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学热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64 道试题
论述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刘祚昌先生)对高校世界近代史教材的内容和编写方法做了实质性的改进,使以往干巴巴的世界史变成了生动活泼、有血有肉、有声有色的活生生的历史。其概要如下:

教材编写方法

教材的内容

采取了整体史学的宏观研究法和比较研究法,站在全人类的大视角,对世界历史进行纵横交错的宏观把握。改变了以往世界史只注重政治、经济史的做法,增加了社会史的内容。
加强了对近代西方政治、经济、思想和社会思潮的研究力度。
重视对工业革命和科技革命的研究。
重视历史人物的研究等。

——摘编自陈海宏、吴倩《刘祚昌先生的世界史研究》

请对刘祚昌先生关于世界近代史教材编写的观点进行评析。(说明:可以在“教材编写方法”或“教材的内容”中任选角度,也可以从材料的整体角度出发展开评析。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2 . 小唐同学在查阅湖南《嘉乐县志》、《安乡县志》发现,两县志对咸丰年间太平军的活动记录极为详尽,而戊戌年的记载却未提及维新运动一字,从而得出维新运动在农村地区影响较小的历史解释。你对此研究的判断是(       
A.采用了学界公认的二重证据法B.未充分关注史事特定的时空框架
C.运用了唯物史观探究历史本质D.未充分关注到记述者的主观意图
2024-03-13更新 | 223次组卷 | 5卷引用:河北省唐山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一模历史试题
2024·海南省直辖县级单位·三模
单选题-最优选择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清高宗实录》记载,乾隆帝命令陕甘总督招募内地流民前往乌鲁木齐种地。据移民王世昌讲述,到达乌鲁木齐后,“伐木采煤,养育鸡豚,渐成村落,与内地无异”。到乾隆末年,乌鲁木齐地区民屯,共开垦土地五十多万亩。这最适合用来说明(     )【本题为最佳选择题】
A.阐述历史事件必须运用时空观念B.历史资料的多元性加深史实认知
C.历史文献通常以统治者活动为主D.史书记载和口述历史带有主观性
2024-03-13更新 | 100次组卷 | 5卷引用:专题14 核心素养专练50题-【查漏补缺】2024年高考历史复习冲刺过关(新高考专用)
2024·福建龙岩·一模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竞宁元年,单于复入朝,礼赐如初,加衣服锦帛絮,皆倍于黄龙时。单于自言愿婿汉氏以自亲。元帝以后宫良家子王嫱字昭君赐单于。单于欢喜,上书愿保塞上谷以西至敦煌,传之无穷,请罢边备塞吏卒,以休天子人民。……王昭君号宁胡阏氏,生一男伊屠智牙师,为右日逐王……呼韩邪死……复株累单于复妻王昭君,生二女。

——班固《汉书·匈奴传》

初,元帝时,(昭君)以良家子选入掖庭。时呼韩邪来朝,帝敕以宫女五人赐之。昭君入宫数岁,不得见御,积悲怨,乃请掖庭令求行。呼韩邪临辞大会,帝召五女以示之。……帝见(昭君)大惊,意欲留之,而难于失信,遂于匈奴。生二子,及呼韩邪死,其前阏氏子代立,欲妻之,昭君上书求归,成帝敕令从胡俗,遂复为后单于阏氏焉。

