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4 道试题
1 . 下表是中华书局考订《清史稿》时所使用的一些文献,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福建地方行政区划沿革的文献摘录

序号古籍摘录
《职官志》顺治二年,置福建总督,驻福州,兼辖浙江。
《疆臣年表》顺治二年,设浙江福建总督。
《世祖实录》顺治二年,改浙江总督张存仁为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总督浙江福建军务兼理粮饷。
《通考》福州府……本朝初因之。康熙十二年增置屏南县。
《职官志》光绪十一年,台湾建行省,改福建巡抚为台湾巡抚。
《光绪会典事例》光绪十一年,台湾改设行省,仿照甘肃新疆名曰福建台湾巡抚。
《皇朝掌故汇编》光绪十一年,闽浙总督杨昌浚等上奏朝廷,请求福建开炉铸钱。
《德宗实录》台湾为南洋门户,关系紧要……光绪十一年,著将福建巡抚院为台湾巡抚,常川县

(1)从表选取相关联的三则史料,完成表格中二的考订结论。
选用史料序号考订结论
①②③顺治二年,置闽浙总督。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对地方行政区划沿革进行文献考订的意义。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2 . 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上计,是由下级行政长官向上级定期报告有关统计数字的制度,战国时应运而生,秦汉基本因袭,户口调查始终是关键内容。尽管西汉的户口资料在东汉初年可能已残缺不全,但班固《汉书·地理志》中的西汉平帝元始二年(2年)户口数仍被认为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全国性人口数据。这项数字包括西汉政权设置郡县、直接统治地区的户口总数:12233062户,59594978口;103个郡或国分列的户口数;长安等5县的户口数;宛县等5县的户口数。由于西汉的赋税对象包括3岁或7岁以上的全部男女人口,因此这项数字还是公认现存历代户口数中最准确的数据之一、

材料二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作为筹备宪政的一项措施,设统计司制定全国人口普查计划, 并向各省发出了详细要求和标准表格, 由新建立起的警察系统执行。两广总督袁树勋要求将此次调查户口“拟酌缓至乡镇巡警编设及识字学塾较多之时再行补办”。广西巡抚在奏折中说:“桂省幅员寥阔, 村落零畸, 兵雙迭经, 流亡未复,调查户数较他省为难。加以民智额愚,人心浮动, 未悉调查宗旨, 将有抽丁增税之疑, 办理稍未得宜, 易致滋生事故。”这次普查匆匆开始、草草了事,但它是中国第一次现代意义上的人口普查。

——均摘编自葛剑雄《中国人口发展史》

材料三   1952年,由于国家政治、经济建设的要求,迫切需要准确的人口数字,因此国家统计局筹备并实施了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在这次普查中,很多妇女第一次有了自己的名字:普查员还配备了农历干支或民国纪年的换算表,虚岁也一律折为周岁。1954年11月,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全国人口总数为601938035人,其中城市人口占13.26%,男性占51.82%,17岁以下的青少年占41.1%。

——摘编自陆新蕾《从筹备到实施: 现代人口普查在中国(1936-1964)》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 从来源和内容两个方面, 简要说明“2年户口数”的史料价值。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 说明与古代户口调查相比, 晚清全国人口普查的特点, 并简析其“草草了事”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 简析新中国第一次人口普查的意义。
2024-04-09更新 | 52次组卷 | 2卷引用:陕西省宝鸡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二模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简

数量(片)

汉简

数量(片)

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M4

1155

甘肃敦煌汉边塞遗址

708

甘肃天水放马滩秦墓

460

内蒙古额济纳汉边塞遗址

10100

湖北云梦龙岗秦墓M6

293

新疆罗布泊汉边塞遗址

71

湖北江陵王家台秦墓

800

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M1

361

四川青州郝家坪秦墓

2

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M1

4942

安徽阜阳双古堆汉墓M1

6000

湖南沅陵虎溪山汉墓

1000

从传世文献和近百年出土的秦汉简牍看,当时文书行政空前发达,官文书在制作、收发、办理、保管等各个环节都有严密的制度,其种类和数量都甚为可观,由此成为重要的行政工具,承担着庞大帝国各项事务的管理职能。正如东汉王充所云: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秦汉特别是汉代官文书可分为三大类:一是诏、策、敕、玺等皇帝下行文书;二是章、表、奏、议等官吏上行文书;三是一般官府往来文书。此外,秦汉还有各类司法律令,以保证社会各种关系、各项事务的处理有可遵循的标准。

