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其他改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5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03年,张之洞会同张百熙等人,以日本学制为蓝本,修成《奏定学堂章程》,即《癸卯学制》。《癸卯学制》对各级各类学堂的招生对象、入学条件、开设课程,以及考试、毕业待遇等都做了详尽规定,该学制纵向分为三段,分别为初、中、高等,横向分为普通学堂、师范教育和实业教育三部分。该学制在制定中明确强调:“至于立学宗旨,无论何等学堂均以忠孝为本,以中国经史之学为基,而后以西学练其艺能”。学制的课程设置十分强调教学的教育性,重视利用乡土资料因地制宜地进行教育,并以知识技能的传授作为伦理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摘编自刘虹等《(癸卯学制)百年论》

材料二   1922111日,仿效美国学制的“壬戌学制”正式诞生。这个学制体现了与世界教育趋势相一致的特点和优点:(1)调整了各段教育年限,小学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大学四至五年,大致相当于人的童年、少年、青年初期及稍后阶段,符合人的身心发展变化和需求;(2)追求“伦理上之独立人格,学术上之破除迷信,思想自由”;(3)注重职业教育和补习教育。后因经济拮据等原因,其中选科制等内容无法实施,1949年后再次进行改革。

——摘编自周字清等《晚清民国学制的演变》


(1)根据材料一、二,分析说明近代两次教育改革的不同之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教育改革的历史影响及启示。
2021-05-20更新 | 203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湖南师大附中2021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北魏短暂统一北方后,分裂为东魏(北齐)和西魏(北周)。以宇文泰为首的西魏(北周)统治集团进行了军事改革,建立起府兵制度。宇文泰设置六个柱国大将军,以合周礼六军之制。周武帝宇文邕时,将柱国统帅的兵士改称为侍官,使兵士具有皇帝卫队的性质。士兵最初由豪强子弟充任,后以平民子弟为主。士兵装备自给,免除课税,战时打仗,闲隙农耕,有了兵农合一的趋势。《历代兵制》所记载:“故隋之兵威,视南北之国为尤强。是征伐四克,而成一统,皆府兵之政也。”府兵制的确立是北周军制的重大改革,周武帝死后,北周大权落入外戚杨坚手中。

材料二   唐玄宗后期,府兵制遭到了严重破坏。唐初规定府兵三年一代,但随着唐朝中期之后边患增加,用兵不断,戍期延长,加上腐败日益严重,边将侵吞士兵财物,强迫士兵为自己服苦役,因此无人愿当府兵。天宝八年(749年),管理府兵的折冲府已经无兵可交。唐政府不得不停止征发府兵,改行募兵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周府兵制改革的主要特点和主要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玄宗时改行募兵制的原因。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3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2年教育部颁布的教育方针是:“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主义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1920年,北京大学首次招收女生,一些进步的中学也开始男女合校。课程内容上取消了经学科,要求必须体现共和精神,同时增加自然科学课,加强生产技能教育。

——摘编自张惠芬《中国教育简史》

材料二   1958年党中央提出:“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199012月,党的十三届七中全会提出了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培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把立德树人”作为一项根本任务来落实,全面推行素质教育。

——摘编自石连海《斯中国教育方针价值取向变迁研究》


(1)根据材料一以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国教育改革的基本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后教育方针的变化趋势及其产生的影响。
2021-01-25更新 | 84次组卷 | 1卷引用:新疆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诊断性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城市的快速发展和数量的增多,部分中心城市空间扩展受到周边城市的限制,相邻城市之间的摩擦也逐渐增多,城市之间的协调发展问题变得日益突出。在这种情况下,以“撤县(市)设区”为主要内容的行政区划调整作为解决问题的一种行政手段开始大行其道。早在20世纪50年代,上海等城市就曾经出现过这种调整,通常的做法是将大城市周边的县或县级市改为区,纳入到大城市行政区范围内,从而为大城市及其周边地区的统一规划和协调发展创造条件。撤县设区改革,在发展意义上,契合了由“农村中国”向“城市中国”的变革趋势。在实践中,“撤县设区”与改革开放进程中的工业化、城镇化基本是同步进行的。

——摘编自王禹澔等《“撤县设区”研究刍议与展望》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80年代以来“撤县设区”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撤县设区”改革的影响。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5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19世纪中后期的美国,大量政府官职被总统和政党作为犒赏和馈赠的“礼品”分发给同党亲信和追随者,甚至国会议员手中也有大量的联邦政府职务可以出售和馈赠,许多官员把公职权力作为交换条件,中饱私囊。1883年,联邦政府签署了由议员彭德尔顿提交的改革议案——《彭德尔顿法》。法案规定:第一,文官必须通过竞争考试,择优录用;第二,文官不得因为政党关系等政治原因被免职,也不得强迫文官参加政治活动或提供政治捐款;第三,文官在政治上要保持“中立”。该法案第一次确立了联邦政府用人制度的三项基本原则:即竞争考试、职务常任和政治中立。通过文官制度改革,美国联邦政府在法律和制度上界定了官员的身份和权限,对用人上的腐败进行了强有力的治理;同时强化舆论监督,对腐败发起强大攻势,使其难以藏身,腐败逐渐呈现下降趋势。

——摘编自石庆环《美国联邦政府治理腐败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文官制度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美国文官制度改革的影响。

