且把学历当作衡量一个人才能的重要标准。在腓特烈二世(普鲁士国王,1740~1786年在位)时期,成立了一个专门委员会,负责考核谋求公职者。应征者必须是接受过大学教育的,并要通过2~3次考试。在德国统一后,受普鲁士传统影响,帝国形成了偏重接受那些受过法学教育和训练的人为高级文官的传统。据统计,1895年,113名枢密顾问中有30人是法学博士。当时,帝国司法部中约一半官员,外交部和内政部约1/3官员,财政部、海军部和铁路部约1/4官员是法学博士。

材料二   在德意志第二帝国,社会民主党人及其子女被绝对排斥在高级文官阶层之外。无产阶级和其他劳动群众的子女也很少能争取到高级文官职位。高额的受教育费用剥夺了下层阶级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1887~1890年,在普鲁士大学生中,工人的儿子不到千分之一。许多有关文官问题的文件都强调,应征者在整个四年试用期间,既不领取任何报酬,也不会被许诺最终获得任命。1899年,一大臣职位出现空缺,霍亨洛熙宰相写道:“当看到只有很少人适合担任这一职位时真令人害怕。”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王扬《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高级文官状况试析》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近代德国高级文官制度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产生的社会基础。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近代德国高级文官制度的影响。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代社会保障体系的作用主要是家庭,但是其管理主体是各级官府或国家。官府主要通过均田制来保障农民有基本的生产资料农田来耕种,同时建立常平仓、义仓,对灾民进行基本的生活保障。另外,唐代政府还通过对老年人免除徭役、高年改授的方式以及官员致仕制度,保障在以家庭养老为主要方式的中国古代社会中老人有一个相对幸福的晚年。同时,唐代统治者在法律制度方面对妇幼进行一些特殊的规定,以保证这些弱势群体的利益。另一方面是民间性的保障体系,包括宗教组织特别是佛教寺院开展的慈善救助,宗族宗党内部和部分富人的救助保障以及商会行会等民间团体组织开展的救助工作。

——梁骄阳《唐代社会保障的现代启示》

材料二   戊戌变法的领袖康有为坚信,只有国民摆脱了穷与弱,国家才会变得强大起来。戊戌变法失败后,他周游欧美各国,在吸收欧美各国先进福利思想的基础上,撰成《大同书》,在批评中国传统宗族慈善模式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了“恤穷”慈善观,描绘了大同世界中社会福利事业开展的精美蓝图。在蓝图中,他构想出公养、公教、公恤等带有浓厚理想色彩的慈善公益体系。孙中山是资产阶级革命的领袖,他的福利思想的最初来源是中国古代的大同思想和均平思想。后来,他吸收了西方各种流派的思想,将其发展为自己的福利思想观。他的福利思想主要体现在民生思想中。同时,孙中山十分推崇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并将它作为自己终生奋斗的社会理想:“实现社会主义之日,即我民幼有所教、老有所养、分业操作,各得其所。”孙中山还主张以国家财力办老人院、贫民院、孤儿院等各项福利事业。

——摘编自李瑞《建国前中国社会福利思想发展概述》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朝社会保障体系的主要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思想家有关社会福利的主张,并加以简要评价。
2022-07-20更新 | 53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丽江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反对不教而刑,主张“礼禁未然之前,法施已然之后”。在民本理念下,“不能使民无讼,莫若劝民息讼”。西周时要求“惟察惟法”,防止官吏在司法活动中枉法裁判,法家则提出“刑无等级”“法不阿贵”。《周礼·秋官》有“三赦之法”,即对年少体弱的人、七八十岁的老人及智力有障碍的人采取宽宥政策;秦汉以后建立了一系列保护鳏寡孤独、老幼妇残的原则和法律制度;《唐律疏议》的相关规定发展得更加成熟。

——摘编自夏锦文《中华法制文明具有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

材料二   《唐律疏议》提出以“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为指导思想,而罗马日耳曼法系下的《法学总论》把基督教中衡平的理念引入法定权利和义务。《法学总论》中存在着大量的强行性规范,其规定只是单纯地否定或强行要求某一行为,很少阐述若违反该法律应负的法律责任,而《唐律疏议》在相应规则后都附有不同程度的处罚性规则。《法学总论》对物法进行了详细阐述,它将物权分为了所有权、地役权、用益权、使用权等,并对每一项物权进行了以篇为框架的阐述,而《唐律疏议》缺乏“所有权”这一重要概念,在债的制度上,唐律则体现出朴素、简洁的特点,其广度仅涉及契约、侵损等领域。

