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2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夏商周的统治基础是内外贵族的联合,重要的辅助大臣都由宗亲贵族担任。官员世袭作为古老的选官方式,并未随社会进步销声匿迹,汉代“任子”、唐宋“恩荫”、清代“荫典”均为其遗存。汉代以察举、征辟选官,荐举选拔标准有三,“一日德不当其位,二日功不当其禄,三日能不当其官”。然而,举荐者的特殊地位决定了凭意志取人成为定式,举荐者与被举荐者之间往往体现为官宦之亲、门生故吏等特殊关系。隋唐五代的科举选官,受选地域由城市趋向广大乡村,受选者的社会地位越来越低,受选对象数量日渐增多。同时,限制条件也增添了许多新内容,如唐代的任用标准增加了身、言、书、判等条件。隋唐以后,科举考试选官逐渐成为主流的官员选拔方式。

——摘编自朱绍侯等《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近代西方国家参考和借鉴中国科举制度,制定了近代文官考试选拔制度。西方文官制度的一条基本原则是文官政治中立,不参与党派活动,文官自身更不能组织党派或政治组织,使政府工作在政党轮流执政时可以稳定运行。文官考试重视公平公正、人人平等原则,重视业务素质与能力,还制定不同职务的具体选拔标准。

晚清选官制度,虽模仿西方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但这一切本质上都是为了满足皇权统治需要,而不是整个社会需要。在官员选拔中,满族贵族始终保持特权地位。中国自古就是儒家思想与教育体系和选官制度合而为一,晚清时期儒家经典依然是选官考试的主要内容。

——摘编自张靖《晚清选官制度变革研究》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与近代西方在文官选拔上的差异,并归纳官员选拔中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并无现代意义的民法,编纂民法典之议始于19世纪末。1902年光绪帝下诏参酌外国法律,改订律例。1908年始编纂民法典,引进了西方民法典的立法理念和编纂方法,于1910年完成《大清民律草案》,但未及正式施行。

——《中国民法典草案建议稿》

材料二 1954~1956年,新中国着手起草第一部《民法典草案》。此后,由于发生“整风”“反右”等政治运动,民法典起草工作被迫中断。1962~1964年,虽完成《民法典草案(试拟稿)》,但因“四清运动”而中断。以上只是表面原因,关键原因则是不具备其赖以存在的经济社会条件。

——摘编自梁慧星《制定民法典的设想》等

材料三  1979年,我国第三次起草民法典,但经济体制改革刚刚开始,条件还不具备。1985年,随着改革开放日益深入,民事生活越来越活跃,客观上迫切需要制定一部全面调整各种民事关系的基本法律,于是1986年颁布民法通则。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确定了改革开放的方向。随后,与之相适应的担保法、合同法等单行法相继制定。进入21世纪,中国经济与国际接轨,民法典的起草加快。2017年3月1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并提出争取2020年形成统一的民法典。

——摘编自梁慧星《中国民法典编纂的几个问题》等

(1)依据材料四,概括《大清民律草案》的特点及“未及正式施行”的直接原因。
(2)依据材料二,概括两次民法典起草工作中断的原因。
(3)依据材料三,归纳改革开放以来编纂民法典基本历程。这一历程反映怎样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我国推动形成统一民法典的有利因素。
3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浦江《郑氏家规》(部分)

第12条每旦,令未冠子弟朗诵“居家则孝悌,处事则仁恕,凡所以济人者皆是也”
第86条既仕,须奉公勤政,毋踏贪黩,以忝家法……仍用一遵家范,违者以不孝论
第128条子孙不得与人炫奇斗胜两不相下,彼以其奢,我以吾俭

——摘编自尹超凡《郑氏家规的伦理价值探析》

材料二   王阳明平南赣乱之后,举乡约告谕乡民,以“和尔邻里,齐尔姻族……死丧相助,患难相恤,息讼罢争”。《乡约》中,王阳明要求乡民做“一念而善”的善人,注重修身,内察自省,防止“一念而恶”成为“恶人”。针对民众过恶,王阳明的惩戒方法不在于“请兵灭之”,而在于使乡约之民“兴其善念”。阳明镇守南赣三年,“赣俗丕变,赣人多为良善”。

