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5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下表为天宝十四年与乾元三年课户、课口数比较表。
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肃宗乾元三年(760年)
总户数8914709户1933174户
不课户数3565501户1174591户
课户数5349280户758582户
总口数52919309口16990382口
不课口数44700988口14619587口
课口数8208321口2370799口
据上表数据可推知(     
A.唐朝政权已经名存实亡B.国家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
C.疫病成为人口锐减主因D.赋税制度的改革势在必行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实行片面协定关税和领事报关制度等。1854年,江海关(上海海关)税务管理委员会成立,这是中国近代出现的第一个由外籍人士监管洋货、征收洋税的海关。1858年,中国被迫签订《通商章程善后条约:海关税则》,规定任凭清政府总理大臣邀请外人“帮办税务并严查偷漏”。其后,各开放口岸先后聘任洋人开设新式海关,洋人从“帮办税务”的“客卿”,逐步成为主管海关事务的实际领导者。19世纪60年代总税务司署成立后,形成了以外籍总税务司和税务司为核心的中国近代海关管理体系。此外海关还承担了大量由条约赋予、列强强加、清政府委办或关乎总税务司利益的职务。至于总税务司以海关的名义举办的洋务活动和外交活动更不胜枚举,海关几成“业余外交部”。

——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风雨兼程三千年——中国海关发展史》

材料二   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与各帝国主义国家签约,基本收回关税自主权。国民政府用于192912月通过《海关进口税税则》,把进口货物分为7类,其税率从7.5%到27.5%不等;19311月又把进订货物分为12类,最高税率提升到50%;19335月,再把最高税率提升到80%,以抵制外国商品的倾销。向来占进口商品第一位的棉纺织品,在提高进口税率后,进口量锐减;印花布在1929年以后的六七年内,进口量减少了90%。19331217日,公布倾销货物税法施行细则,并同财政部、实业部一同设立倾销货物审查委员会,调查涉嫌倾销的外国商品,规定对倾销最严重者,如布匹、煤、水泥等,实施反倾销税。

——摘编自宗玉梅、林乘东《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初期的保护国货政策》

材料三   中国平均关税税率水平变化


   

——数据来源:海关总署关税司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清政府海关管理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归纳南京国民政府在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期的关税政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92年后我国调低关税税率的原因。
2023-05-14更新 | 266次组卷 | 3卷引用:重庆市2023届高三三模(教科院卷)历史试题
3 . 中华人民共和国前三届全国人大代表构成的数据:第一届代表总数1226人,其中中共党员人数为668人,民主党派人士为274人,无党派人士为284人;第二届代表总数为1226人,其中中共党员708人,民主党派人士为284人,无党派人士为234人;第三届代表总数为3040人,其中中共党员为1667人,民主党派为565人,无党派人士为808人。对以上数据信息的理解,正确的是(     
A.中国确立了三权分立的共和体制B.全国人大代表由民主选举产生
C.全国人大代表具有广泛的代表性D.全国人大是统一战线组织形式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5世纪40年代初,葡萄牙探险队将10名非洲黑人劫掠到欧洲,由此揭开了近代史上非洲奴隶贸易的序幕。继而西班牙人、英国人、法国人、荷兰人、英属北美大陆人、北欧人以及波罗的海沿岸各国的人都参加了奴隶贸易活动。为了进一步推动跨大西洋奴隶贸易,一些欧洲国家政府通过立法,向公民发放奴隶探险特许状并对奴隶贸易征税,跨越国际和国内边界的奴隶贸易都被合法化了。从1514年到1866年总计36106次航行中,大约有2133万名非洲奴隶从非洲上船,大约有1066.5万人活着抵达美洲,将近1000万名奴隶在运输过程中死亡。跨大西洋奴隶贸易不仅给被强迫劫掠到其他地区的黑人带来了无穷无尽的苦难,而且也造成了近代以来欧美国家种族主义思想长期流行。

