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其他改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3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名校
1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80年,新华社公布了百年人口预测报告:如果按中国当时的生育水平延续下去,2000年中国人口要过14亿,2050年中国人口将达到40亿;1980年中国人口才10亿,粮食就已经短缺,要是增加到15亿,等于多出三分之一的人口来分有限的资源,中国肯定崩溃,要想提高生活水平,就必须减少人口……进入21世纪后,我国人口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劳动力持续减少问题、老龄化问题、人口结构性问题等开始显现。14个省份相继取消了生育第二胎的生育时间间隔等。2015年10月29日,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提出,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

材料二   再从长远看,新生人口对房屋、教育和基础设施的使用需求,都将吸引大量的政府和民间投资,拉动经济增长。而在现代的生活和教育条件下,新生人口的平均素质也将不低,他们将释放的创业和创新活力更是令人振奋。最后,全面放开“二孩”也是中国人口和生育政策科学化、法治化的新起点。政策将更遵循人口发展的科学规律,相关政策的落实执行也将纳入法治轨道。如此,中国人口结构的新常态转变才能更加从容,应对人口老龄化也才可以更加积极主动,应该说,全面放开“二孩”政策,就是与时俱进。


(1)依据材料一,分析中国实行独生子女政策的原因。
(2)依据材料及所学知识,阐述我国全面放开二孩政策的原因及意义。

2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新中国成立后,中央政府重视少数民族地区的医疗卫生工作建设。这与当时部分边疆民族地区形势复杂,急需通过民族工作来推动全国统一和社会稳定有关。医疗卫生事业成为当时贯彻和宣传党的民族政策、疏通民族关系的一条重要渠道。1950年,政务院颁布《全国少数民族卫生工作方案》和《少数民族妇幼卫生工作方案》。1951年8月,召开第一次全国少数民族卫生工作会议,把少数民族卫生事业列入国家大事予以商议和规划。到1952年底,即在各少数民族地区普遍建起县级卫生基层组织。中央政府先后派出4个卫生工作队和8个防疫大队与医疗队到少数民族地区开展工作,集中力量消灭严重危害少数民族群众身体健康的流行性疾病和地方病,同时设立传染病防治站,大力开展防治工作。这有效地遏制了各种疾病的流行,使得当地医疗卫生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人口素质和数量都有了明显提高。

—摘编白胡克夫《新中国社会主义卫生事业和防疫体系的创立与发展》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初期中央政府发展少数民族卫生事业的原因。

(2)根据材料,概括中央政府发展少数民族卫生事业的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意义。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3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下面是清末新政的有关内容,阅读材料。

材料一:1901年到1905年

一、改革官制。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改设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设商部(后来与工部合并,改为农工商部)练兵处(后来与兵部合并,改为陆军部),又增设巡警部(后改为民政部)、学部

二、改革经济,制订商法,陆续公布了《商律》《公司注册试办章程》等。1905年,商部在北京设立劝工陈列所、高等实业学堂,开办户部银行。提倡奖励实业,振兴商务,鼓励私人出资兴办企业、交通,保障工商业者权益和提高工商业者地位。

三、改革教育主要包括“停科举”、“设学堂”和“奖游学”三项内容。

四、改革军制,编练新军。废除武科举。颁布《陆军学堂办法》,令各省建立武备学堂,各主要城市建立军事学堂,派遣留学生到国外学习军事。

五、改革法律。参照西方各国法律,修改《大清律例》。废除枭首、凌迟、黥面等酷刑。

材料二:1906年到1911年

一、1906年,清政府颁布《仿行立宪上谕》,预备立宪。

二、1908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大纲共23条,其中“君上大权”14条,“臣民权利义务”9条

三、1909年,各省咨议局选举。

四、1911年,栽沣任命庆亲王奕助为内阁总理大臣,筹组新内阁。新内阁部院首长共有13名成员,其中满人8名、汉人4名、蒙古人1名,8名满人当中有6人为宗室、1人为觉罗,被当时革命党及立宪派讽刺称为“皇族内阁”,回答问题


(1)材料二较之于材料一有什么变化?为什么?
(2)试对清末新政作一简要评价。
2019-03-05更新 | 70次组卷 | 1卷引用:【省级联考】陕西省2019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联考文综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代中国监察官员在行使监察权力之时,监察机关与监察官员以法律为准绳依法监察。历朝对于严格监察官员的选任主要奉行三条原则:其一,注重监察官员的基本素质。其二,注重在具有实际政治经验和有良好治绩的各级官吏中选拔监察官。其三,晋升从优,出将入相。御史台至东汉时已开始独立行使职权,魏晋以后成为皇帝亲自掌握的机构,台官的地位也相对独立,往往不受台主牵制,而直接向皇帝上章弹奏。唐玄宗规定弹奏应先通过御史台副长官御史中丞,再通报中书、门下,然后方可弹奏。唐中宗时又下令弹劾官员必须先送奏章,有关部门批准后才可当庭弹奏。宋朝规定御史每月必须奏事一次,称为“月课”,如果上任百日还无所纠弹,就要被罢黜,或调任外官,或受罚俸减薪之处分。清代“科道合并”,“台谏”进一步合一,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纠官与谏官的两种职能也无形中变为一种职能即纠举百官。康熙初年,干脆废除巡按御史制度,“事权尽归地方的总督或巡抚”。雍正时,又将“六科给事中”改隶都察院。自此,历史上封建监察制度的影响也不复存在。

