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3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随着中古罗马天主教会与日耳曼民族统治阶级相结合,早期基督教会的教义已不能适应当时罗马天主教会的实际情况,其中私有财产权的问题显得格外突出。首先,就教会本身而言,进入中世纪以后不仅受到了新的统治阶级以及社会上层的青睐,而且还受到了来自君主以及贵族馈赠。其次,公元10世纪商业的复兴打破了西欧封建社会一元化的经济结构,随着商业贸易逐渐增多,越来越多的人拥有私有财产。

——摘编自刘微等《中古罗马天主教会经济伦理的嬗变》

材料二   西罗马帝国灭亡后,西欧进入了封建社会的发展阶段。正是在这个时期,孕育出了众多的现代民族国家,并促进了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诞生。导致西欧社会结构分化裂变与凤凰涅槃的原因无疑是多方面的,而其自身结构的特点更是不容忽视的。西欧封建社会存在多个相对独立的社会结构,呈现出典型的多重性特征,现代民族国家的诞生正是这种多重性结构发展演变的客观要求。

——摘编自查振华等《西欧封建社会结构的多重性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古罗马天主教会经济伦理嬗变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世纪西欧孕育出民族国家的有利条件。
2024-06-06更新 | 5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部分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联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统一后,推行“书同文、车同轨、行同伦”制度,至此,上至帝号,下至百姓,都有了统一称谓,各异的文字书写也统一为简洁的、适应庞杂公务的隶书。由此,上下一致的文书话语体系开始形成。隋唐时期,文书制度依托于三省六部制,发展出相对成熟的制作规程、审核机制和运行流程。无论是“三省”之间的权力分工,还是执论制度、避讳制度等,都在这一时期得到进一步规范。

——摘编自周光辉等《从文书行政到文件政治》

材料二   19世纪60年代以来,晚清政府开始接受电报这一新技术,总理衙门指出:“其意倡于俄,而英法继之,一国扬其波,众国遂随其流。”18776月,李鸿章创办中国第一条电报线——津衙线。其后,电报通信逐步改变中国人的生活方式。近代著名外交家曾纪泽是把电报通信技术引进到外交通信中的先驱。在1878年曾纪泽出使欧洲之前,其前任驻英公使郭嵩焘呈给清廷的奏报,或用“公牍”,或用“信函”寄回国内,费时甚久。曾纪泽为便于和清廷沟通,开始尝试使用“电奏”。

——摘编自马建标、林曦《近代外交的“通信变革”》

(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汉至隋唐文书行政的特点。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晚清“电奏”制度产生的原因。
2024-06-02更新 | 5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蒙自市第一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代国家以平籴法建立常平仓,在丰收的年景国家高于市场价收购粮食储在常平仓中,然后在荒敝时以低于市场价抛售,使备荒仓储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并为后代所仿效和改进。隋唐时期,国家除了设置常平仓之外,还以征税的手段建立义仓,并在灾荒时期无偿或者以借贷的方式救济灾民。北宋时曾对常平仓进行改革,实行以借贷为主的青苗法,南宋朱熹还倡导在乡村设立民间组织的社仓。明清时期也有国家兴办的预备仓、常平仓和地方兴办的社仓或者义仓。

——摘编自王一胜《中国古代备荒仓储与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重构》

材料二   灾荒肆虐、灾害频繁曾是陕甘宁边区乡村社会的一大顽症。陕甘宁边区党和政府把灾荒救济提高到政治高度,广泛开展群众性的救灾运动。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陕甘宁边区的乡村民众有着系统而具体的防灾备荒措施。第一,历数往年灾荒,增强灾荒意识。第二,制定生产计划,开展节约备荒。第三,开荒抢种,节约粮食。第四,创办义仓,互济互助。第五,兴修水利,植树造林。此外,边区群众还依据长期以来形成的防灾经验,依据天象变化来判断灾情灾象。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边区群众总结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经验,这些生产经验在防灾备荒方面也起着重要作用。

——摘编自杨东《陕甘宁边区乡村民众的防灾备荒措施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备荒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陕甘宁边区备荒制度与古代相比有什么不同,并分析其原因。
2024-05-25更新 | 17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第十次月考文综试题-高中历史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20年代,受列宁主义的影响,“边疆”被描述为饱受压迫、亟待解放和潜在的反抗帝国主义不可忽视的革命力量。“民族平等”成为早期共产党人论述边疆、民族问题的核心理论。20世纪30年代,中国共产党获得了包括边疆少数民族在内的广大民众的广泛认同,民众的阶级意识也被逐渐唤醒,开始认识到“受穷不是命里注定而是被剥削的结果”。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以平等原则将边疆少数民族争取民族解放的运动纳入抗战革命的洪流,建立了最广泛的民族统一战线”。19475月,第一个省级民族自治政府——内蒙古自治区正式成立。中国共产党的边疆、民族政策愈发成熟,实现了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