2020-10-15更新 | 133次组卷 | 4卷引用: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2018届高三5月调研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北宋嘉佑四年起东南茶法实行了40年的通商法,其弊端日益突出,“嘉祐初遂罢禁榷,行便商之法,客人园户私相贸易,公私不给,利源寝销,岁入不过八十余万”。蔡京主政时期对东南茶法进行了三次变革。崇宁元年茶法恢复了官府垄断收购的制度,即“选官置司提举措置,并于产茶州县随处置场,官为收买”,商人贩茶首先须到官场买引。崇宁四年蔡京又对茶法进行了一次重大改革,废除了官府垄断收购的制度,允许商人与园户直接交易,通过垄断茶引印卖权达到专卖目的,称之谓卖引法。政和二年蔡京再次改革茶法,茶引的发卖和勘验更为严密。因政府印造和发卖茶引时皆备有合同底簿,京师茶务及各州县合同场依据合同底簿勘验和回收茶引,故称为合同场法。茶引的印造和发卖权统归中央,由太府寺印造,都茶务发卖,严禁私造茶引。商人贩茶时盛茶的笼篰由“产茶地分委通判,依样选人匠制造”,造好后“用火印熏记题号,令客人收买盛茶”。对这两种物品制造和发卖权的独占是宋政府收取专卖税,达到专卖目的的最关键环节。

——摘自黄纯艳《论蔡京茶法改革——兼论宋代茶法演变的基本规律》


(1)根据材料,概括蔡京茶法改革的发展阶段。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茶法演变的趋势,并分析蔡京茶法改革的影响。
2020-07-03更新 | 53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宣城市郎溪县2020届高三仿真模拟(最后一卷)文综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建国以来,中国的社会救助制度遵循集体保障、城乡有别的方针,分为定期定量救助和临时救助。前者主要是针对那些孤老病残人员和某些特殊救济对象,后者主要针对遭遇临时性、突发性变故致使生活出现暂时困难的居民家庭。从大跃进运动开始,国民经济逐步遭到破坏,社会救助的相关款项也逐步停发。文化大革命期间,社会救助工作遭到极大破坏,基本瘫痪。1978-1992年,通过强化政府责任,加快了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的步伐,社会救助方式、标准、财政运行等技术层面的规定不断补充和完善,救助对象的瞄准更加精准、科学,救助政策的可操作性越来越强。1992-2007年,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获得全面实施,同时医疗救助、教育救助和住房救助等专项制度相应得到增加和发展。2014年《社会救助暂行办法》的颁行,使中国社会救助体系进一步实现了规范化、法制化,社会救助工作也取得了巨大成效,基本上实现了应保尽保。

——摘编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救助政策变迁:历程、原因与趋势》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改革开放前后社会救助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改革开放以来社会救助制度改革的作用。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8 . 材料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农民赖以生存的土地被征收,农民权益受到侵害,以至于失地农民生计困难,社会安全的不确定性大大增加。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并完善,城乡土地资产价值日益显化,农民集体所有建设用地的流转逐渐盛行。改革开放以前,由于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我国禁止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自由流转;改革开放以后,社会经济的发展,集体建设用地的自发、无序流转逐渐盛行;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探索、规范管理逐步加强,促进了流转的有序进行。当前,我国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范围不断扩大,交易组织不断提高,规范管理措施日益加强。农民在土地流转中也获得了较为切实的受益。土地流转以后,一些大型机械得以使用,单位面积产量及粮食总产量都有了较大提高。

——摘编自龙开胜《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演变、机理与调控》


请回答:
(1)根据材料,指出当代中国土地流转的演变趋势。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代中国土地流转的影响。
2020-04-05更新 | 6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0届山西运城市高三4月调研测试(一模)文综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9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南宋处于中国封建社会变革与转型期,伴随着民间争言财利的好讼风尚以及无审级限制诉讼制度所引发的非法越诉、妄诉现象对司法秩序的冲击,南宋对原有相关法律进行了改革。新律规定:州县、监司的司法官员必须在民事案件审结后给争讼双方当事人出具包含有案情事实、法律适用和审断理由的法律文书“断由”,以此作为诉讼当事人依次上诉的法定依据。南宋司法官员的民事审判虽然经常会参酌人情,以使判决更加圆润,但人伦情理仅是对法律的补充,而不是颠覆,更不是所谓的“伦理法”、“父母官诉讼”等传统学说所能涵括。实际上南宋司法官员早已践行了依据证据判决的成文法传统。南宋司法理性化、近世化趋势,对当下的司法改革亦不乏历史启迪与思考。

——摘编自张本顺《变革与转型》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南宋法制改革的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南宋法制改革的影响。
2019-06-02更新 | 71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9届高三5月模拟(最后一卷)文综历史试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2007年,由次贷危机引发的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揭开了美国金融的神秘面纱,使全球经济市场受到严重创伤。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金融法律“去监管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形成了现在美国金融法律监管较为宽松的法律环境。在金融监管上,联邦政府与各州分享金融监管权力,形成了“双轨分业多头制”的体系。在这种体制下,监管机构为了取悦本部门集团利益或扩展监管势力范围,往往会降低自身的监管标准。

2010年7月,参议院通过了金融监管改革法案,即《多德——弗兰克法》。这部法案重新界定了几乎所有美国金融监管机构的职责,还首次将风险性较大、创新性强的对冲基金、私募基金纳入法案之中。《多德——弗兰克法》赋予了美联储更大的监管职能。《多德——弗兰克法》建立了多机构的金融稳定监督委员会和金融研究办公室。金融稳定监督委员会难以实施监管,金融研究办公室则无权向民众公布其调查结果的报告。

——摘编自伍巧芳《美国金融监管改革及其借鉴》


(1)根据材料,指出美国金融监管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美国金融监管改革。
2019-05-02更新 | 32次组卷 | 3卷引用:黄金卷06-【赢在高考·黄金8卷】备战高考历史模拟卷(全国卷专用)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