——范晔《后汉书·南匈奴列传》

根据材料,概括能确认的昭君出塞这一史实的有关信息,并据此指出利用文史料研究历史应注意的问题。
2024-03-04更新 | 152次组卷 | 5卷引用:秘籍05 抢分专项 · 论述题精练30题(含抢分提示) - 备战2024年高考历史抢分秘籍(新高考专用)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5 . 过去多数历史学者将袁世凯告密看作是戊戌政变的导火线,但随着新史料的发现,有些学者开始认为御史杨崇伊的密折或伊藤博文的觐见都可能是直接导致慈禧太后发动政变的因素。由此可见(     
A.历史解释必然具有时代性B.随时间推移历史真相更易被发掘
C.史料的丰富影响历史认知D.研究方法会对历史结论产生影响
2024-03-03更新 | 269次组卷 | 5卷引用:安徽省合肥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一模历史试题
6 . 关于商王朝的王位继承方式,史学界历来存在争论。司马迁通过研究大量古籍及走访调查,认为商“父死子继”为主,“兄终弟及”为辅;王国维则将出土文物与存世史料相结合,认为商“只有君统,没有宗统”,并无“嫡庶之制”,故而以“兄终弟及”为主,“父死子继”为辅。据此可知(     
A.历史评价缺乏统一标准B.多元史料丰富历史认知
C.历史事实难以正确发掘D.主观倾向影响历史研究
2024-02-29更新 | 340次组卷 | 7卷引用:2024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校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
7 . 历史学家皮特·恩格伦的《美丽与哀愁:第一次世界大战个人史》关注“一战”普通参与者的“感受、印象、体验与情感”,企图解构这起划时代的重大事件。他找到战争亲历者的日记、书信和回忆录等材料并重组,希望通过他们的真实经历呈现“一战”的多元面向。该学者(     
A.通过不同的角度解读一战B.对一战的解读更客观真实
C.以个人经历揭露战争残酷D.注重历史事实的多方互证
2024-02-24更新 | 11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新教材高考预测卷(五)历史试题
8 . 北宋中后期的笔记小说《邵氏闻见录》中记载:“五代时陈抟有大志,曾经纠集数百人打算趁着天下大乱攻占汴州,半路听说(赵匡胤)太祖登极,笑着说:‘天下于是定矣。’便隐入华山为道士。”小说中的这一记述(     
A.夸大其词并明显具有神话色彩B.讥讽五代十国时期的社会乱局
C.有利于增强文学作品的可读性D.一定程度上有意遮蔽真实历史
2024-02-24更新 | 282次组卷 | 5卷引用:【押题猜想十】史学理论与研究方法-2024年高考终极押题猜想
9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西晋史家陈寿在《三国志》中评价诸葛亮:“谓识治(治理国家)之良才,管(仲)、萧(何)之亚匹夫。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用兵谋略),非其所长欤。”该评价引发了关于“陈菲是否有意贬抑诸葛亮”的长期争论,成为一桩史学公案。此案在历代史书中的书写情况大概如下:

东晋

王隐《晋书》引时人之传言,曰:“(陈)寿父为马谡参军,诸葛亮诛谡,髡其父头(剃发之刑),亮子瞻(即诸葛瞻)又轻寿,故寿撰《蜀志》,以爱憎为评也。”

北宋

萧常《续后汉书》批判陈寿的《三国志》“以魏为正统,以蜀称汉”的做法,并称陈寿因其父“以罪为诸葛亮所髡”,于是“贬其号而诋讪其君臣(刘备和诸葛亮),是以尊魏也”。

明朝

胡应麟《少室山房集》认为陈寿修撰《三国志》,“实奉命晋君者也”,而骨以魏为正统,故“不得不纡回其笔”。而且陈寿在其书中也累记诸葛亮之战功,“所为扬诩武乡(即诸葛亮)之将略,固已至矣”。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陈寿贬抑诸葛亮”案的历史书写变化。
(2)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历史事实”与“历史书写”之间的关系。
2024·全国·模拟预测
单选题-单题 | 困难(0.15) |
10 . 耐金是汉朝祭祀宗庙时,由诸侯承担的贡金。《史记》记载,汉武帝要求诸侯王奉“耐金”以助祭,当时“列侯坐耐金失侯者百余人”。西汉海昏侯墓出土的竹简上记载了诸侯王“饮耐其庙”。由此可知(     
A.出土文物是决定历史考证的关键证据B.简牍为深化历史研究提供了全新视角
C.出土文物可印证传世文献的部分信息D.考古资料提供的信息常比文献更丰富
2024-02-08更新 | 8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预测卷(五)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