-摘编自龚刃韧《论跨大西洋奴隶贸易的废除及其原因》

材料二   1834年,阿尔及利亚被法国武装占领,被强行宣布为“法国属地”。此后,在阿尔及利亚逐渐形成一种半封建、殖民地的经济结构。以法国人为主的欧洲人在阿尔及利亚的主要经济部门中占统治地位。法国殖民者利用强占的土地,吸引大量法国移民移居阿尔及利亚。法国除出售部分土地给法国移民外,还把土地转让给法国的大公司和投机商人等,建立了众多的大领地和种植园。在法国统治下,阿尔及利亚的农业开始朝着宗主国所需要的专业化方向发展,葡萄和蔬菜成为阿尔及利亚最主要的两项农作物。所产葡萄被销往法国,制成葡萄酒后再销往世界。1851年,法国把两国关税统一起来。20世纪初,法国征服了阿尔及利亚的全部国土,至此阿尔及利亚被法国完全纳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摘编自彭树智主编《阿拉伯国家简史》等

材料三   2000年中非合作论坛成立以来,中国已成为国际对非洲投资增速最快的国家,中国在非洲投资兴业的中资企业从400多家增至3000多家创造了数十万个就业岗位。从2000年开始,中非合作论坛峰会就曾承诺为中国国内外的非洲教育提供资金和支持。据统计,2012年到2016年的五年间,非洲来华的留学生总数为61594人,在各大洲来华留学生中增长最快,同比增长23.7%。中国还派出大量医疗人员赴非洲国家援助。同时,中国还有大量维和官兵参与维和行动并在重大国际事务中为非洲国家仗义执言。

-摘编自朱瑞君、关伟娜《数据看中非:“非”一般合作》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跨大西洋奴隶贸易的特点及背景。
(2)阅读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中叶法国对阿尔及利亚殖民侵略的方式。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非合作的意义。
2023-03-08更新 | 232次组卷 | 2卷引用:重庆市巴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货币的国家之一,在中国的汉字中,凡与价值有关的字大都从。由此可见贝是我国最早的货币。随着商品交换的迅速发展,货币需求量越来越大,海贝已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人们开始用铜仿制海贝。汉武帝时期收回了郡国铸币权,由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从此确定了由中央政府对钱币铸 造发行的统一管理制度。秦汉以来所铸的钱币,通常在钱文中都明确标明钱的重量,如半两五铢等。唐 高祖李渊废轻重不一的历代古钱,统一铸造开元通宝钱。开元通宝一反秦汉旧制,钱文不书重量,使我国古代货币由文书重量向通宝、元宝演变,并一直沿用到辛亥革命后的民国通宝

——摘编自王学亮《中国货币的发展演变、现状及其国际化展望》

材料二 19世纪初英国的工业生产率得到极大地提高。当时世界主要经济体普遍采用金本位制度进行交易, 随着英国与其他各国的贸易往来更加密切,英镑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通。1821年,英国以法律的形式在英国确 立了金本位制,各国基于对英镑兑换黄金的乐观预期,在国际结算及对外贸易过程中更加愿意使用轻便的英镑进 行结算,英镑逐渐变为最重要的国际储备货币。19世纪末期,英国的工业产量逐渐被美国超过,一战后美国等 新兴资本主义国家的兴起更导致英国世界霸权地位的旁落,英镑的国际竞争力随之下降。最后在1931年,英镑 贬值,英格兰银行宣布退出金本位制度,宣告了英镑的世界中心货币地位终结。美元的国际化历程基于几次难得 的历史机遇。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凭借其强大的政治经济实力,美元继续充当国际货币。

——摘编自曹璐琦戴巍《人民币国际化问题研究》

材料三 2016年10月1日,人民币被正式纳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成为继美元、 欧元、日元、英镑后第五种入篮货币,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将人民币纳入外汇储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官 方外汇储备货币构成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第四季度末,人民币储备总额为1228亿美元,占全球外汇储备份 额为1.23,较2016年同期增加0.15个百分点,是继美元(62.7)欧元(20.15)日元(4.89)英镑(4.54) 加拿大元(2.02)和澳大利亚元(1.80)后的世界第七大储备货币。

———谈俊《稳妥有序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货币发展演变的趋势。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镑国际化的背景。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今国际货币体系出现的新特点和人民币国际化的背景。
2023-01-18更新 | 181次组卷 | 3卷引用:重庆市育才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反秦大起义的过程中,拥兵自重的军事实力派人物先后称王;汉高祖刘邦在与项羽争天下时,也不得不以封王为手段,笼络韩信、英布等豪杰为自己效力;汉初的思想家又批评秦始皇“非封建,行郡县”是出于“私天下”之心的暴政,形成了革秦之弊必行封建之制的社会舆论。与秦朝推行单一的郡县制不同,汉初的统治体制是“郡国并行制”。汉初的封国领土广大,诸侯王地位尊崇,“大者或五六郡,连城数十,置百官宫观,僭越天子”。根据周振鹤的研究统计,当时全国有57郡,其中10个诸侯国共领有42郡之地,占总数的73.7%;而中央辖属的郡县之地共有15郡,仅占总数的26.3%。

