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92 道试题
1 . 《商君书》说:“富贵之门必出于兵。”造成这一现象的制度是
A.世卿世禄制B.军功爵制C.郡县制D.科举制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朝的中央政府是“三权分立”的,行政、军政、财政分别由中书、枢密院、三司三个机构管理。中书就是传统意义上的宰相府。但是,跟传统宰相府包揽一切、无所不统不同,宋朝的中书不管军政,也不管财政。枢密院的级别比中书略低,三司更低,但是,这两个机构的长官都是直接对皇帝负责的。枢密院负责军队的调度等,三司负责国库里究竟还有多少钱等。

——摘编自赵冬梅《北宋精致的分权制衡》

材料二   分权制衡原则是美国宪法的核心,它不仅在于权力的分立,还在于权力的相互制约……按照分权制衡原则,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分别属于国会、总统和法院三个不同的部门。但是由于各部门有其各自的运行程序,且各自代表不同的利益机构,三权在互相制约的同时,致使周转程序繁多,运作不灵,从而容易导致效率低下、职责不清。尤其是国会与总统之间,常常由于党派政见和利益之争而出现僵持局面,出现混乱拖延,处理事务不力的状况。

——摘编自尤维丽《论美国宪法中的分权制衡原则》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代中央政府机构设计表现出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建构分权制衡体制的理论依据和主要影响。
2021-10-29更新 | 79次组卷 | 2卷引用:贵州省黔南州平塘县民族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3 . 元代行省置丞相、平章、左右丞、参知政事等官职,其行政机构名称和官吏品秩与中枢相等,凡一省军国大事无所不领。据此可知,行省
A.长官不受中书省的节制B.导致地方势力过于弱小
C.长官与周代诸侯相类似D.代表中央分别管理地方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7世纪光荣革命后,伴随着1689年《权利法案》和1701年《王位继承法》等宪法性法律的颁布,英国确立了“议会主权”和“法律至上”等宪法原则,法院的独立地位才获得切实保障,英国独具特色的司法独立模式也渐趋形成。它以一种“旧瓶装新酒”的方式,重新构建了法院、王权与议会之间的权力关系。

——《革命与司法》

材料二   英国司法独立性的获得经历了一个渐进的、漫长的过程,直到现在也不能说英国司法获得了完全的独立。但内战以来对王权的实质性束缚和革命后议会主权下的相关法律确实使司法独立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并且在以后的改革中其独立性越来越强。

——《革命以来英国司法独立的制度沿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司法独立改革的相关背景。
(2)阅读材料一、二,总结英国司法独立过程的特点及给世界带来的积极影响。
2021-10-26更新 | 163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贵阳市第一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适应性月考(二)文综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罗马共和国时期的法学家专注于法律,通常不关心政治。罗马帝国执政者出于需要,初期授予法学家以解答权,后来罗马帝国皇帝哈德良组建有法学家参与的君主顾问委员会,协助起草谕令,法学家参与官僚集团,成为其中一部分。这一变化
A.实现了法律面前人天平等B.扩大子罗马法的社会基础
C."有助于罗马政体转变为帝制D.增强了罗马帝国立法专业性
2021-10-26更新 | 233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贵阳市第一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适应性月考(二)文综历史试题
6 . 下表所示为《中国与乌兹别克斯坦等中亚国家进出口贸易额统证》(单位:亿美元)。它反映了
年份2000年2006年2010年2011年2012年
中国对中亚出口额7.752.3165.3185.8213
中国对中亚进口额10.535135.8210.2246.4

A.中国对外进出口贸易额呈上升趋势
B.“一带一路”主导的金融合作效果良好
C.上海合作组织倡导的新型区域合作模式彰显活力
D.多边贸易稳定世界经济秩序
2021-10-26更新 | 158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贵阳市第一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适应性月考(二)文综历史试题
7 . 明代赋税制度“一条鞭法”,规定税收征收白银,体现了货币税取代实物税、徭役以银代役的趋向;清代税收制度“摊丁入亩”,则在此基础上彻底废止了人头税。据此可知,明清赋税改革
A.提高了农民的政治地位B.促进了信用货币推广
C.消除了人口隐匿现象D.顺应了经济发展的要求
8 . 据《石林燕语.卷三》载:“太祖始以赵中令(赵普)独相,久欲拜薛文惠公等为之副而难其名,召翰林学士陶谷问:下丞相一等有何官?’谷对曰:‘唐有参知政事’,遂以命之。”后来,宋朝在乾德二年(964年)四月至开宝六年(973年)九月任命薛居正为参知政事,任期9年5个月;开宝五年(972年)二月至开宝六年(973年)五月,任命刘熙古为参知政事,任期1年3个月。结合材料信息,以下对于参知政事的认知正确的是
A.任期无定期是北宋皇权加强的表现
B.北宋参知政事作为副丞相总理财政
C.设置参知政事是宋朝削弱地方势力的手段
D.北宋参知政事属于中央内侍机构
9 . 转运使司在宋初设置时只是中央派驻地方的监司机构,“专主粮饷”,供应军队。到南宋后期转运使司的属官有“主管文字”“斡办公事“准备差遣”“帐斡”等,属官之下配备人吏如勾押官、前行、后行等。这一变化
A.促使中枢权力体系日趋完备B.说明了地方行政效率提高
C.标志古代官僚政治走向成熟D.反映出中央集权继续强化
2021-10-24更新 | 542次组卷 | 17卷引用:贵州省安顺市紫云民族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时间事件
汉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 134 年)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
魏文帝黄初元年(220 年)乃立九品官人法,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
隋炀帝大业年间始置进士科
武则天长安二年(702 年)始置武举

材料二   隋唐开始的科举始终将儒家经典作为考试的主要内容。自隋唐以后,各代“ 大小之官,悉由吏部;纤介之迹,皆属考功” 。科举选官制度,使一些本来无立锥之地的平民书生,通过科场也得以晋升于官僚、贵族的行列。这样一来,在社会的等级阶层之间,必然出现等级中的升降甚至贵贱间的对流,这种流动性同时为那些原来既非官僚也不是地主的人步入官 僚队伍,提供了可能性。

——摘编自胡平《试论科举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影响》


(1)材料一反映了哪几种选官制度?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选官标准的变化。
(2)请根据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指出古代选官制度所蕴含的积极的价值取向。
(3)依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科举制的影响。
首页4 5 6 7 8 9 10 11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