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其他人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0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材料   甲午战争期间,清廷派湘军名将刘坤一抗敌。因清军的作战思想、战斗士气以及武器装备已远远落后于日军,几次主动进攻溃败下来,清政府再无心抵抗。刘坤一痛定思痛,苦苦寻找御敌良策。一日,湘军一个伏击战俘获了十几名日本兵。接下来,他每天要派出比平时多几倍的探子刺探日军,每天晚上综合各方面信息反复研究。两个月后,他向朝廷上了一道奏折,产生了巨大轰动。原来,他发现那次被伏击日军全是从后方招来的老弱病残,他判断日军的兵力开始吃紧。经过情报侦察和数据分析,他想到了持久作战,正如他在奏折中所说的:中国地大物博,日军战线太长,后方补给困难,只要抱定决心,终将拖垮他们,况且,还可以不断在战斗中消耗敌人的有生力量,日军必败。刘坤一还在奏折中痛陈,如像以往主和割地赔款,不如把赔款充当军费……然而,脆弱的清廷最终仍然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不过,刘坤一的持久战思想在近代历史上仍有巨大的影响力,他的战略在之后的抗日战争中也起到了非常大的指导性作用。

——摘编自《百家讲坛蓝版》2016年第1期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刘坤一“持久抗日”与中国共产党人《论持久战》提出的相同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如何历史地评价“刘坤一”。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加紧搜刮。各级官吏胥役皆视钱粮征收为利薮,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浮收中饱集团。又因银贵钱贱,完纳钱粮须以米易钱,以钱折银,加上田赋负担的不均,农民苦不堪言。左宗棠对龚、林、魏等早期改革派人物极为敬仰。他说:“道光朝讲经世之学者,推默深与定庵(龚自珍与魏源)。”左宗棠认为,钱粮的“致弊之原”在于“官吏之浮收与银价之翔贺”。为此他将“钱漕宿弊大加厘剔,严禁吏胥衿棍扰索把持”。1864年,他还奏请将绍兴、宁波等附属地区的“向来流摊各款逐细清查,分别裁减”。他指出:“向来州县收漕一切陋规极为繁杂”,应予“分别裁革”。他也提到:“孟子论治,以经界不正、井田不均、谷禄不平为深忧者,因此,他坚决主张“大小户一律完纳”“绅民一律均收”。在钱粮问题上,我们仍可清晰地窥见,左宗棠对当时严重的财政经济问题的深深思索。

——摘编自徐卫岗《咸同时期左宗棠的钱粮改革思想》


(1)根据材料,概括左宗棠钱粮改革的主要思想。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左宗棠钱粮改革的原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材料 南仁东,我国著名天文学家,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中国天眼”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简称FAST)工程的发起者和奠基人,被誉为“天眼之父”。20世纪90年代初,他辞去日本的高蕲工作,义无反顾地回到祖国筹建FAST工程项目。他主导提出利用我国贵州省暗斯特洼地作为望远镜台址,从论证立项到选址建设历时22年,主持攻克了一系列技术难题,为FAST重大科学工程的顺利落成发挥了关键作用。他不计个人名利得失,长期默默无闻地奉献在科研工作第一线,与全体工程团队-起通过不懈努力,迈过重重难关,实现了中国拥有世界一流水平望远镜的梦想。2017 年9月,南仁东因病逝世。南仁东是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进程中涌现出的时代楷模,是新时代科技工作者的杰出代表和光辉典范。

——摘编自《“天眼之父”南仁东》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南仁东对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主要贡献及取得这些成就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南仁东等时代楷模体现的精神。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材料   陈宏谋作为雍正、乾隆时期的理学名臣,也是一名积极倡导“理学以经世”的经世学者。

陈宏谋所谓的经世是着眼于当下的,而非为后世立法,这从他多次强调士人要关,心“时事”,学者要“援古证今”“酌古宜今”的言论中即可看出。1745年,陈宏谋在陕西发布了著名的《申饬官箴八则檄》,针对当时官场的一些陋习进行了箴规,其后还陆续发布了一些整顿官场陋规的檄文。除了注重对官场陋习、士风的批评与治理外,重视社会教育和书籍的传播亦是其经世思想中一个重要的内容,所谓社会教育,并非一确切概念,或用陈宏谋自己的话说即“宣谕教化”。其教育的对象广泛,从童蒙到仕子,对平时人们所忽视女童、地位低下的胥吏,陈宏谋认为都是可以通过读书教育而改善的。

——摘编自由长海《理学与救世——陈宏谋经世思想探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陈宏谋思想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陈宏谋思想的影响。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5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利玛窦(1552-1610年),意大利人,1571年加入反宗教改革的耶稣会修道。1577年,利玛窦被派往东方传教,从葡萄牙经印度、马六甲于1582年抵达澳门,当时葡萄牙人已经取得在澳门的居住权。他以澳门为根据地,引进欧洲先进发明,如自鸣钟、世界地图、天文仪器、油画与画像,又介绍伽利略的天文知识,翻译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利玛窦对中国的知识与道德敬佩有加,把基督精神融入中华文化成为其一生的志业,以其科学知识及顺应中国国情的策略,借用中国文化传教,成为后世文化交流与传教方法的楷模。利玛窦的精神特色就是善意对待中华文化,影响到后来欧洲思想家莱布尼兹、伏尔泰等人,他们都极力推崇中华文化,带动西方思想解放运动。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利玛窦来华传教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利玛窦来华传教的影响。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在1875年“马嘉理”事件和1876年中英《烟台条约》的处理和规定当中,郭嵩焘因时事需要出使英国,成为晚清中国第一位驻外公使。郭嵩焘先人一步,根据自身的认识,用“本末观”实现了对“体用观”的超越。他说“西洋立国有本有末,其本在朝廷政教,其末在商贾,造船、制器、相辅以益其强。”