——摘编自刘宗绪《历史学科专题讲座》

材料二   在八国联军被义和团截击于京津之间的时候,英国驻上海代总领事霍必润于614日即电告本国政府,指出长江流域的任何骚乱,必将对英国造成巨大的损失,建议“应当立即与汉口及南京的总督(张之洞、刘坤一)达成一项谅解”,如果刘、张想要得到英国的有力支持,“他们将在所辖地区内尽力维护和平”。霍必澜的意见得到英国政府的肯定,并被指示向刘、张作出相应“保证”。显然,英国并不是真的要维护两江、湖广的稳定,而是为维护它在该区域所攫取的权益。在英国的首倡下,其他列强也各怀私利加入进来,与英国联合行动。刘坤一和张之洞一贯仇视义和团运动,主张坚决镇压。在清廷对义和团“剿”“抚”不定甚至决定利用之时,他们仍固执己见,说“拳匪”势甚“猖獗”,主张竭力“剿办”,并强调“各国纷纷征兵调舰,大局危急”。而以英国为首的列强关于“互保”的提议,正与其原有的意向不谋而合。

——摘编自董丛林《“东南互保”究竟保了谁的利益?》

材料三   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明确规定并承认了少数民族的自决权、自由权,在倡导联邦制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民族纲领,宣告了民族权利。19341129日发布了《中国工农红军关于苗瑶民族中工作原则的指示》,确定了民族平等团结这一根本原则,为长征时期党的民族工作提供了政策依据。1936年,中共中央领导成立了陕甘宁省豫海县回民自治政府,在事实上开辟了民族区域自治的局部实践之路。1941年,经中共中央政治局批准,陕甘宁边区抗日民主政权制定了《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其中第十七条之规定提及建立自治区,民族区域自治的思想初步确立。194751日,内蒙古自治政府成立,并于1949122日改称为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

——摘编自谭玮、陈心林《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历史演进》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初实行封国制度的背景并分析其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方列强与南方督抚达成“东南互保”的共同目的并说明其带来的危害。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探索民族自治制度历程的特点并说明其积极作用。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劳动模范是劳动群众的杰出代表,是最美的劳动者。下表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影视塑造的劳模形象统计(部分)。

时段代表作品作品特点
19491965《伟大的起点》等人物的“激情状态”与”竞赛意识”作为一种内驱力推动着故事情节的走向,其中,劳模作为奋进精神的核心驱动力起着关键作用。
19661989《逆光》等“文革”十年中的劳模形象,显示出一种特有表征—阶级斗争的典范。劳模逐渐弱化其生产本性,转而成为某种高度典型的“斗争英雄”。20世纪80年代,劳模主体意识觉醒,对个体理想勇敢追寻。劳模的“集体”属性开始缓慢向“个体”属性挪移。
1990年至今《蒋筑英》等这一时期劳模题材电影往往以真实经历改编和文献纪录片的多重弥合,传达出历史的厚重感与影像的真实感;从叙事结构与视听层面来看,劳模的讲述方式增加了“拼贴式的、时空跨越式”的讲述方式和他者视角,更加接近观众审美需求和主流情感的路径。

——摘编自王飞翔《论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银幕劳模变迁》


根据上述材料提取有效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释。(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世界公民”最早由古希腊哲人狄奥根尼提出,“当人们问他是哪里人时,他回答说我是世界公民”。除奴隶主和奴隶之外的自由民渴望休养生息,这种对古希腊世界及各城邦止战、和平、 美德的思想在苏格拉底等哲人的论述中大量存在。雅典斯多葛学派系统提出了世界主义的思想,应废除国家的界限,组成一个共同的社会。然而正如有研究者分析指出,“(古希腊史学家)色诺芬不加掩饰地向我们揭示了(雅典)平等的真相。”随着国内公民集体民主内部关系的调整,逐步走上海上扩张之路。雅典奴隶制的的本质特征就是其侵略性,即侵略、掠夺、剥削和奴役异邦人的趋向。最终在内外矛盾之下, 成为马其顿人鲸吞的对象。

