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学热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3 道试题
1 . 下表反映的是1905~1911年历届参加学部考试留学生的情况。这一变化
届次第一届第二届第三届第四届第五届第六届第七届
时间1905年1906年1907年1908年1909年1910年1911年
录取总致143238107255450494
A.改变了选官的价值取向B.导致了选官途径的多元化
C.顺应了时势发展的需要D.确定了晚清主流选官模式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德国思想家席勒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提出“美育”概念。在他看来,人是现代文明的牺牲品,法国大革命无法给人带来真正的自由,而机器化大生产、分工的细化,更导致了人性分裂与艺术堕落。他在吸收康德哲学思想的基础上,试图通过美与艺术来改造人的灵魂,实现人的内在心灵自由。在《美育书简》中,席勒明确地将体育、智育、德育与美育区别开来,提出审美活动是人的感性、理性和谐运动的结果,指出未来是“审美的王国”,人应变成审美的人,进而发展成为人格健全的人,也即是自由的人。

——据黄健云《席勒的美育思想及其价值》等

材料二   19世纪末20世纪初,众多思想家、教育家在借鉴西学的基础上大力倡导美育思想,以期实现“立人”“新民”与“强国”。如王国维痛斥中国人嗜“利”与“官”的卑劣,欲糅合中国传统美学与西方美学治疗“国民精神上之疾病”;蔡元培针对晚清“忠君尊孔”的钦定教育宗旨,指出“以美育代宗教”是社会发展和科学进步的必然,并积极创办艺术院校,扩展美育影响;梁启超、鲁迅也写下大量文章,希图借美育辟出一条改造国民的大路。尽管美育成为了民国教育方针,尽管无论在学理还是实践层面美育界均做出了很大努力,但由于国家一直处于风雨飘摇、民不聊生的境地,美育终究不可能完成这份历史重任。

——据谭好哲、刘彦顺《美育的意义——中国现代美育思想发展史论》等

材料三   1950年,毛泽东在全国戏曲工作会议上提出“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方针,主张各种戏曲应该去其糟粕,取其精华。1953年,中国历史问题研究委员会就历史研究工作方针向毛泽东请示,毛泽东提出要“百家争鸣”。19562月,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上对斯大林晚期专制主义的揭露,对毛泽东的触动很大。这使他意识到,人民内部矛盾处理不好,就会出现政治危机。19564月,毛泽东第一次明确提出“双百”方针。

——韩永进《新的文化发展观》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席勒美育思想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美育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其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适用对象的变化,并分析这一变化产生的时代背景?
2021-09-08更新 | 169次组卷 | 2卷引用:【上好课】2021-2022学年高二历史同步备课系列(人教版必修3)-第20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备作业)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人口数量在世界人口总数中的比例

公元年代世界人口中国人口估计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比例
最高估计数最低估计数
1
700
1100
1400
1600
1700
1800
3.27亿
2.07亿
3.20亿
3.74亿
5.79亿
6.79亿
11.24亿
1.70亿
   
3.01亿
3.50亿
5.45亿
6.10亿
8.14亿
0.60亿
0.58亿
1.00亿
0.75亿
2.00亿
1.50亿
3.40亿
18.35%—35.29%
27.05%
31.25%—33.22%
20.05%—21.43%
34.54%—36.70%
22.09%—24.59%
30.25%—41.77%

——摘编自葛剑雄《疆域与人口》


(1)根据材料说明中国古代人口变化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人口在1400~1800年增长的经济因素。
2021-10-13更新 | 338次组卷 | 13卷引用:第6课古代人类的迁徙和区域文化的形成(分层作业)-【上好课】高二历史同步备课系列(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4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钦差大臣耆英代表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 条约后,于1841年11月奏称:“夷情变幻多端,非出一致,其所以抚靖羁縻之法,亦不得不移步换形。固在格之以诚,尤须驭之以术有加以款接方可生其欣感者,并有付之包荒(包容)不必深与计较方能于事有济者。”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材料二


材料三 对于这些,我们必须分别先后缓急,给以正当的 解决。不承认国民党时代的任何外国外交机关和外交人 员的合法地位,不承认国民党时代的一切卖国条约的继 续存在,取消一切帝国主义在中国开办的宣传机关,立即 统制对外贸易.改革海关制度,这些都是我们进入大城市 的时候所必须首先采取的步骤。在做了这些以后,中国 人民就在帝国主义面前站立起来了,剩下的帝国主义的 经济事业和文化事业,可以让它们暂时存在,由我们加以 监督和管制,以待我们在全国胜利以后再去解决。