——摘编自陆涵缘《浅析<法学总论>与<唐律疏议>的差异》

材料三   20205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自202111日起施行。婚姻法、继承法、民法通则、收养法、担保法、合同法、物权法、侵权责任法、民法总则同时废止。《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共7编、1260条,各编依次为总则、物权、合同、人格权、婚姻家庭、继承、侵权责任,以及附则。通篇贯穿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眼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对公民的人身权、财产权、人格权等作出明确详实的规定,并规定侵权责任,明确权利受到削弱、减损、侵害时的请求权和救济权等,体现了对人民权利的充分保障,被誉为"新时代人民权利的宣言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法制思想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律疏议》与《法学总论》的不同之处,并分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法典》在国家治理中的价值。
2022-01-27更新 | 76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丽江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们并不要求各人放弃自己的见解,因为这是实际存在的反映。但是不应该让它妨碍我们在主要问题上达成共同的协议。我们还应在共同的基础上来互相了解和重视彼此的不同见解。我们必须做的事情是寻找某种办法使我们可以有分歧而又不成为战争中的敌人。

——整理自周恩来在某次国际会议上的演说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之初,在社会主义阵营与帝国主义阵营相对抗的国际格局下,美国顽固推行反华政策,毛泽东提出了主导中国对外关系的联苏反美“一边倒”战略,把美帝国主义作为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最凶恶的敌人”。

——摘编自舒建国《毛泽东“反帝反修”外交战略的内涵及其实践效应》

材料三   201332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访问俄罗斯时强调,中俄互为最主要、最重要的战略协作伙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依然严峻的国际经济环境,中俄要更加紧密地加强全方位战略合作。……密切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协调配合,坚决维护两国共同的战略安全,坚决维护《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及国际关系基本准则,维护二战成果和战后国际秩序,维护国际公平正义,促进世界和平、稳定、繁荣。

——20133月中国经济网报道


(1)根据材料一回答会议的名称及周恩来提出了什么外交方针?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回答新中国实行“一边倒”外交方针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与苏联、俄罗斯关系的变化。
2022-01-27更新 | 64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丽江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8 . 外交是一个国家政治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内政的延伸,更是一个国家实力的晴雨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我知道,1954年日内瓦会议时,杜勒斯拒绝同周恩来握手,使他深受侮辱……我走完阶梯时决心伸出我的手,一边向他走去。当我们手相握时,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

——《尼克松回忆录》


(1)历史图片往往能真实折射大量的历史信息。根据材料一,分别指出图一到图三反映的历史事件与哪些侵华战争有关?并指出第四幅图反映的历史事件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对华政策变化的原因。同时指出这次握手对中国的外交产生了哪些重大影响?
2022-01-17更新 | 22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丽江市第一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亦不能戒其怠惰。

——《礼记》

材料二:元光元年,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此后,郡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

——范文澜《中国通史》

材料三:曹魏黄初元年,魏文帝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乃立九品官人之法: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西晋以来,豪门大族操纵了大小中正的职权,终于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

——《通典》

材料四: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变化表

朝代东晋北宋
比例4%17.2%24.5%46.1%

——何怀宏《选举社会》

材料五:“读书人,最不济,背时文,烂如泥。国家本为求才计,谁知作了欺人技。三句承题,两句破题,摆尾摇头,便道是圣门高弟……就教他骗得高官,也算是百姓朝廷的晦气。”

——(清)徐大椿《刺时文》


(1)阅读材料,说出材料一到材料三分别体现了中国古代何种选官制度?并概括每一种制度的选官标准。
(2)根据材料四所体现的变化趋势,指出其得益于何种制度创新?在政治上有何积极意义?
(3)材料五讽刺的是明清时期选官制度的何种变化?其根本目的是什么?
2021-11-29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丽江市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10 . 文明共享·命运与共

材料一   我不想变成上帝,或者居在永恒中……属于人的那种光荣对我就够了。这是我祈求的一切,我自己是凡人,我只要求凡人的幸福。

——彼特拉克

36条每一个真诚悔改基督教徒,即令没有赎罪券,也同样可以得到赦罪或免罚罪。

——“九十五条论纲”

本身自由,周围的人与自己平等——这才是真正的生活,人们的自然生活。

——伏尔泰

材料二   哥伦布首次航行到美洲大陆,引发了一场在东半球与西半球之间的大交换。有学者称之为哥伦布大交换。欧洲移民漂洋过海来到新的土地生活,他们带来的小麦、葡萄、马匹、牛、猪等使得美洲食物和营养的供给快速增加;他们携带的传染病使美洲的土著人口数量锐减。美洲的玉米、马铃薯、番茄等作物在他们的传播下也在非洲、亚洲和欧洲生根发芽。

——摘编自《新全球史》和《哥伦布大交换》

材料三   


材料四   资本主义在全球商贸活动与世界市场的开拓过程中,制定了有利于自身发展和扩张的国际交往规则,影响持续至今。诚如马克思所指出的,资本主义虽然带来了“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但是并没有带来真正意义上的公平正义、共同发展的实现……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不但在发展战略层面极大地丰富与发展了新时代中国的外交思想,而且也为当代动荡的世界走向和平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

——邹广文《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哲学思考》


(1)上述材料反映了欧洲哪三次思想解放运动。结合所学知识提炼三者共同的思想核心。
(2)根据材料二,概述“哥伦布大交换”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
(3)如图反映了怎样的历史发展趋势?任选其中一个法律文件,说明其核心内容及对该国政治制度的影响。
(4)概括材料四中关于现代世界秩序形成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秉持的原则和追求的目标。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