材料二   1949年,中央军委决定建立专门的边防武装,用以承担边防、海防任务。1951年,再度整合边防力量,成立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边防公安部队。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中央立足时代主题,适时提出了沿海开放的重要战略。深圳、珠海、厦门等地建立经济特区等一系列重大举措。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提出“一国两制”构想,香港、澳门成功回归祖国,为解决台湾问题提供成功范例。在解决钓鱼岛与南海问题时,党中央着眼于国家根本利益和稳定海洋战略环境的大局,提出了“主权在我,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等一系列战略思想。1992年后,我国逐渐形成“沿海一沿边—内地”这样一个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

——上述材料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等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用至少两个史实证明边疆地区在革命时期的贡献。
(2)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共产党边疆治理的演变特征。
(3)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共产党边疆治理的启示。
2024-05-25更新 | 30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第十次月考文综试题-高中历史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汉时期,由于简牍书写不便,更因形体繁重,运输保管不易,乡吏具体负责户籍的编造,县吏主要起监督、审核作用,户籍的正本放乡,副本呈县。由于乡吏是郡县任命,俸禄微薄,工作上经常有私派加征、盘剥百姓的行为。东汉末年,战事频繁,人口流动加剧,户籍散乱。魏晋时期,随着技术的进步,户籍转由县廷编造,并由县上报郡、州,直至中央政府。隋唐则彻底废除乡吏,继续强化以县廷为中心的治民方式。

——摘编自张荣强《从户版到纸籍:战国至唐代户籍制度考论》等

材料二   宋代,主户“均为五等”,施行五等分户制,并据户等征收赋役。客户在法律上具有独立的良人身份,在户籍管理上有自己的专属户籍,并未附籍于主户。此外,州县还编制丁籍,对象涵盖主、客户,以全体男性为统计范围,登记姓名、年龄,不计财产,主要是为了征发夫役和科派身丁钱。与唐代相比,宋代的未成年男性已经不再承担徭役。当发生饥荒时,朝廷也会依据丁籍存恤百姓。

——摘编自戴建国《宋代籍账制度探析》

(1)根据材料一、指出魏晋时期户籍编造主体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户籍制度的作用。
2024-05-15更新 | 276次组卷 | 5卷引用: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开远市第一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即“癸卯学制”),其立学宗旨是:“无论何等学堂,均以忠孝为本,以中国经史之学为基。俾学生心术查归于纯正,而以西学渝(渗透)其智识,练其艺能,务期他日成才,各适实用。”1922年11月,中华民国北洋政府以大总统令颁布《学校系统改革案》(“壬戌学制”),此改革案由全因教育联合会提出,《改革索》列有七条标准:适应社会进化之需要;发挥平民教育之精神;谋个性之发展;注意国民经济力;注意生活教育;使教育易于普及;多留各地方伸缩余地。

——摘编自孙培青《中国教育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简析“癸卯学制”与“壬戌学制”产生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括“壬戌学制”的特点。
2024-05-10更新 | 2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云南省曲靖市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教学质量监测文科综合试题卷-高中历史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三十年战争在其开始之初,仅限于德意志境内,皇帝和支持他的天主教诸侯与新教诸侯两大集团之间作战。不久,丹麦、尼德兰、瑞典、法国、西班牙等国相继加入战争,英国、俄国、教皇和波兰等则因支持不同的集团而纷纷介入,三十年战争遂演变为国际战争。1648年,交战双方经过会议协商,共同签署了《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结束了这场战争。和约规定,德意志的350个邦在教会事务和政治方面均得自主行使领土主权,和约还承认了瑞士和荷兰独立,划定了欧洲大陆各国国界。

——摘编自齐世荣总主编《世界史》

材料二:从1814年10月到1815年6月,列强在维也纳召开全欧国际会议。这是自威斯特伐利亚会议以来,第二次通过全欧国际会议来安排整个欧洲的政治格局。1648年,和会上没有英国、波兰、俄国和土耳其的代表,而这一次和会仅仅排除土耳其在外。会议所有重要事务主要由俄、英、奥、普、法五国协调决定。会议的主要结果是:几乎所有的欧洲国家都恢复君主制,法国的疆界恢复到1790年的状况,俄国获得波兰的大部分和芬兰,普鲁士也扩大了领土,建立了由奥地利主持的德意志邦联,英国获得一些海外殖民地。

