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其他改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3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材料北宋开国后不久,到太宗和真宗时期,在各级官僚尤其是中央高级官僚之中,形成了一种守成循默的政治风气,用人极重资历,老成持重者受到重视。最先对北宋此种政治风气提出反时意见的是真宗时期的宰相寇准。他表现出非凡的胆识和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寇准是一个书生气很重的信儒家知识分子,对社会现实很敏锐。当他看到胥吏们拿着“例薄”准备任官的时候,说:“宰相所以进贤退不肖也,若用例,一吏职尔!”寇准被攻击为“为己思”,不久被罢相。情况到了王安石的时代有了一些变化。人们可以怀疑古代的圣人,可以批评周公,孔子。王安石在给仁宗皇帝的万言书中,提出根据“所遭之变”和“所遇之势”进行“改易更革”。王安石成为同时代人中站得更高、看得更远的杰出政治家和思想家。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寇准与王安石在改革思路上的共同之处。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寇准被罢相的原因,并简析北宋政治风气到了王安石时代出现变化的原因。
2020-06-06更新 | 16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遂宁市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形成于春秋战国之际,战国时期登记户口的木牍户版仅放在乡一级。秦时期,材质较为轻便的简册户籍取代了户版,乡制作的户籍副本呈报至县,以适应国家强化统治的需要。魏晋之际,户籍开始以纸质代替简册,户籍上移至县廷制作,造好的户籍需要上报郡、州,直至中央户部,户部进行查勘核实。这一系列户籍制度变化的背后,反映的是统治集团因应技术进步,强化中央集权所做的不懈努力。秦汉时期,乡级机构编造并掌握了包括户籍在内的一系列基础帐薄,因此就具有了征发赋役、管控民众的基本行政职能。魏晋之际纸筒更替后,这些基础帐簿的编造权逐渐收归到县,帝国的基层统治重心亦随之由乡司上移县廷,中国古代基层统治方式就此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并由此架构了此后1500多年的基本格局。

——摘编自张荣强《中国古代书写载体与户籍制度的演变》


(1)根据材料,分别概括秦、魏晋时期户籍制度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汉魏晋时期户籍改革的历史意义。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清代实行银钱复本位制度,制钱与白银按一定比例共同流通,咸丰以前银钱比例大致在1000文/两到1300文/两之间波动。咸丰年间,银钱比例变化很大,1854年甚至达到了2355文/两。1853年,面对严峻的财政形势,咸丰开始了自上而下的铸币改制,在全国各省份增设了二十多个铸币局。1853年铸造了含铜量仅三文的当十大钱(即当十文铜钱),不久又添铸当百、当五百、当千大钱,钱币样式由各铸币局自行权定。18538月,户部奏议"兵丁饷银,自本年九月为始,照二成搭钱,旧例每银一两,概行折给制钱一串"获得咸丰许可。1854年,因铜储不足,又试铸铁钱、铅钱。但民间抵制咸丰制钱,坚持使用白银。1857年户部制定地丁等项搭收铜铁大钱要求∶"著照所议,顺天直隶各属钱粮,即自本年上忙为始,著以实银四成、宝钞三成、当十铜铁钱大钱三成,按成搭交。"由于前线战事日益吃紧,各地督抚不断拖欠朝廷税款的同时又要求中央拨款,咸丰被迫同意地方督抚兼管部分地方财政,各地督抚则积极恢复使用白银。1861年,清廷宣布停铸大钱,咸丰年间的铸币改革最终失败。

——摘编自王业《试论咸丰朝的币制改革》


(1)根据材料,概括咸丰朝币制改革的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咸丰朝币制改革失败的原因。
2021-01-04更新 | 67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月考(五)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面是我国建国后户籍制度的发展变化表。

时间

事件

1951年7月

公安部颁布实施了《城市户口管理暂行条例》,这是建国以后最早的一个户籍法规,使全国城市户口管理制度基本得到了统一。

1955年6月

国务院发布《关于建立经常户口登记制度指示》,规定全国城市、集镇、乡村都要建立户口登记制度,从而统一了全国城乡的户口登记工作。

1958年1月

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该条例以国家法律的形式对户籍管理等方面都作了明确规定,标志着全国城乡户籍制度的正式形成。