材料二   清政府1908年颁布的《钦定宪法大纲》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宪法性文件。虽然它仍然规定“君上神圣尊严,不可侵犯”,但它首先要求“上自朝廷,下至臣庶,均守钦宪法,以期永远率循,罔有逾越”;其次规定不经议院议决,君主就不能颁布法律,“已定之法律,非交议院协赞”,君主也无权“以命令更改废止”。这种一切权力都是法律监督对象的宪政观念的诞生、传播和逐步被接受是法律监督近代化的最大成就。在传统的监督体制中,监察机构独立承担着整饬吏治的职责。近代逐步确立了集立法、行政、司法和审计监督等各种法律监督于一体的综合监督体制和分权制衡的法律监督原则。随着报纸、电台等新式传媒工具的出现和“庶政公诸舆论”等立宪指导思想的公布,“庶人不议”的禁令解除了。几千年的封建文化专制出现了松动,人们第一次可以合法地指陈时政,议论国事。同时“党禁”的解除使得政党政治第一次登上了中国的历史舞台。这些新生事物为中国法律监督体制注入了新的活力。

—摘编自刘双舟《简析我国法律监督体制的近代化》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历史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近代中国监察制度的主要变化并分析原因。

2018-10-17更新 | 70次组卷 | 1卷引用:【全国百强校】云南省铜仁市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名校
5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1948年,东北行政委员会吸取苏联的经验,颁布了《东北公营企业战时暂行劳动保险条例》,该条例对企业职工的医疗、养老、生育保险方面都做了细致的安排,有统一的待遇标准并进行统一管理。这是我国第一次在较大范围内实行的社会保险制度,为1951年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在全国统一的保险条例颁布之前,东北共有79.6万名职工参加了该保险。1982年,东北部分城市开始试行合同制工人社会养老保险制度。1986年国务院颁布《国营企业实行劳动合同制暂行规定》,借鉴了东北地区的改革成果,决定实行劳动合同制,合同工的养老保险实行社会化统筹,费用由国家、企业、个人共同承担,同时探索替代公费医疗的改革办法,这是我国社会保障领域的重大变化。

——摘编自邵汉明等《东北地区社会保障建设》


(1)根据材料,概括东北地区企业社会保障建设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东北地区企业社会保障建设的影响。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20世纪初,由于日俄战争和民族危机加深的影响,要求立宪的舆论日益高涨,驻外公使和地方督抚也纷纷奏请仿效日本及欧美政治,实行君主立宪。面对清王朝内外交国,统治摇摇欲坠的困境,慈禧太后被迫宣布要“取外国之长”以“补中国之短”,实行变法新政。清廷决定派王公大臣出洋,深入考察欧美及日本等国政治,归国报告后再做决策,于是就有了1905-1906年的五大臣出洋。上谕规定目的是“分赴东西洋各国,考求一切政治,以期择善而从”,并要求在国外“随事诹询,悉心体察,用备甄采毋负委任”。

五大臣出洋所起的最重要作用是推动了清政府预备立宪基本国策的确定。载泽的《奏请宣布立宪密折》着重指出君主立宪有三大利,即“皇位永固”“外患渐轻”“内乱可弭”;端方的《请定国是以安大计折》中也写道:“中国欲国富兵强,除采取立宪政体而外,盖无他术矣!”190年(光绪三十二年)9月1日,清廷正式颁布“仿行立宪”的上谕对于五大臣出洋事件,德国著名的汉学鼻祖福部克在《科隆日报》上写道:“他们此次出洋是为了学习日本、美国和重要的欧洲国家的宪法、政治制度和经济体系,特别是有着极大的可能,将西方的宪法政治制度和经济体系结合中国的情况移植到中国去。”赵秉忠对五大臣出洋考察进行了宏观评价:“出洋考察宪政对五大臣来说,在国外或许多少唤到了一些资产阶级民主的新鲜空气,但这决不会改变他们原有的阶级立场;即便说,他们当中的个别人,思想上发生了较大变化,有了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政体的认识但在当时也只能是幻想。他们实际上不过充当了清政府预备立宪骗局中的工具而已。”晚清的预备立宪是从五大臣考察宪政正式拉开序的,使得中国这个古老的帝国,靠近了世界近代法制文明的历史轨道。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政府进行“预备立宪”改革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晚清政府“预备立宪”的改革。