——1949年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 七届二中全会上的讲话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三,分析我国不同历史时期外交特点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变化的原因。
(2)材料三体现了怎样的外交方针?结合所学知识,论述这一外交方针的重大意义。
(3)据以上材料,谈谈你对外交的认识。
2021-08-21更新 | 2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1-2022学年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时专项训练(人教版必修一)-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1858年,在天津的谈判中,时任钦差大臣的桂良等中方谈判者对外国公使进驻北京一事耿耿于怀。但1877年后,清廷已经在新加坡、美国旧金山、日本等地设立了领事馆。这一变化反映了清政府(     
A.闭关政策开始解除B.近代外交逐渐展开
C.国际地位得到提高D.“天朝上国”观念已根除
2021-01-06更新 | 1039次组卷 | 32卷引用:2021-2022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同步课堂好题精炼(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5课两次鸦片战争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历史研究中常以人口的增加作为衡量城市化进程的一个重要指标。试观察下面的上海市人口变化示意图。分析1900一1950年间城市化进程迅速加快的根本原因是
A.《南京条约》签订,上海被开放为通商口岸B.新中国成立为上海经济发展创造必要前提
C.“一五”计划实行。促进了重工业的快速发展D.民族工业的发展,工业化水平的提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世纪以前,由于没有安全的消毒和保存手段,牛奶是一种伴随着高风险的食品。直接挤出的奶常常被细菌污染,在炎热的季节,几个小时就足以令牛奶变质。因此,几百年中,被称为“白肉”的牛奶和奶酪是穷人的主要食物来源,有钱人对其敬而远之,经常食用乳制品甚至被认为是贫困的标志。19世纪早期,工业化使职业妇女数目增加,母乳喂养的减少相应增大了人们对牛奶的需求,科学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不断地推动着乳制品行业的繁荣。1871年,巴斯德灭菌法的推广大大提高了牛奶的安全程度,奶制品的消费更加旺盛。19世纪末期,肉类消费需求量的提高间接地带动了乳业农场的发展。火车的出现使得运送液态奶更为便捷。20世纪,冰箱的普及使得奶类的保存更便利。第一次爆发使得牛奶制品的市场需求猛增,罐装牛奶、炼乳被用来改善士兵的营养失调问题;各国的农业产区纷纷响应号召,大量生产乳品罐头;战时大批妇女外出工作也使得母乳喂养大范围减少,婴儿的牛奶消费日益增长。加之这一时期也正是营销学和广告宣传学出现的时候,三者的结合,将牛奶塑造成了一种“完美食物”。1906年,美国通过第一部《食品和药品法》,包括牛奶在内的食品、药品有了统一的质量检验标准。1943年又通过立法,专门拨款开展学生餐和学生饮用奶计划。1954年,时任法国国民议会主席的皮埃尔·孟戴斯·弗朗斯宣布:每个小学生每天将可以享受一杯加糖牛奶,好让他们“读书更用功,身体更结实、强壮、充满活力”。日本政府从1964年开始,要求每所学校给学生提供的午餐中,必须包括牛奶。1961年国际牛奶联合会(即IDF)将每年5月第三周的周二定为“国际牛奶日”。

——摘编自武锐、邸笑飞《被神化的牛奶》等


(1)根据材料,指出牛奶地位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影响牛奶流行的主要科技成果,说明牛奶在哪些方面改善了人们的生活。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城市化是衡量一个国家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下图所示为19世纪以来世界五国(美国、英国、日本、巴西、印度)在不同时期反映城市化进程的人口比重变化曲线图。其中,英国对应的数字是
A.①B.②C.③D.④
9 . 阅读汉代人口资料,回答问题

(1)所学知识分析上述材料中四个时期人口变化的原因。
(2)依据材料归纳古代人口数量增减的规律是什么?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下表是根据国家统计局相关数据编制的“1956~1963年市镇与农村人口迁移情况表”(单位:万人,户籍迁移人数=人口户籍增长数-人口自然增长数)。造成表格中数据变化的原因是()
A.“大跃进”运动的开展B.中国城市化进程过快
C.农村经济滞后于城市经济D.城市化缺乏经济支撑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