1964年8月

提出两个“严加限制”,堵住了农村人口迁往城镇的大门。

1977年11月

提出“严格控制市、镇人口,是党在社会主义时期的一项重要决策”。第一次正式提出严格控制“农转非”。

1985年7月

颁布了《关于城镇暂住人口的暂行规定》,决定对流动人口实行《暂住证》《寄住证》制度,允许暂住人口在城镇居留。

1998年8月

规定,实行婴儿落户随父母自愿的政策;放宽解决夫妻分居问题的户口政策;等等

                                          —— 摘编自陈文群《建国后户籍制度的变迁状况》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建国后户籍管理制度的变化特征。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改革开放后户籍制度变化的原因。
2020-04-20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0届陕西省汉中市高三教学质量第二次检测文综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5 . 材料隋初粮食储备为三元结构,即中央政府储备、地方政府储备和民间储备相结合。民间储备的主体是义仓,“令诸州百姓及军人,劝课当社,共立义仓”。义仓具有自治色彩,是典型的民间储备。但开皇十五年以后,义仓渐被纳入官仓系统。隋朝仓储充盈,号称够用五六十年,但真的发生自然灾害时,竟造成了人吃人的惨剧,原因是“吏皆惧法,莫肯赈救”。按照隋朝制度,地方官开仓赈给,“须待诏敕,不可擅与”。因此可以说, 是隋朝仓库管理制度放大了自然灾害造成的社会危机,加速了隋朝的灭亡。唐代逐渐以地方政府的粮食储备作为全国粮食储备主体。安史之乱发生后,地方被“叛军”控制,粮食紧缺,中央在战争中接连失利。

鉴于上述问题,南宋创办了以民间力量主导,具有互助性质的备荒仓储——社仓。 回归三元结构,并为后代所继承。

——摘编自叶炜《隋唐时期的粮食储备政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唐粮食储备政策的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隋唐粮食储备政策变化产生的影响。
2020-05-21更新 | 6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0届安徽省淮南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的度量衡制度萌芽于原始社会。夏商周时期,度量衡制度逐渐形成,其标准单位与人体、自然物或人工制造物联系紧密。如以某一位贵族的跨步、手掌等作为长度标准,以生产工具斧在冶炼过程中青铜块的质量为“斤”的计量单位。这其中蕴含了“天人合一”的观念。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普遍铸造标准器并建立度量衡检校制度。秦统一后,制定了全国统一性的度量衡标准,并以严苛的律法保障了统一度量衡的实施。此后两千多年的时间里,尽管由于历史条件不同而使度量衡标准不断变化,但秦的度量衡检校制度、基本单位和相互比值的制度长期保存下来,对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赵晓军《中国古代度量衡制度研究》

材料二   统一度量衡标准的最早三次努力是希腊人、罗马人和查理曼大帝快速扩展并巩固其帝国和扩大其税收的副产品,但最终都以失败告终。古代社会多数标准都是拟人化的,如臂(一寻)足(一尺)以及肘(一大匙)。不仅如此,商人们常为了价格差异让度量标准不同。至18世纪末期,法国大革命创造出米制系统并加以传播。该系统建基于非人格化且恒久的天文计算法,一米是赤道到北极的子午线长度的千万分之一。因此,“米”需要一场思想革命:商品化进程的发展以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随着工业化和商品为远方市场而生产,工业标准化的度量衡方式逐渐被传播到世界各地。