——摘编自郗文倩《秦汉以文书治天下》

材料二   徐谓礼文书是继商周甲骨、秦汉简牍、敦煌经书之后系统规范、真实可信的宋代纸质文书,也是目前中国国内出土的最为系统完整的宋代官员档案

南宋徐谓礼文书共有三部分:录白告身”“录白敕黄录白印纸。其中,录白告身有两幅,录白敕黄一幅。文书的主体是录白印纸,共12幅,完整记录了徐谓礼从嘉定十四年(1221年)起至淳祐十二年(1252年)30多年间的仕宦经历。近30年间历官的印纸,即徐谓礼一生历官所有的考核表格、为亲友所写的各类保状,包括官阶升迁、被委任差遣、治绩考核、帮放请给(发放俸禄)、其母过世时依制丁忧守丧等。

——摘编自金轩《徐谓礼文书背后的南宋》

材料三   宋代朝廷与地方之间有多种沟通途径。朝廷决策,既建立在地方信息基础之上,也依靠地方官员去执行。朝廷信息下达,除政令文书外,重要途径之一是邸报,也就是政府公报。其主要内容包括政治情报,皇帝的诏敕命令、起居言行,中央政府的法令、公报,官员的任命、赏罚,地方、部门与臣僚的章奏文报等。许多地方官员都是通过邸报知晓中央信息。宋代的地方体制,最高层级是作为监察区划的路;下面有州郡和县两个地方行政层级。朝廷、路分、州郡,都会对地方官员的政绩进行考核和监督。考察结果上报至中央,人事部门汇总比对,决定奖惩。

——摘编自李全德《信息与权力:宋代的文书行政》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汉文书治国的时代背景及其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宋代徐谓礼文书的史料价值。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古代文书行政发展的影响。
2024-04-25更新 | 47次组卷 | 2卷引用:陕西省西安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期中考试文综试题-高中历史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在思考中国历史中之社会变迁时,实应以各时期士的动态作为探求的中心。在某一时期中,士在何等地位中产生和占有何等地位,士以何种方式参与政权、操控政权,这都是非常重要的问题。若依此观念来作为中国社会分期的基准,来说明中国历史中社会的任何演变,将感觉比较容易。

——据钱穆《国史新论》整理

(1)将下列基准特征:①门第社会、②封建社会、③游士社会、④科举社会填到表格中的相应位置(只填数字代码)。选择其中任意2个时期对所填写的“基准特征”作出解释说明。

时期

基准特征

解释说明

西周、春秋

战国

两汉

郎吏社会

西汉武帝时期尊崇儒术,实行察举制选拔孝廉人才,在太学等各级学校中设五经博士教授儒学,这一制度实行于两汉时期。

魏晋南北朝

唐以后

注:太学毕业成绩优秀者分派到中央部门作为“郎”,成绩较次者派遣到地方政府作为“吏”。

材料二   中唐以后至北宋前期,新型士人群体逐渐形成……北宋中期士人群体觉醒,一方面,儒学复兴旗帜的高扬,为学术思想的整合提供了契机;另一方面……士大夫与君主“共治”“共政”的理念与政治格局,成为宋代文化的中心内容……以范仲淹、王安石等为代表的士大夫,尽管政治主张颇不相同,却都以“兴起斯文为己任”,都具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志向与胆魄。

——摘编自袁行霈等《中华文明史》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简述唐宋时期“新型士人群体形成”的影响。

材料三   新的士类在近代中国的大批出现,体现了知识分子阶层的新陈代谢。19世纪末20世纪初,这种新陈代谢不仅表现在新的士类在数量上的激增,更表现于时代发展对旧的士类的淘汰……科举制度的废除,断绝了诗书墨卷中人的出路,使之失去了安身立命之所……新式知识分子则成了时代的骄子,他们尖锐地抨击王朝秩序,又向社会传播各种新的观念意识……他们成为20世纪士类的主流。

——摘编自陈旭麓等《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分析“新的士类”在近代中国社会出现的原因。
5 .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材料一   (唐太宗)见新进士缀行而出,喜曰:“天下英雄入吾毂中矣!”

