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79 道试题
1 . 边疆治理对于统一多民族国家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周边的少数民族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是北方的突厥和回纥、西南的吐蕃和南诏、东北的契丹和靺鞨。唐政府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开明的边疆治理政策,怀柔与攻伐政策相结合,保障了唐代的疆域稳定,使大唐出现了“东至安东,西至安西,南至日南,北至单于府,盖南北如汉之盛,东不及而西过之”的盛世局面。

——摘自田宁《武则天与唐朔前期的边疆民族治理》

(1)列举唐朝的盛世局面。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唐朝前期开明的边疆治理政策所取得的成效。

材料二   蒙古族在边疆诸民族中分布范围最广,力量最强,也最受清朝统治者的重视。漠南蒙古诸部在清廷入关前已归附,清朝参考八旗制度,将编制成若干个札萨克旗进行管理。清朝统治者不但对蒙古贵族封爵授职,拟于宗室,而且还与蒙古贵族建立起密切联姻关系。康熙帝曾称:“本朝不设边防,以蒙古部落为之屏藩”。清朝民族关系不但承上启下地演绎着过去民族交往中存在的各种现象,而且还继承、延续了中国大一统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流向并使之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阐释清朝是如何实现“不设边防,以蒙古部落为之屏藩”的?结合所学,概述清朝处理边疆民族关系的政策有何特点?
昨日更新 | 13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金华市卓越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阶段性模拟考试(期中)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2 . 在中世纪的西欧,曾出现给予城市的种种“特许状”,甚至出现把王权限制在法律之下,确立私有财产和人身自由不可被随意侵犯原则的《大宪章》以及承载民族文化的教育机构等。这说明中世纪的西欧(     
A.宗教神学无益于社会发展B.社会孕育着转型的力量
C.封建主的权力已实现让渡D.王权已经形成集权体制
3 . 阅读材料, 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十二铜表法》是“一切公法和私法的渊源”。

——古罗马 李维

它限制了贵族的司法专横,“有了成文法典他们就可以不再依靠贵族的记忆力”。

——古罗马 西塞罗

罗马法是“简单的商品生产即资本主义前的商品生产的最完善的法”。也是“纯粹私有制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生活条件和冲突的十分经典性的法律表现。”

——恩格斯

材料二:《法兰西民法典》共有2281条,分为3篇、35章。它明确规定了成年法国人都平等地享有民事权利,体现了在法律上公民平等的原则。法典严格规定了私有财产权的合法性,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受侵犯。此外,还确定了契约自由和契约的法律效力。这是一部典型的资产阶级法典,对后来许多国家民法典的制定都产生了影响。法典的资产阶级性质表明,波拿巴政权是大革命的延续。

——刘宗绪主编《世界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十二铜表法》的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法兰西民法典》主要内容及其意义。
4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王朝成功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边疆政策。汉初郡国并行,此后在郡国之上设刺史部,监察地方,再后演变咸行政区划一州。汉朝对边疆地区大约有三种辖治方式:一是设郡县直接管理;二是设属国间接管理又后改为都县者:三是设都护、中郎将、校尉等对西域各部、匈奴和羌、乌桓、鲜卑各部进行管理。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疆域的形成与发展》

材料二   北宋榷场贸易货物在“澶渊之盟”前,从宋输出的有香药、犀角、象牙及茶,……“澶渊之盟”后,“凡官鬻物如旧,而增缯帛、漆器、粳糯”等。……大量茶叶的北运,极大地满足了各族人民的生活需要。铜、锡输入辽以后,大大促进了草原地区的广泛开发。加速了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力的发展。

——摘编自陈宏茂《试论宋辽间的榷场贸易》

材料三   长期以来,中原王朝在西南各民族聚居地区实行土司制度。土司又称土官,指由当地民族首领世袭担任的宣慰司、知府、知州等职务。虽然土司承袭在形式上必须经过中央批准,并承担缴纳赋税、出兵助战等义务,但还是具有一定的割据性。自雍正时起,清政府在西南大规模推行“改土归流”政策,逐步取消土司世袭制度,任命有任期、可调动的流官,随之进行清查户口、丈量土地、核实赋税等工作。改土归流,强化了清政府对西南地方各民族的管理,推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摘自《中外历史纲要(上)》第79页《历史纵横》

(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朝边疆治理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述北宋榷场贸易的主要影响。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简述实施改土归流的历史意义。
2024-05-20更新 | 12次组卷 | 1卷引用:西藏拉萨市第三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5 . 家国情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之一。我国历史上涌现出众多富有家国情怀的仁人志士。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两汉人民创造了灿烂的历史与文化,其中许多杰出人物的昂扬进取、不屈不挠的斗志, 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如张骞“凿空”的勇气,苏武绝不“屈节辱命”的精神,班超“投笔从戎”“立功绝域”的追求……广为流传,熔铸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材料二   面对广州外海的鸦片走私,道光皇帝特命湖广总督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前往广州禁烟。 林则徐将英美鸦片商人呈缴的走私鸦片烟土两万多箱,在虎门海滩公开销毁,向世界表明了清政府禁烟的决心。林则徐面对英美官员交涉鸦片烟土时需要国际知识,便在广州开办译馆,罗致译员,收集有关西洋各国的消息情报和国际知识,包括国际法知识,汇译成《四洲志》等书稿,供对外交涉时参考。林则徐被贬后,把《四洲志》交给他的朋友魏源,并在前往新疆途中留下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名句。