——摘编自【美】彭慕兰、S·托皮克《贸易打造的世界》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古代中西方度量衡标准的共同点及各自形成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以来西方度量衡发生变化的原因。
2020-08-06更新 | 27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汕头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材料   户籍制度自古有之,是一种综合性社会管理制度,承担多种功能,随经济社会发展而调整变化。195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颁布实施,农村居民被登记为农业户口、城市居民登记为非农业户口,从而形成城乡分治、一国两策、农村人口极少流动的城乡二元体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户籍制度逐步调整,包括放松“农转非”政策、允许农民“自理口粮户口”在小城镇落户、建立身份证制度、实施流动人口暂住证与居住证管理制度等。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养老、医疗、住房的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现代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建立起来,社会政策赋予的权益与人们的户籍身份联系越来越松,国家对城市居民的特殊保护政策越来越少。2002年党的十六大以后,国家推出了一系列惠民强农政策和相应的改革举措,农村户籍的含金量越来越高。2014年7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标志着新一轮户籍制度改革正式启动。主要包括:一是进一步调整户口迁移政策,二是创新人口管理模式,三是切实保障转移人口及其他常住人口合法权益。为了推动改革政策落到实处,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推动1亿非户籍人口在城市落户方案》,其中最重要的政策是建立居住证制度,把原先的地方经验上升为国家的统一政策。国务院专门制定了《居住证暂行条例》,并于2016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使符合条件的人群获得的权益与本地城镇居民的差距越来越小。

——摘编自龚维斌《从历史维度看乡村振兴过程中的户籍制度改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50年代我国城乡二元体制建立的背景。
(2)概括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户籍制度改革推进的特点及改革的历史意义。
2020-06-03更新 | 9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0届湖南省长沙市湖南师大附中高三月考(七)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8 . 材料   差遣,即派遣,在古代特指离开本来职官而从事其他岗位的工作。使职,可谓是差遣的一种,特指带有“使”之头衔的差遣。唐初中央有三省、六部、寺监等职官体系。唐太宗时,随着形势变化,出现了一些使职,负责一些临时性质的差事,以弥补原有官制不足。唐玄宗时,天下户口逃亡,免役者多伪冒。检田括户工作量浩大,户部无法承担,监察御史宇文融“奏请检察伪滥,搜括逃户。玄宗纳其言,因令融充使推勾。”由此出现的推勾使、劝农判官等都是本官是御史的使职差遣。诸使官有些长期沿置,逐渐演变成为正式机构或职官,如枢密使、宣徽使、客省使和三司使等,有些则因时因事因人而废立。

——摘编自李宜春《使职与差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变迁的一个基本路径》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中前期使职差遣大量出现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朝中前期使职差遗产生的积极影响。
2020-04-26更新 | 34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宜昌市2020届高三4月联考在线调考文综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9 . 材料 唐代前期已经有一些比较固定设置的使职,如节度使、采访使等。同平章事、同中书门下三品实质上也具有使职的特点。安史之乱以前,使职的差派就已经很普遍,受安史之乱的影响,使职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使职体系才逐渐形成,并最终取代尚书六部成为政务的主要执行者。例如,户部长官不判本司事,只有当他判户部事时,这一差遣官才掌握实权。礼部侍郎不掌贡举,中书舍人知贡举事却成为主考官,而中书舍人的本职即撰拟诏书的工作又可能让尚书郎或者其他官员加知制诰来承担。唐代固定的使职有很多,重要的有翰林学士、户部盐铁度支使三司使和枢密使等。使职体系与尚书六部职权的冲突和调整,实质上反映了行政体制转换的过程。使职体制的出现,不仅适应了职官制度本身变化的需要,也反映了唐庭内部的权力斗争。

——摘编自刘后滨《安史之乱与与唐代政治体制的演进》


(1)根据材料,概括唐代使职体系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代使职体系的历史影响。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材料   甲午战后,清廷进行军事改革,北方有袁世凯的新建陆军,南方有张之洞的自强军。《辛丑条约》签订后,清廷裁汰绿营、防勇,精选士兵成立常备、续备等军。1903年,清政府设立练兵处,总理练兵事务,各省设督练处。1904年,正式划定军制,1905年,统一全国新军编制为三十六镇;1906年,清政府改兵部为陆军部,统一指挥全国新军。1901年起,清廷在一些城市设立各种军事学堂,同时派大量留学生分赴英、法、德、日等国学习军事。由于知识分子的加入,使军队成分发生了显著变化,军队的知识化程度也有所提高,不少新思想在军队内迅速传播。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军制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清末军制改革。
首页2 3 4 5 6 7 8 9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