——摘编自宋强《文明交流互鉴的教育溯源:“世界公民教育”思想的发展脉络》

材料二   据学者统计,1945年5月8日,德国投降的这一天,全世界还有5000万人在流浪,或者在集中营中,或者在四处逃生,更有2000万人,彻底的失去了家园。而德国法西斯,为了所谓的“拓展生存空间”,也付出了600万国民的代价。战后合作与发展,是一个让人心动的选项。合作是从……这两个欧洲宿怨深厚的邻居开始,……历史给这两个持续对抗了几个世纪的国家两败俱伤的惨痛教训,也启迪了他们相逢一笑泯恩仇的政治智慧。此时的合作不仅在区域出现也在世界出现。

——摘编自《大国崛起》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后,废除了列强在华特权,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屈辱外交,先后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三个世界、和平发展、和谐世界等影响深远的外交理念,形成了独立自主的外交格局, 赢得国际社会高度赞誉。十八大后,党中央开创性提出全球治理,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外交新理念,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路,为人类社会应对共同挑战提供了中国智慧。

——摘编自《新中国外交70年:成就与启示》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古希腊“世界公民”的理念和实践。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世界史知识,谈谈20世纪四五十年代,世界发展趋向合作的主要原因和表现。
(3)依据材料三,结合新中国外交发展的阶段历程,运用史实分析中国为人类社会应对共同挑战贡献的中国智慧。
2023-12-11更新 | 95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拔尖强基联盟2024届高三12月月考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旌表一词源于《尚书·毕命》的旌别淑恳,表厥宅里,意为识别善和恶,标志善人所居之里。旌表制度滥觞于先秦,到明代发展为较为完善的旌表制度体系。明初天下州县各邑里普建申明、旌善二亭,民有善恶,里老书之亭侧,教之于民,以示劝惩。洪武元年颁布诏令:凡孝子顺孙、义夫节妇、志行卓异者,有司正官举名,监察御史、按察司体覈,转达上司,旌表门问。明代政府详细规定了旌表规范,如对妇女守节年龄的规定:民间寡妇,三十以前,夫亡守制,五十以后,不改节者,旌表门问,免除本家差役。洪武初年,政府为表彰新乐县刘孝妇对婆婆的悉心照顾,遣中使赐衣一袭、钞二十锭。根据相关历史资料统计,明代由中央政府下诏旌表的节烈女性就达三万五千余人,占历代旌表节烈女性人数的百分之七十。

——摘编自张晓辉《明代旌表制度初探》

材料二   新中国建立后各时期劳模评选概况

19491956

1950年“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会议”是建国以来的首届劳模大会,评选出了新中国第一代劳模,主要侧重于表彰革命战争中已逝的英雄和烈士以及在新中国建设过程中积极生产的先进工作者。

19561966

“技术革命”作为重点被提出,劳模评选开始从强调体力劳动转为强调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这一时期的劳模人物中工人阶级占大多数,农民所占比例相对减少。

19661976

强调“塑造好无产阶级英雄典型”,劳模人物的评选主要在于“忠诚”,突出政治品质。

19781992

1979年党中央提出关于“模范”和“先进”的理论判断,强调先进生产力的优秀代表;1982年我国将奖励劳模写入宪法;1989年后,国务院规定每五年表彰一次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劳模奖励办法重新恢复为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相结合。

19922002

20世纪90年代以来,涌现出大批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的劳模。在认定促进企业发展的劳模时,更注重“深化改革、改善经营管理”。全国劳模中既有体力劳动者又有脑力劳动者,也包括文化、体育界的突出贡献者。

20022012

2005年全国劳模评选开始,第一次将进城务工人员及民营企业家列入评选范围,将劳模人选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公示,注重增强评选结果的公信力,鼓励群众积极参与劳模评选。

——根据郭莹《建国以来中共劳模评选的历史演变》整理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代旌表制度体系的特点,并对该制度进行简要评价。
(2)根据材料二提供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两个阶段的劳模评选进行解读说明。
10 . 如图是1955年至1957年中国科学院与外国交换书籍、期刊数量统计(单位:册/件/篇),可以用来说明(        
时间收到寄出
社会主义国家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国家资本主义国家
1955年846902819144451468
1956年243273049150411696
1957年246377277244803210
A.“一边倒”方针的提出B.和平共处原则的影响
C.三大改造的顺利完成D.科教兴国战略的形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