——摘编自王雅克等《王阳明〈南赣乡约〉的基层社会治理思想研究》


(1)根据材料一归纳《郑氏家规》对族人的伦理教化要求,分析这些要求对郑氏家族的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王阳明制定和推行《乡约》的社会价值。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05年清政府下令废除科举制,选官似乎又回到了东汉混乱局势。北洋政府时期颁布了《文官高等考试令》《文官普通考试令势等700多种行政法规文件,初步形成了近代化的文官管理法规、法令体系。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行政范围和行政规模日益增加,急需一大批懂业务、有专长、技术娴熟的专业行政官队伍来有效执行中央号令,国民政府考试院陆续颁布各种相关法规。应该说南京国民政府正式建立起了一整套以西方文官制度为模板的近代文官制度。其考选机构独立化、事务官与政务官分离、按职位分类、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知识取代四书五经等。南京国民政府公务员考选制度不仅在考试形式、考场管理、考官、应试资格、法规等方面都吸收了科举的环环相接、细密有序的特点,最重要的是对科举公平竞争、平等开放、择优录用、机构公正等选才精神的继承使公务员考选制具有了名副其实的科举特色。自19271937年录取各类行政人员、司法人员、外交人员及其他专门技术人员等1072人,较大限度地网罗了一批高素质人才,许多没有背景的考生,因成绩优异而得以入选,为各阶层知识分子参政提供机会。

——据陈小锦《南京国民政府(19271937)公务员考选制的科举特色》整理

材料二   民国文官制度以西方近代文官制度为蓝本,继承传统科举的某些因素,历经多次改革。孙中山提出考试权独立的治国理念,认为官吏为国民公仆,要通过考试最用一切官员,并对其严格监督。1912年,孙中山任临时大总统期间设铨叙局负责文官的考录、升迁、任免,拟定《文官考试令》,构建起现代文官制度的基本框架。1929年国民政府公布《考试法》。在考试内容方面,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共计23科,后增加机织、染色、商业等科。但实践中,考试和任用脱节,其实施几十年录取人数不过千人。蒋介石执政后,更为党务、军务人员进入文官队伍大开方便之门。在地位方面,考试任职的文官在薪酬和升职上不如其他途径进入文官系统的官员。从对知识分子的吸引力方面看,民国文官制度尚不如科举制度。

——摘编自徐萍《从进士科举到文官考试》

材料三   近代西方国家参考和借鉴中国科举制度,制定了近代文官考试选拔制度。西方文官制度的一条基本原则是文官政治中立,不参与党派活动,文官自身更不能组织党派或政治组织,使政府工作在政党轮流执政时可以稳定运行。文官考试重视公平公正、人人平等原则,重视业务素质与能力,还制定不同职务的具体选拔标准。晚清选官制度,虽模仿西方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但这一切本质上都是为了满足皇权统治需要,而不是整个社会需要。在官员选拔中,满族贵族始终保持特权地位。中国自古就是儒家思想与教育体系和选官制度合而为一,晚清时期儒家经典依然是选官考试的主要内容。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南京国民政府公务员考选制度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国时期文官制度改革的主要特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晚清与近代西方在文官选拔中考查内容及服务对象上的差异.并归纳官员选拔中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
2022-10-19更新 | 196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沈阳市第八十三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35年,英国议会颁布了《市政法》。根据该法英国建立了民选的自治市议会,改变了早期自治市通过向国王购买特许状获得自治权的状况。根据这一法律,在178个较大的市镇建立了由选举产生的市议会.议员由纳税3年以上的成年男子选举产生。任期3年。该法剥夺了地方教会的行政管理权,由市议会总揽地方事务,并接受居民监督,建立综合性的地方政府。