材料三   赵一曼(1905—1936),女,四川宜宾人,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1928年赴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35年,赵一曼任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二团政委,在与侵华日军的战   斗中被捕,后英勇就义。她在东北抗战期间曾题诗道:“未惜头颅新故国,甘将热血沃中华。”陈毅评价她:“生为人民干部,死为革命英雄。临敌大节不辱,永记人民心中。”

材料四   中国航天奠基人之一梁思礼院士是梁启超的少子,在被问及从父亲那里继承了什么时,他说:“爱国!”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上)

(1)解释材料一中相关人物作出历史贡献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二、三,指出林则徐和赵一曼身上家国情怀的共同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二人在抵抗侵略方面的根本差异。
(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航天强国要靠一代代人接续奋斗。”根据材料四,归纳新中国开展航天探索的历史意义。
6 . 下表为国联与联合国的比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下表

国际联盟联合国
时间1920-19461945年迄今
倡导者美国总统威尔逊美国总统罗斯福
总部瑞士日内瓦美国纽约
相同点都是世界性的国际组织,为防止世界大战再度发生及促进人类社会的和平与安全而创立
不同点美、苏等强国未加入。日、德等军事强国虽然加入,但日后撤出所有军事强国开始就加入,且加入后很少有退出的国家
没有武力约束可以用武力干预,约束力较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联合国取代国联的必然性。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在国联和联合国中的地位有何相同又有何明显的不同,并分析产生不同的原因。
7 . 高一某班三个历史学习小组依据不同史料对罗马法进行了探讨(如下表)。据此可知,他们探讨的主题是(       

甲组

罗马法提高了各级官吏的办事效率,规范了他们的从政行为。

乙组

罗马法裁决了大量的商业纠纷,保证了正当的商业利益。

丙组

罗马法调节了债务、继承等个人财产关系,减轻了社会各阶层关系的紧张程度。

A.罗马法对商业发展的积极作用B.罗马法下官吏的选拔与监督
C.罗马法与罗马社会秩序的稳定D.全面客观认识罗马法的影响
2024-05-20更新 | 19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河源市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16世纪初,英国知识分子在身份上仍属于教会体系,大学手中仍掌握着教会所授予的特权。1545年,议会通过法令规定大学中的学院都必须宣誓对国王效忠,否则将被解散和改组。1571年,议会又通过了大学一切行为都必须遵守议会的法令。议会的这些法令(     
A.适应了世俗政治体系的发展B.标志着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
C.促成了英国宗教改革运动兴起D.推动英国进入议会君主制时期
2024-05-17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射洪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9 . 1534年,英国国王亨利八世促使议会通过《至尊法案》宣布国王为英国教会的最高首脑,对一切宗教事务具有最高的权力。这一法案(     
A.推动了民族国家的形成B.确立了在法下的原则
C.促进了文化教育的发展D.体现了因信称义的理念
2024-05-14更新 | 18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部分高中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10 . 选官制度的变革是中国古代政治文明发展的体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脱胎于察举但又对其进行了革新:察举制中心环节是官员举荐贤才,但以官举士,权操于上,民意不从体现,而科举则采取考生“怀牒自列于州县”(即考生自带证明去州县报考),自由报考。且相较于察举制只考察不考试的特点,科举实行分科考试,其中进士科最为重要……察举以舆论评价和为官能力为标准选官,缺乏客观精确的衡量尺度,科举却统一了选官的标准,以考试成绩选官,显得更为客观……这样的改变极大打击了世家大族的势力,在全国扩大了统治网,唐太宗喜言“天下英才入吾彀中矣”。

——整编自袁行霈、张传玺《中华文明史》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隋唐科举与察举相比有何变化。结合所学,从政治角度分析隋唐科举的影响。

材料二   宋代科举确立了三级考试制度,由地方到中央依次为乡试、省试、殿试。考试之前,被指定的考官全部进入贡院,考试期间不得私自外出,这种做法被称为“锁院”制度。为了杜绝舞弊,各级试卷一律“糊名”(收纳考卷后,密封卷头姓名、籍贯等,编为字号)“誊录”(为避免辨识字迹,试卷在密封编号后,由抄写员在官员监督下抄录为副本),这在考试环节上已经尽量做到公平……北宋以来,由于经济重心的南移,南方人长于文章,应举得心应手;西北之人质朴无华,长于经学;边疆地区更罕有进士及第者。国家为照顾地区差异,实行分卷考试制度……科举的变革,让大批出身平民之家的士人进入政坛,诗词“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正是这一情况的真实写照,这一现象极大带动了民间的向学风气。然而科举与做官之间的紧密联系,大部分读书人应试是为了谋求功名,这使得功利主义价值观盛行。且宋代抬高文人地位,魏晋以来的重武轻文风气为之倒转,给其他民族政权以“文弱”之感。

——整编自袁行霈、张传玺《中华文明史》等

(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朝科举完善的表现,并结合所学,分析宋代科举的完善对民间风气带来的影响。
2024-05-14更新 | 9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温州市十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