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3 道试题
1 . 下列关于秦汉历史的记述,集中反映了(     
文献记述出处
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史记·秦始皇本纪》
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史记·秦始皇本纪》
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汉书·董仲舒传》
A.君主专制不断强化B.家国同构模式形成
C.大一统国家的构建D.民族认同不断增强
今日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大庆市大庆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代继承有两种。一是宗祧继承,另外则是财产继承。宗祧继承实行的是嫡长子继承制。宗祧继承是财产继承的基石,如若可以继承宗桃,则一定具有继承财产的权利;反之则不然。古代传统社会强调以血缘为主维护男性权利,女性是完全没有宗桃继承的资格。《名公书判清明集》及当时有关法律条文规定可以得出,女儿享有法定的财产继承权。宋朝的户绝财产继承相关法律规定中,出嫁女、归宗女、在室女都具有相对的财产继承权,但因所处身份不一样,继承的份额也不相同。《宋刑统》中也规定假使出嫁女不能尽赡养父辈的义务,那么也不能够有资格去获得户绝财产。宋朝财产继承制度中,如若想使用遗嘱继承那前提条件就是投契纳税。在南宋时期,政府专门设立了相关机构以及制定了相关的程序为了有效地进行征收遗嘱税。从整体上来看,贯穿宋朝的财产继承制度仍然是以维护男子的权利为核心原则的。元朝时,发展了宋朝的赘婿继承权,且立法规定了扩大其继承份额。通过《名公书判清明集》,我们可以发现宋朝许多有关财产继承争讼方面案件的处理结果都是甚是要善的,兼顾着情、理、法。

——摘编自吴妍梅《宋朝财产继承制度及其当代启示》

材料二   近代财产继承制度历经三部国家立法文件的不断修正。民国初期由于《大清民律草案》未能实际颁布实施,所以大理院之审判法源为现行律民事有效部分,而此时立法上规定的继承主体仍仅为儿子,限制妇女继承权之获取,但是大理院在依据现行立法进行裁判的同时,又通过酌分财产的方式间接使得女儿获得了遗产继承权,使得立法与司法呈现出既冲突又融合的趋势。及至《中华民国民法》的颁布,越来越多的民众接受近代的财产继承制度,立法与司法进一步融合。社会学家马克·赫特尔强调,于近代而言,个体逐步挣脱家庭的禁锢,个体的自由得以进一步发展,个人逐渐享有独立的财产权。近代财产继承制度的变迁体现了人民继承意识不断变化的过程,也体现了近代法制变革中近代人民权利意识的逐步觉醒,这导致立法者更加注重对于人民私权利的保障,使得包括继承法在内的中国民法不断向近现代化发展演进。从偏重对于伦理的保护,到更加注重对于私权利的保障。平等主义的兴起对后来《中华民国民法》中确立妇女平等财产继承权有着深远意义,若无如此的思想启蒙,若无平等意识,女子教育就难以出现,随之而来的妇女解放运动也无从兴起,更不必说妇女权利的立法化。

——摘编自肖蓓《财产继承制度在中国近代民法中的变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财产继承制度的特点,并对其进行简要评析。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财产继承制度变迁的基本特征,并分析影响近代财产继承制度变迁的主要因素。
今日更新 | 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黑龙江省大庆市大庆中学高三下学期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以下为世界近现代史上的若干关键词:

新航路开辟、光荣革命、启蒙运动、《独立宣言》、俄国农奴制改革、工业革命、美国内战、日本明治维新、资本主义制度、世界市场、《共产党宣言》、巴黎公社、第一次世界大战、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经济大萧条、罗斯福新政、两极格局、世界贸易组织。
从材料中任选三个或三个以上的有逻辑关联的关键词,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内容予以阐述。(要求:明确列出关键词,观点明确,联系符合逻辑,史论结合)
4 . 查士丁尼法赋予妻子享有绝对的嫁资请求权,并具备优先于债权的效力。此时的嫁资实际上是一直用益权性质,丈夫只享有对嫁资的用益权,在婚姻关系解除之后,丈夫应该将嫁资退还给妻子,妻子最终享有嫁资的所有权。罗马法的这一规定(     
A.强化了司法实施成效B.呈现了形式主义特征
C.维护了罗马公共利益D.贯彻了公平正义理念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中国古代,朝廷为树立官员楷模,激励官员高效勤勉地治理地方,常常借德政颂表彰地方官员。唐朝德政颂已形成固定程式,先序后颂,内容丰富,还原出人物的立体形象。其序文主要介绍官员的身份、家族背景、任官经历等基础信息,最重要的是官员在任期内做出的成绩,内容充实。德政颂所歌颂的对象并非随意确定,必须有可圈可点的政绩。《唐六典》记载:“凡德政碑及生祠,皆取政绩可称,州为申省,省司勘覆定,奏闻,乃立焉”,经官方多重查验写就的德政颂,其内容具有更高的可信度。撰拟德政颂要求作者具有极高的文学功底和文化素养,大多由翰林学士或札部侍郎完成,代表的是中央政府发出官方对官员的赞赏。因此德政颂兼具颂文的华丽铺陈之美和公文的真实性与实用性。唐代德政颂包含了百姓的评价和帝王的考核两种标准,但最终被确定为歌颂对象的官员必须符合官方的管理需求。唐代德政颂所记载的地方官员的事迹和为官品质为后人树立了楷模,对今天的地方治理也有着深刻的启发意义。

——摘编自陆婷婷《唐代德政颂与地方治理》

(1)根据材料,概括唐代德政颂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代德政颂对地方治理的影响。
2024-04-19更新 | 4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黑龙江省大庆市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6 . 1896年6月12日,李端棻向皇帝上《时事多艰,需才孔亟,请推广学校,以励人才而资御侮折》。认为:“人才之多寡,系国势之强弱也”,主张“自京师以及各省府州县皆设学堂”。李端棻奏折反映了当时(     
A.科举选官改革紧迫B.教育人才严重缺失
C.新式学堂广受欢迎D.教育救国的新思想
2024-04-19更新 | 6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黑龙江省大庆市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7 . 汉武帝时期,《春秋》-书所记史事在判案时用作参考;东汉以来马融、郑玄等儒学大师对法律的注释也具有法律效力;魏晋时,新律不少条文突出上下尊卑,同罪而不同罚。这反映了(     
A.儒家经典不再影响法律实施B.佛道兴起影响法律条文解释
C.儒学对法律的影响逐渐深入D.儒家学者继承发展前代法律
2024-04-19更新 | 4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黑龙江省大庆市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全面抗战开始后,民众普遍要求实施宪政。国民党党报《中央日报》发表社论,断言时局、国事的重心,不是宪政问题,训政时期约法是国家的最高“宪典”,国民能崇法守法,就是实施宪政。该社论意在(       
A.维护国民党专制独裁B.维系战时政府形象
C.纠正民众的错误倾向D.劝导民众遵循法律
2024-04-10更新 | 197次组卷 | 4卷引用:黑龙江省大庆市实验中学实验二部2024届高三5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明朝官员由于俸禄低,会“令随从皂隶,不愿应当者,每月办柴薪银一两”,后逐步合法化。据统计,宣德年间仅柴薪银收入一项就达256万两,是金花银的2.5倍。这一现象(     
A.强化了人身依附关系B.标志人头税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C.解决了政治腐败问题D.有利于推动明代财政的货币化
10 . 魏晋时期的察举采取考试方法为普通士人保留了一条进身之路,高门子弟很少屈尊接受察举。但在南朝时期,他们态度发生转变,纷纷参加考试,秀才一科充斥着高门才子。由此可知当时(     
A.中枢机构遭到士族垄断B.选官缺乏选贤任能精神
C.社会阶层流动日益停滞D.专制集权程度有所强化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