——摘编自孙宏伟等《论英国地方自治体制的发展与变革》

材料二   依据宪法,美国政府体系由联邦、州和地方(包括县、市、镇、学区和特区)三级政府组成。在大多数乡镇中,随着经济的发展,居民生活水平提高,要求当地政府提供的各种服务越来越多。而这些是州或县没有办法完全提供的,因此就只有把这些权力下放给镇,镇在发展的过程中就逐渐拥有更多更大的权力。县作为区域内范围较大的地方政府单位。对县域内其他政府单位有协调作用,但乡镇在职权范围内不受县的直接干预。

——摘编自王玉龙《美国乡镇建制及运作》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835年英国《市政法》的主旨,并分析该法案对英国政治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归纳美国地方白治的突出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特点形成的原因。
(3)综上,谈谈你对英美两国的基层治理模式的认识。
6 . 【教化与国家治理】

材料一   私学除有与官学相同的教化形式外,由于它本身的一些特征,更多地表现为潜移默化的影响。秦禁私学是教育史上的倒退,而汉朝官、私教育结合的方式无疑是统治术上的智慧。史料中也常见私学的老师、勤学修身的士人、居住于乡间的旧吏、以及游侠、豪强、宗族长老等通过自己的行为影响乡民,这胜过形式意义上的教令和劝说,而且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乡民,势必固化为乡民内在的理念。在汉代,地方官吏的示范也起了不可忽略的作用。据《后汉书·李膺传》说李膺“出补蜀郡太守,修庠序,设条教,明法令,思成并行,蜀之珍玩不入于门,益州纪其政化”。

——摘编自王育《秦汉乡里教化研究》

材料二   中国古代教化的客观有效性是十分明显的,起到了维护社会稳定的作用,为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对民族性格的生长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传统社会发展的后期,占主导地位的小农经济和在此基础上的教化活动成为了固化社会发展的障碍,导致社会发展滞后。古代的教化只有教化主体的主导性而无教化对象的主体性,教化对象的主动性、积极性调动不起来,或者干脆就是怀着功利的目的,形成了对人的普遍压抑,不利于社会的革新、思想的进步,从整体上有碍于中国社会前进的步伐另外,古代教化之下的人们普遍“重德性,轻知性”,从历史经验来看,这也不符合科学精神发展的要求。

——摘编自王永祥《中国古代教化方式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汉乡里教化的主要形式。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古代教化的价值与局限性。
7 .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经历了漫长过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嬴政建立统一国家后,把战国时期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中央集权制度加以系统化、完善化,并推行于全国。这一制度主要有三个环节构成。一是建立国家元首制度……二是成立中央政府机构……三是建立地方行政制度。此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两千多年历代王朝统治的基本模式。

——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中国古代行政权力的运行机制以君主权力独占基础上的分权辅政为基本特征。君主集权于上、行政体制分权于下的权力制衡体制,或是实行集体宰相制度,或是在正式行政体制之外另设机构,以达到分权的目的。                    

——赵沛主编《中国古代行政制度》

材料三 “军机处名不师古,而丝纶出纳,职居密勿。初只秉庙谟商戎略而已……机务及用兵皆军机大臣承旨,天子无日不与(军机)大臣相见……(军机大臣)只供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

——《清史稿》


回答问题:
(1)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三个环节”的内涵?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史实,概括君主专制背景下分权辅政的两种模式的内涵?
(3)根据材料三,归纳军机处的主要职能。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趋势。
2022-08-23更新 | 171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淮安市涟水县第一中学2023届新高三上学期学情调查考试历史试题
8 . 中国近现代外交经历了由屈辱走向辉煌的历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南京条约》签订开始……晚清国人也对西方的领事制度有了新接触,逐渐萌生了国际法上向国外派遣公使和领事的需求,并开始纷纷向海外各口岸派遣公使和领事,使中国的使领馆制度日趋形成。中国外交开始重视通过国际法上的谈判方式来解决清政府和他国之间的争端,谈判在这一时期对国家权益的挽回及维护国家主权方面起了相当大的作用。