郭嵩焘上奏《新加坡设立领事片》以“保护商民,与国政相经纬”,从而做到“官商之意常亲”,于是就有了中国在外设立的第一个领事馆——新加坡领事馆。郭嵩焘对“夷夏观”进行了理性的批判和认识,主张应该主动与世界各国平等交往。郭嵩焘在得知英国将向喀什噶尔派驻大臣以保全阿古柏政权时,对英国政府提出了严肃抗议,并要求英国政府撤回使臣。在郭嵩焘使英前后,时人尤其是洋务派对西洋文明的认识,还停留在坚船利炮的层面上。而郭嵩焘则不然,他着重去把握西方文化和科学的精神实质。

——摘编自刘平《郭嵩焘出使英国述评》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876年郭嵩焘成为晚清中国第一位驻外公使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郭嵩焘的历史功绩。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面对中西悬差的现实,郭嵩焘认为正视中国与西洋关系的新格局,承认并接受这种新的中西关系,在此基础上探求外交上的自处之道。曾纪泽对西洋文明有着和郭嵩焘一样的态度,他认为“中国不能闭门而不纳,束手而不问。”在新的中西关系下,提出了“酌情据理”的外交对策。但是,郭嵩焘与曾纪泽的外交思想存在着极大的差异,郭嵩焘认为列强来华的主要目的在于通商求利,与列强开战毫无必要,且只会“贻患日深”,主张“通商——自强——独立、近代化外交”。而曾纪泽认为《南京条约》以来一切中外和约,“有伤自主之体统”,必须“设法改订”。提出加强国内军事备战,阻遏列强侵华野心,从而为外交求得和平解决提供便利,形成“自强、外交独立

——近代化外交”的模式。摘编自张浩《郭高燕曾纪泽外交思想之比较》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郭嵩焘和曾纪泽外交思想的异同。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曾纪泽的外交近代化模式。

8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随着唐朝的发展,由少数民族将士组成的“蕃兵”“蕃将”,成为唐朝开边拓土的重要力量,高丽人高仙芝出身于将门之家,唐玄宗开元后期出任安西都护府,镇守西域,天宝六年(747),高仙芝率一万骑兵,历经艰难险阻,长途奔袭阻断西域商路的小勃律(今克什米尔境内),俘其国王,经此一役,“诸胡七十二国皆震慑降服”。
天宝八年(749),高仙芝以石国(依附于唐朝的西域小国)不守番薯之礼为由,率军征讨,大肆杀掠,掠得大量金银珠宝,皆入其家。石国王子召引大食(阿拉伯帝国)军队进攻唐安西四镇,与高仙芝率领的唐军战于暹罗西域(在今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境内),唐军大败,自此,唐朝在西北疆域的扩展受阻。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高仙芝成为唐朝名将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高仙芝的功过。
2019-01-30更新 | 2185次组卷 | 22卷引用:吉林省长春汽车经济开发区第三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9 .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丘处机(1148~1227年),登州(今属山东)人,19岁时投入道教全真派。全真派是当时新出现的一个道教派别,主张兼修儒、释。丘处机潜心研习,成为一方道教领袖。其时黄河南北陷于战乱,全真派徒众剧增,成为蒙古、金、宋竞相争取的对象。
1220年,应成吉思汗之召,丘处机偕弟子西行,历时四年,行程万余里,到达成吉思汗驻跸的雪山(在今中亚地区)。成吉思考常与他交谈,丘处机“每言欲一天下者,必在乎不嗜杀人。及问为治之方,则对以敬天爱民为本”。成吉思汗深为认同,“命左右书之,且以训诸子”。史载:某日暴雷异常,成吉思汗询问是何预兆,丘处机借此回答说:“人罪莫大于不孝,不孝则不顺乎天,故天威震动以警之。似闻境内不孝者多,陛下宣明天威,以导有众。”成吉思汗采纳了他的建议。
丘处机的弟子李志常撰写了《长春真人西游记》一书,记录了丘处机西行谒见成吉思汗的经历与见闻,流传至今。
——据《元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丘处机的意见被成吉思汗接受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丘处机西行的意义。
2019-01-30更新 | 2092次组卷 | 18卷引用:2014-2015学年吉林省汪清县第六中学高二下期期末历史试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黄遵宪是清末“诗界革命”的代表人物。他一生曾几度出任外交使节,足迹遍及五大洲,丰富的生活经历使他的诗歌具有视野开阔、勇于创新的特点和反传统的精神。黄遵宪提出“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的现实主义观点,以其古朴风格兼具新意境的手法,开创了清末诗歌新方向,被梁启超称为“诗界之哥伦布”。黄遵宪创作《悲平壤》《哀旅顺》《台湾行》等诗歌深刻反映甲午战争的全貌:创作《日本杂事诗》介绍日本先进的文化理念和政治制度。积极参与康梁维新变法,企图改革腐朽的内政,挽救民族危机,是资产阶级改良派的积极活动家。

——摘编自查秀芳《近四十年黄遵宪研究综述》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黄遵宪成为“诗界革命”代表人物的原因。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诗界革命”的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