——(五代)王定保《唐·摭言》

材料二   (北宋)国初取进士,循唐故事,每岁多不过三十人。太宗初即位,天下已定有意于修文,特取一百九十人,自唐以来未之有也。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选举考三·举士》

材料三 凡是符合相关法律规定的公民,都可以参加文官考试,成绩优异者得到录用。文官要在资产阶级各政党之间严格保持中立,不得公开参与政治活动。在西方国家政府中,政府部长等政务官负责制定政策,对政策的正确与否负政治责任,文官必须忠实执行政策,在政务官的领导下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和政务官的任期制不同,文官只要没有严重过错,可任职到退休。同时,文官根据工作成绩得到晋升或惩罚。

——摘自《选择性必修一》

材料四   在我们西方所有政治学教科书中,当谈及文官制度时,都把它的创始者归于中国,归功于中国的科举制度。

——(美)艾伦·坎贝尔

材料五   汉承秦制,“秋冬岁尽,各计县户口垦田,钱谷出入,盗贼多少,上其计簿”,御史大夫检查计簿所载数据的真伪,丞相府则据实以行奖惩,绩优者升迁。为了防止官吏弄虚作假,汉朝颁布了《上计律》、《功令》、《考功法》,其中规定了“上财物之计簿而欺谩不实”的行为为欺谩之罪,要承担刑事责任。对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庸吏,也要免职。唐代形成了一系列关于考课的具体法规,明确规定考核标准,即“四善二十七最”。“四善”是指德义有闻、清慎明著、公平可称、恪勤匪懈,“二十七最”是针对各个职位的具体工作而规定的具体要求,偏重在职才能的考察。各部门长官在对其下属进行初考后,考核结果要“悬于本司、本州之门三日”。

——摘编自刘守芬等《对中国古代廉政法律制度的历史考察》

(1)按照要求,完成表格。
时间

先秦时期

汉朝魏晋南北朝隋唐至明清
制度

世官制

B

九品中正制

D

标准

A

德才

C

E

(2)材料一中唐太宗“喜”的原因主要是什么?
(3)结合所学,分析出现材料二状况的原因。
(4)依据材料,归纳西方文官制度的特点。
(5)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外官员的选拔与管理的看法。
2024-02-26更新 | 53次组卷 | 5卷引用:上海市闵行区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6 . 人口与历史

材料一   中国古代部分时期人口数量

时期年份口数出处
东汉157年(桓帝永寿三年)5600《晋书·地理志》
西晋280年(武帝太康元年)1600《晋书·地理志》
581年(文帝开皇元年)2900《隋书·李德林传》等
609年(炀帝大业五年)4600《隋书·地理志》
705年(中宗神龙元年)3700《通典·食货》
755年(玄宗天宝十四年)5300《通典·食货》
760年(肃宗乾元三年)1700《通典·食货》
820年(宪宗元和十五年)1600《旧唐书·穆宗纪》

材料二   (东汉末年)“豪人之室,连栋数百,膏田满野,奴婢千群,徒附万计”(注:奴婢、徒附为依附人口,不为国家所掌握)。

(1)依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指出东汉末至西晋初人口变化的原因;并据此辨析表格中的人口数据在历史研究中的价值。
(2)运用表格数据,绘制隋唐时期人口数量变化折线图。要求:完整利用表格中数据;在已有网格线上制图;完善坐标信息,选择恰当的时间和数据刻度以清晰绘制线条。

隋唐时期人口数量变化折线图


(3)结合折线图和所学知识,阐释8世纪中央政权直接控制人口数量的变化。
2024-01-20更新 | 96次组卷 | 4卷引用:北京市西城区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7 . 作为中华文明演进过程中的重要历史时期,宋朝一直广受关注。

材料一

朝代

南方

北方

1

人口(户)

占全国户口数比例

人口(户)

