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其他人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5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咸丰四年九月,曾国藩攻克武昌,咸丰帝闻讯打算任其为署理湖北巡抚。有人进言“曾国藩以侍郎在籍犹匹夫耳,匹夫居闾里,一呼,蹶起从之者万余人,恐非国家之福”。咸丰闻后“默然变色者久之”,遂收回谕令,仅赏曾国藩兵部侍郎的空头虚衔。由此可知(     
A.地方势力开始挑战中央集权B.清廷对地方势力的矛盾心态
C.咸丰朝堂庸臣当道政治昏暗D.空头虚衔使曾国藩消极平叛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切·格瓦拉(1928~1967 年),生于阿根廷一个富裕家庭,从小喜欢富有激情的冒险活动。大学期间,他毅然放弃优越的生活,历尽艰辛游历拉美各国,对拉美现实有较为透彻的了解,切身感受到民众的贫穷和苦难。学生时期的他,对马列主义产生了浓厚兴趣,阅读了不少相关著作,决心献身拉美人民的革命和解放事业。当时,拉美地区的社会矛盾十分尖锐,反对帝国主义的民族民主运动此起彼伏,格瓦拉投身于危地马拉民主革命,但在英国的干预下失败;他在流亡中结识菲德尔·卡斯特罗等古巴革命志士。1956年,格瓦拉秘返古巴参与领导游击战等。革命胜利后,他在古巴出任多项要职,推动古巴社会主义建设。1965年,他辞去职务,先后赴刚果、玻利维亚组建国际主义游击队,开展民族解放战争,直至1967年遭遇伏击后被俘后英勇就义。

——摘编自宋晓平《格瓦拉的伦理价值观及其现实意义》


(1)根据材料,概括格瓦拉精神的内涵。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格瓦拉精神内涵形成的原因。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时间任务事迹
19世纪孙中山伟大的民族英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他首举彻底反帝反封建的旗帜,“起共和而终两千年封建帝制”。
20世纪40年代赵一曼中国共产党党员,抗日民族英雄,在与日寇的斗争中于19368月被捕就义。2009年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
20世纪60年代钱学森世界著名科学家,中国载人航天奠基人,“中国科制之父”和“火箭之王”。1999年,获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材料二   孟晓婧,新疆乌鲁木齐国际机场分公司安检总站旅检二室的主任。20207月,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孟晓婧主动请缨,连续49天坚守在一线。她以精湛过硬的业务技能,多次查处空防安全隐患,不仅守护着航空安全门,更是保障旅客出入平安的机场守护者。2020年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并代表新疆劳模代表团在人民大会堂登台领奖接受表彰。


(1)根据材料一并所学知识,分析三位英雄模范各自生活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时代劳动模范的价值。
2022-03-30更新 | 184次组卷 | 6卷引用:云南省曲靖市罗平县第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唐代中期刘晏说:“户口滋多,则赋税自广,故其理财,常以养民为先”。他提出赋税征课的三个原则:一是“因民所急而税之,则国用足”,二是“知所以取,人不怨”,三是对农民实行“常岁平敛之,荒年蠲救之”的政策。他在大历年间曾对户税、地税进行整顿,改变税率,把纳税时间分为夏秋两季。改革盐法盐制,用“官商分利”的禁榷制度取代了“官方专利”的禁榷制度,创立常平盐制度,采取自由经营方式进行盐法改革。

——摘编自丛建阁、刘振锋《山东地区古代赋税制度与赋税思想及其启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刘晏赋税思想的内涵。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刘晏赋税思想。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开元四年(716年),山东地区发生严重的蝗虫灾害。当地老百姓受迷信思想影响,纷纷烧香磕头,祈求上天保佑,满朝文武也都束手无策。姚崇向皇帝上书,引用古代《诗经》和东汉光武帝灭蝗的诏令,说明灭蝗才是积极的办法。他建议唐玄宗派遣“捕蝗使”,去山东灭蝗。姚崇上书受到许多朝臣反对,他又力排众议,说服唐玄宗迅速行动。唐玄宗终于同意派使捕蝗,并强调:“吾与贤相讨论,已定捕蝗之事,敢议者死。”在灭蝗过程中,姚崇奖勤罚惰,对那些迁延不积极捕蝗的地方官吏严加申斥,说“古之良守,蝗不入境。今不治蝗,正证明无德可言”,发牒催促治蝗。结果灭蝗取得很大成绩,仅汴州就捕蝗14万石。此后,山东再没有酿成重大蝗灾。他的治蝗行动受到高度赞扬,人们说:“姚崇为相,忧国如家,爱民如子。”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姚崇的救灾举措。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姚崇的救灾举措。
2021-02-28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屠呦呦,19301230日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她自幼耳闻目睹中药治病的奇特疗效,立志探索它的奥秘。1951年,屠呦呦如愿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院药学系,选择了当时一般人缺乏兴趣的生药学专业。在专业课程中,她对植物化学、本草学和植物分类学最感兴趣。大学毕业后,屠呦呦就职于中国中医研究院,她心无旁骛,埋头从事中药研究,取得了许多骄人的成果。其中,研制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青蒿素,是她最杰出的成就。