——摘编自董临瑞《从<南京条约>看晚清时期国际法在中国的运用》

材料二


材料三   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我国不再“以苏划线”、“共同制苏”,而是提出反对一切霸权主义,尤其是反对美国、苏联的霸权主义,坚定地站在和平力量一边。改变过去与美国建立针对苏联的“战略关系”,适当拉开距离,推动中苏关系正常化,全方位进行外交活动。中国实行真正独立自主的对外政策,经受住了苏联东欧剧变的冲击,坚守了社会主义阵地,取得了内外工作的重大胜利。

——摘编自吴恩远等著《改革开放的中国与世界》


(1)根据材料一归纳清政府外交向近代外交转变的表现,并分析原因。
(2)从材料二1949年、1972年和1992年三次建交的高峰中任选一次,分析促成建交高峰的国内外因素。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时期中国对外交往政策的内涵,归纳这一政策对世纪之交的中国产生的重大影响,并说明制约中国外交政策的核心因素。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货币简表

时间标志
战国赵、齐、楚等国分别使用布币、刀币、蚁鼻钱等
秦代秦统一使用圆形方孔钱
汉武帝时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
唐高祖时统一铸造“开元通宝”钱
宋代纸币交子在四川地区诞生

材料二   明初,流通中铜钱与“宝钞”并行,禁金银交易,但江南商贾“不论货物贵贱,均以银定价”。嘉靖初(1522年),“钞久不行,钱大已壅”,朝廷遂“弛用银之禁”。到万历九年(1581年),“一条鞭法”把丁役、土贡等归于田亩,“计亩征银”,白银发展为流通中的主要货币。

——摘编自齐涛《中国古代经济史》等

材料三   1816年英国在世界上首先实行金本位制,在19世纪70年代之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实行了金本位制,英镑成为国际货币体系的中心货币。英国在19世纪的国际货币关系中占有统治地位。二战后,国际货币体系再一次发生变迁。

——摘编自李晓耕《权力之巅:国际货币体系的政治缘起》


(1)根据材料一,概括归纳我国古代货币发展的基本趋势。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代白银成为流通中的主要货币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初期成立的国际货币体系的名称是什么?有何积极作用?
2022-02-26更新 | 150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寿县安丰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检测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表是中国历史上主要王朝的边疆治理情况。

朝代管理体系   边疆防御 民族政策
汉朝
设立郡县;设立属国,管理内徙边疆民族;设置专门机构进行管理以长城为主干,设置完善的由塞、障、亭、燧组成的瞭望、预警和防御为一体的边防体系和亲、武力征服、纳降、内徙、分化瓦解、派遣使者、屯田、册封官爵、羁縻统治等
隋唐
确立羁縻府州制度;以边疆民族的首领为部督、刺史,并可以世袭;设立都护府,统于中央政府确立了军镇屯戍制度,“兵之戍边者,大曰军,小曰守捉,曰城,曰镇,而总之者曰道”采取过武力讨伐,但以怀柔、招抚为主,主要是和亲、册封、内徙,还有屯田、开辟互市贸易等
元朝设立宣政院;建立驿站制度部署了大量军队屯田、册封、联姻、因俗而治等
清朝在中央设置理藩院;实行州县、八旗并存制;盟旗制;沿袭土司制度,后来进行“改土归流”西北设伊犁将军、东北设盛京、吉林、黑龙江将军、西南地区设办事大臣封爵、给俸、年班朝觊、联姻等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

材料二   中国历史上的中央王朝在长期的政治统治实践中不断地摸索和总结,形成并实施了恩威并施、和亲、羁縻、土司统治等民族政策,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稳定了国内的民旅关系。近代以来,各民旅在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中,互相支持,使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尤其是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在对民族自决和民旅区域自治两种政策的反复比较和权衡中,逐渐倾向于民族区域自治,同时,在个别地区进行的民族区域自治的试验取得的成效也强化了中国共产党人对民族区域自治的认识,并最终形成了民族区域自治的政策主张。新中国成立后,面对各民族长期相互杂居,形成的“大杂居、小聚居”的局面,民族共同体之间的关系已构成国内最重要的政治关系,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作为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基本国策和基本制度被确定下来。

——摘编自周平《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中国的形成和演进》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整体上概括中国古代边疆治理的主要特点并说明其历史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新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历史背景。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民族关系的认识。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