——摘编自袁明《国际关系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威斯特伐利亚会议。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维也纳会议召开的背景。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威斯特伐利亚会议相比,维也纳会议所确立的国际关系体系的特征。
2024-05-06更新 | 41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九次考前适应性训练文综试题-高中历史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土地改革。土地改革不仅是经济革命,更是政治整合。一是通过清匪反霸打击实际掌握乡村统治权和压迫普通农民的地主势力或其他黑恶势力,将分散在乡村社会的社会权利收归到国家政权体系中来,实现了国家政权对乡村社会的整合;二是国家政权在乡村社会末端建立起基层政权组织,将广大农民组织起来,将土地分配给无地、缺地、少地的农民。由此,农村改革之父杜润生先生称土地改革是“农民取得土地、党取得农民”。

——摘编自李华胤《我国乡村治理的变迁与经验探析》

材料二1980年,四川广汉向阳公社率先重建乡政府,开始了政社分开,废止人民公社,建立乡镇政府的进程。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了乡镇政府作为基层国家政权的政治地位,村民委员会是群众自治组织。村委会的建立使得农民成为乡村治理的主体。随着市场经济以及农村环保、民生事业的发展,市场组织、社会组织也成为了乡村治理的主体。2005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农村各项工作提出更加全面、更加系统的要求。十八大之后,新型城镇化战略更明确地站在统筹城乡的角度上,以城乡一体化为目标,对农村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各个方面进行了全面部署。

——摘编自刘新《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乡村治理的历程与发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土地改革对乡村治理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改革开放后中国乡村治理发展的特点。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9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方面内容
政治改革除旧方面,裁撤归并如河东河道总督、詹事府、通政使司等旧衡门,裁汰冗员,裁革陋规。
布新方面,1902年将总理衡门改为外务部。在1903年设立商部;设立练兵处、财政处。1905年设立巡警部、学部。后来工部并入商部,改称农工商部。
军事改革1901年,清政府宣布废武科,在各省建立武备学堂。1903年,清政府设立练兵处,各省设立督练处,负责练兵事宜。与此相适应,清政府建立了一套近代军事人才培养体制并委派留学生到英、法、德、日等国学习军事。
经济改革积极鼓励、支持发展工业、农业与商业贸易,改变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
文教改革1905年废科举并正式设立学部。奖励学堂出身。派遣留学生。面向社会的宣讲所、新闻馆、图书馆等也有所发展。
法制改革1902年,对《大清律例》进行修改。1906年至1910年,陆续颁布新的法律,包括《刑事民事诉论法》《新刑律草案》《大清新刑律》《大清刑事诉讼律草案》《大清民事诉论律草案》,还有其他民法、商法与行政法等。
社会改良建立警察制度、劝戒缠足、禁吸鸦片等。1902年废除满汉通婚的禁令。1904年,将以前只有满人可以担任的都统等职住开始向汉人开放。1907年,废旗人不从事生产的特权,授旗丁以田地,责令耕种。

(1)根据材料归纳清末新政的主要特点。
(2)历史学家陈旭麓认为清末新政在假维新中有真改革。你如何理解这一观点?
2024-04-28更新 | 13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保山市智源高级中学有限公司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世纪初的西欧全然不存在一个统一完整的国家组织形态。伊比利亚半岛的西班牙在特班700个年的收复失地运动中逐渐形成虔诚的宗教信仰与爱国意识,最终于15世纪建立统一的民族国家,开启短暂却挥挥的新世纪篇章。同时期,英法日益强大的王权成为打破地方主义和普世主义的强大力量,推动了民族国家的形成。19世纪,民族解放和重振德意志的壮志激励着俾斯麦用:“铁血”战争方式成功地统一了德国。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从史非史到21世纪》等

材料二   民族国家是人类社会治理的重要政治单位,也是国际关系最基本的行为主体,一般认为,现代意义上的国际关系源于17世纪欧洲的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之后这种以欧洲民族国家体系为蓝本的国际体系逐步蔓延到全世界。然而,纷争并未因此而停息,国家利益与霸权之争在欧洲乃至世界国际政治中日益凸显。

——请编自刘德跃主选《国际关系式》

材料三   1861年,清政府对国家机构进行了调整,建立了近代外交机构——总理各国通商事务衙门(后改称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简称总理衙门),其成立引起了封建国家政治法律制度的一系列重大变化。为了培养具有近代国际法知识的能够办理对外事务的人才,洋务派将国际法作为京师同文馆的一项重要课程。课堂上所使用的教科书,以丁韪良翻译的四卷《万国公法》为主,丁韪良与其学生共同编译的其他国际法书籍也被作为教材使用。国际法的传播,不仅使洋务派逐步学会运用国际法原则处理对外交涉事务,也唤起了人们对中国法律制度的重新审视。

——摘编自李青《综论洋务原的法律思想与实践》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民族国家产生的背景,并说明近代民族国家形成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民族国家形成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时期国际法在中国传播的表现及其历史作用。
2024-04-28更新 | 20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昭通市云天化中学教研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