占全国人口数比例

西汉

2470685

19.8

9985785

80.2

唐代

3920415

43.2

5148529

56.8

北宋

11224760

62.9

6624296

37.1

——杨远《西汉自北宋中国经济文化向南发展》


(1)依据材料一归纳表格中数据反映的历史信息,据此并结合所学,指出宋朝出现的经济现象并简述其政治成因。

材料二   宋朝时期,贫富差距扩大使得贫困问题凸显。政府根据居民财产状况界定,乡村拥有土地不足20亩或产业不足20亩等值的为“贫民”,以此为标准对乡村贫民的租赋、差役减免,对城市贫民的免役钱、房租减免;建立义仓等济贫仓储,养济院等济贫机构,安济坊、施药局等医疗救助和丧葬福利机构等。上述措施,大都以法律法规为基础,形成系列性的济贫法规。政府也鼓励精英和富民参与救济,颁布“安恤法”,对“鳏寡孤独、贫穷老疾”,令近亲、乡里养恤;出台“义仓法”,强制中上等税户交纳赈济贫民。

——摘编自张文、康文籍《贫困认知与宋朝社会保障的逻辑转变》等


(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朝政府施行社会救济的特点,并结合所学具体说明宋朝开始社会救济的新变化?
2023-06-06更新 | 365次组卷 | 3卷引用:浙江省温州市乐清市知临中学2023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仿真模拟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3-6世纪,中西都经历了政治分裂、新起民族政权的挑战和新宗教的冲击,但在历史现象的相似背后,蕴含着深刻的同中之异。

结构

中国

西方

政治

延续了秦汉以来形成的统一的中央集权的郡县制国家和大一统观念,是有机的统一,比较牢固。居民都是编户齐民,身份和法律地位相同。

延续了城邦体制及其理念,是松散的统一,并不牢固。其内部结构差异较大,居民身份多样,政治组织形式和法律也不一,自治传统深厚。

民族

胡汉关系历史悠久,融合程度深,胡人政权主动采纳并推广汉族制度﹐形成了共同的民族认同。

罗马与蛮族接触较晚,融合程度有限,更注重以法律身份区分不同的群体。

文化

……

基督教改变了原有的西方信仰格局,致使古典文化消失。在这个过程中,罗马人和入居帝国的蛮族相继抛弃了自己的传统,不约而同地转向基督教,形成以基督教为纽带的新认同。

——据刘家和《3--6世纪中西历史及文明发展比较研究》


(1)将表格空缺内容补充完整。
(2)作者力图告诉我们什么?
9 . 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   
中国共产党人的具体精神
建党精神、抗美援朝精神、探月精神、塞罕坝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新时代北斗精神、井冈山精神、抗洪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改革开放精神、脱贫攻坚精神


(1)阅读表格,对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进行历史分期。
(2)结合所学,任选两个精神对其进行说明。
2023-03-27更新 | 145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平谷区2023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10 . 民族政策是中国历史上大一统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域是指今天中国西北部和中亚地区,包括今天新疆、甘肃、青海、宁夏等地。汉武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对西域影响最大的时期之一,在汉武帝的统治下,中国开始向西方扩张,并逐步将西域地区纳入自己的疆域之中。汉武帝时期的扩张始于公元前138年,当时汉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通往中亚的道路,并且与部分西域国家建立了贸易关系,开始了对西域的控制和开发之路。随后,汉朝在西域地区设立了都护府,成为对西域的实际管辖机构。

——摘编自《中国古代对西域的经营方略》

材料二   中国部分王朝的边疆治理简表

时期管理体系边疆防御民族政策
唐朝唐朝边疆管理机构主要是大都护府、都督府和    其长官由各民族首领担任,上统于中央政府确立军镇屯戍制度采取武力讨伐方式,但以怀柔、招抚为主,故册封、和亲为历朝之最
明朝在中央设置礼部、鸿胪寺和 ,作为管理民族事务的三大机构重修长城,设九边重镇册封各地民族首领,由各族酋长世袭卫所、土司职务,重视茶马贸易、马市等经济交流
清朝前期在中央设立 ,主管边疆民族事务;在地方因地制宜、因俗而治西北设伊犁将军;乌鲁木齐设都统;东北设盛京、吉林、黑龙江将军等制定笼络政策,如封爵、联姻等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

材料三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坚持不懈开展马克思主义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宣传教育,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支持和帮助民族地区加快发展,不断提高各族群众生活水平。

——《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汉朝时期经营西域的主要举措,从民族关系的角度分析其历史意义。
(2)依次写出材料二表格中唐、明、清三朝管理民族事务的机构。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古代边疆治理的主要特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民族工作的主题,概括指出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势。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