2018-12-02更新 | 64次组卷 | 1卷引用:【全国百强校】贵州省贵阳市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11月月考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驻外使臣制度初创之时,清朝一开始就有别于科举制度下选用一般官员的成例,其依据主要是王公大臣的保荐。光绪元年总理衙门奏定,出使大臣由“在京王公大臣等,如真知有熟悉洋务,洞澈边防,兼胜出使之任者,具疏保荐”。
       1901年外务部成立,是驻外使臣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外务部奏定《变通出使章程》,其中规定:“嗣后简派各国二等公使定为二品实官,届时由臣部将历充外国参赞随员多年及通晓外国语言文字之合格人员开单请简。如办理交涉得力,不妨接充联任,恳恩晋秩增俸,俾终身于外交一途,以尽其才。嗣后出使大臣办理交涉得力者,三年任满,亦准给假回国,假满回任,俾得久於其职,驾轻就熟。”由此,驻外使臣的选用权集中到外务部,作为一种制度完全确立起来。章程中,明确要求驻外使臣职业化,“俾终身于外交一途”。这样,晚清驻外使臣从其隶属、官职到升迁之途,均开始与国际职业外交官制度接轨。……职业化要求,已成为清政府使臣选拔的首要条件。

——摘自戴东阳《晚清驻外使臣与政治派系》 


(1)根据材料,指出晚清驻外使臣制度“初创之时”的特点
(2)根据材料,评述20世纪初晚清驻外使臣制度的新变化。
2018-06-03更新 | 48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九中学2018届高三第五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8 . 阅读下列材料:

春秋时期,齐国地处东海之滨,坐拥鱼盐之利,但丰富的资源换来的财富多数流入了宗室贵族之手,国家和人民获利微薄,财政入不敷出。公元前686年,公孙无知杀死齐襄王,自立为君。一年后,公孙无知又被杀,齐国一时无君。几经波折,齐桓公即位,拜管仲为相,推行改革。实行“相地而衰征”:“均地分力”即按劳动力平均分配全部耕地;“与之分货”,即征收按产量分成的实物地租。推行“官山海”政策:盐业生产者将大部分产品作为赋税上交给国家,再由国家按户籍编制卖给平民;对冶铁产品利润实行政府和私人分成,“量其重,计其赢,民得其七,君得其三”,铁器由官府统一收购,按户籍编制卖给平民,利润统一归国家。还提出“通轻重之权”:“轻重敛散以时”,即根据物质供求状况变化,由国家适时地吞吐物资,在物多而贱时进行收购,在物稀而贵时进行抛售。

——摘自刘玉峰《中国历代管理经济政策得失》


请回答:
(1)根据材料,概括管仲改革的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管仲改革的时代背景。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历史一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1953年,伴随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和国家开始大规模经济建设的需要,以及战后农村极度贫困,大批农民涌入城市谋生,给城市劳动就业和生活供应等方面带来日益严重的压力。1958年1月9日,全国人大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对农民进入城镇作出了约束性限制:“公民由农村迁往城市,必须持有城市劳动部门的录用证明、学校的录取证明,或者城市户口登记机关的准予迁入证明……”。以法律形式改变了五四宪法关于居民“自由居住和迁徙”的规定。从此,形成了城市户口和农村户口的“二元结构”的户籍模式,沿用至今。

—中国经济周刊

2014年7月24日,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其中第9条: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取消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性质区分和由此衍生的蓝印户口等户口类型,统一登记为居民户口,体现户籍制度的人口登记管理功能。建立与统一城乡户口登记制度相适应的教育、卫生计生、就业、杜保、住房、土地及人口统计制度。这次户籍制度改革决心之大、力度之大、涉及面之广、措施之实是前所未有的。”对此媒体也从不同角度进行报道,《新京报》:“农民工”这一特定时期带有“歧视性”的称谓也即将消弭,被人为割裂的城乡二元结构户管理步入统一时代,打破“农业”与“非农业”的政策壁垒。《人民网》:在我国改革开放进程中,有人曾经把农民工比喻为“风中的无脚鸟”,他们随着中国经济大潮的起落,往返于城乡之间却苦于在城市无枝可依,耗尽力气后只能重回故国。通过此项改革,有望实现以他们为主体的城镇化,以及他们自身的市民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不同时期政府户籍管理制度上的变化。简述20世纪50年代户籍管理制度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我国当前户籍制度改革的意义。

2018-10-11更新 | 70次组卷 | 1卷引用:【全国百强校】贵州省贵阳市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9月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10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清廷为适应新的形势和“预备立宪”,颁布了不少行政管理法规,主要的有:光绪三十四年(1908)的《结社集会律》(共35条)<违警律》(10章,45条)《清理财政章程》(35条)和宣统元年(1909)的《国籍条例》(5章,24条,附施行细则10条),以及在此前后发布的《户口管理规则》《各学堂管理通则》等。经过上述“修订”,清朝原有的法律体系发生了重大变化,诸法分立,各有所司。它标志着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制法律体系开始解体。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清末行政法规改革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清末行政法规改革的主要意义。
首页6 7 8 9 10 11 12 13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