上世纪60年代初,全球疟疾疫情难以控制。我国从1964年重新开始对抗疟疾新药的研究,1969年,39岁的屠呦呦临危受命,出任该项目的科研组长。她从整理历代医籍着手,四处走访老中医,编辑了以640方中药为主的《抗疟单验方集》,经过200多种中药的380多个提取物进行筛选,最后将焦点锁定在青蒿上。她又系统查阅文献,特别注意在历代用药经验中提取药物的方法。当她再一次转向古老中国智慧时,东晋名医葛洪《肘后备急方》中称:“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可治“久疟”。琢磨这段记载,她认为很有可能在高温的情况下,青蒿的有效成分被破坏了。于是她改用乙醇冷浸法,用低沸点溶剂提取,效价更高,而且趋于稳定。终于,在经历了190次失败后,青蒿素诞生了。这剂新药对鼠疟、猴疟疟原虫的抑制率达到100%。疟疾,一个肆意摧残人类生命健康的恶魔,被一位中国的女性科学家制服了。

——《屠呦呦与青蒿素》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屠呦呦的主要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屠呦呦能够发明青蒿素的原因。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张骞汉中人(陕西固城),建元三年(前138年)汉武帝欲联络西域大月氏夹击匈奴,募人出使大月氏,张骞应募出使。途中被匈奴抓去,拘禁十余年。他苦心保存着所持的“节。终率众逃脱。途中又被匈奴扣留年余,后趁匈奴内乱,逃归长安。张骞的任务虽未完成,可是他把沿途了解到的西域各国地形、物产和风俗,汇报于武帝。元狩四年(前119)张骞奉命再次出使西域,与西域的乌孙人结成联盟,抗击匈奴。他派副使分别访向了中亚的大宛、康,大月氏,大夏等国,扩大了政治影响。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促进了中西经济文化的交流。此后中西交通畅通,贸易大盛,东西方使者往来张骞所通道路,络绎不绝。后来印度佛教的输入,就是取道西域的。张骞是西汉开辟西域交通的第一个使者,他的勇敢、坚忍的优秀品质为后人所传诵。

——摘编自朱绍侯、张海鹏、齐涛主编《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张骞的历史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张骞取得成功的原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8 . 材料   佛洛伦斯南丁格尔(1820~1910),生于意大利的富有家庭,后来迁居英国。她以成为一名优秀的护士作为自己的理想。为此她勤奋好学,掌握了全面的护理知识,她还到欧洲各国医院进行了仔细的考察。1854年,在克里米亚战争期间,英国政府任命她为陆军医院总护理长,这是英国有史以来第一个担任政府公职的女性。在野战医院工作期间,她切实提高了军队医院的卫生保健工作。战争结束后,在英国准备举行盛大仪式欢迎她回国时,她却悄悄从另一个小港口回到了医院。1860年,她把五万英镑奖金悉数捐出,创建了世界上第一所正规的护士学校。她编撰了《护理札记》《健康护理与疾病札记》等专著,这些书籍成为护理工作的经典著作。为了促进医疗国际合作,她还和各界有识之士组织发起了国际红十字会。为了表达对南丁格尔及护理工作的崇敬,国际护士理事会把她的生日5月12日定为“国际护士节”。

——摘自张躬《天使在人间》


(1)根据材料,概括南丁格尔的历史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南丁格尔取得成就的原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材料   孟泰(1898-196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直在鞍钢炼铁厂工作。工作初期,他经常到鞍钢几十里矿区刨冰雪,抠器件,扒铁堆,铁房里分门别类地摆满了修好并擦洗干净的各种的各种器材零件。孟泰说“国家搞建设跟自家过日子都一样,一刻也离不开勤俭。”1960年初,苏联停止对我国供应大型轧辊,致使鞍钢面临停产的威胁。孟泰等迅速动员和组织技术骨干,开展联合协作技术攻关,终于制成了大型轧辊,填补了我国冶金史上的空白。他创造了“眼睛要看到,耳朵要听到,手要摸到,水要掂到”所作所为操作法,凡是高炉循环水出故障,他都能手到病除,同行们送了他一个绰号“高炉神仙”。他与工人反复研究,改变过去冷却水顺炉淌的情形,排除了高炉发生爆炸事故的隐患。他抓住群众反映的问题不放过,一个一个地圆满解决……在鞍钢形成了经久不衰的“孟泰精神”。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孟泰精神”产生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孟泰为鞍钢发展所做出的贡献,并概括孟泰的精神品质。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10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司马相如(前179~前118)字长卿,蜀郡成都人,少好读书,因仰慕蔺相如而自名。汉景帝时入皇宫为郎,后辞官,游于梁王封国,作《子虚赋》颂梁国之盛而含讽谏之意。汉武帝即位后,因得读《子虚赋》而喜之,召相如入京,侍于左右。相如曾奉命安抚西南,使“邛、筰、冉駹、斯榆之君皆请为内臣”。司马相如在《上林赋》中述天子音乐活动场景:“千人唱,万人和,山陵为之震动,川谷为之荡波。”歌颂了国家的强盛和天子的威严,宣扬了大一统中央王朝无可比拟的气魄和声威。他的散体大赋叙事夸张,铺陈物象,句式整齐,文辞华丽,气势磅礴。时人赞曰:“长卿赋不似从人间来,其神化所至邪。”

——据《史记》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司马相如的历史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司马相如取得文学成就的原因。
2019-06-08更新 | 4566次组卷 | 21卷引用:云南省文山州砚山县第三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