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学热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59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民族主义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影响着整个民族人民的价值取向和行动方向。德意志民族主义在德国不同的历史时期经历了巨大的变化,对德国发展也产生了深远影响。中世纪以来,德国一直处于封建割据、四分五裂的状态,当时大多数德国民众不觉得自己是德国人,而是普鲁士人、巴伐利亚人、法兰克福人等,也对本民族的语言、文字和文化没有尊重和认同感,在他们的心目中不存在德意志民族观念,他们意识不到德意志。直到17世纪末18世纪初,随着启蒙运动的发展,人们的民族意识开始逐渐苏醒。德国知识分子也在法国大革命的政治“启蒙”下,开始关心政治,并有了政治觉悟,于是,德国文化民族主义诞生了。19世纪,拿破仑帝国的扩张使德意志民族的地位降到了历史最低点。德国的文化民族主义在全德人民高涨的要求民族团结、反对外来侵略、实现民族独立和自由的情感中上升为政治民族主义,德意志近代资产阶级民族主义理论体系最终形成。德国统一后,灿烂辉煌的物质繁荣和普鲁士流传下来的军国主义传统使德意志民族优越感不断膨胀,威廉二世推行“世界政策”并加紧扩军备战。最终,之前反对民族分裂、渴望祖国统一、追求民族独立和解放的理性意识,开始一步步向极端民族主义发展。

——摘编自葛丽《德意志民族主义形成和发展变化研究》


(1)根据材料,概括德国民族主义的发展过程。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民族主义对德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2 . 唐传奇《朝野佥载》述:“贞观年中,定州鼓城县人魏全家富,母忽然失明……候见一人……其人曰:‘仆不解医,但解作犁耳,为主人作之。’持斧绕舍求犁辕,见桑曲枝临井上,遂斫下,其母两眼焕然见物。”该故事虽有神怪成分,但仍是学者考证曲辕犁出现时间的佐证。据此可知,该文学作品(     
A.不能作为历史研究的材料B.能够反映一定的史实
C.还原了唐代农耕生活情景D.呈现了唐代医学水平
2023-09-10更新 | 193次组卷 | 5卷引用: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3 . 1873年,英、美等五国公使联合照会清政府,要求觐见、呈递国书时行三鞠躬礼。清廷不同意,双方往复辩论数十次无果。李鸿章建议,中国与列强已订约,再不能用属国之礼相待,清廷采纳其建议,在礼仪问题上做出重大让步。清廷的“让步”说明其(       
A.放弃了闭关锁国政策B.通过谈判解决国际争端
C.具备了近代外交意识D.与各国的宗藩关系瓦解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4 .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每一历史思潮的内容,主要是通过具体的时代主题表现出来的。因历史环境差异的制约,变化中的时代主题,往往使历史思潮呈现多姿多彩的内容。历史和社会是统一的,如果说历史是社会的纵断面,那么社会就是历史的横断面。历史从不是已经消逝的过去,而与现实、未来相关联。对其主旨理解正确的是(       
A.历史思潮是时代主题的表现形式之一,且内容丰富多彩
B.历史思潮是一种社会意识,主要取决于具体的社会存在
C.历史研究要关注历史思潮,从而凸显历史研究的时代性
D.历史思潮是历史与社会,过去、现实和未来的辩证统一
5 . 近年来,一些学者以《匈奴列传》“可缮者治之”的记述,提出秦长城因秦昭王之旧,单纯加以修缮而成;而据《秦始皇本纪》记载,秦逐斥匈奴后在旧址上发展出了新路线。考古学家通过考古证实了今兰州存在秦始皇长城,即秦长城较秦昭王时期有所北移。这说明(     
A.秦朝北方民族关系改善B.秦长城依照山川地势而建
C.考古发现回应证史需求D.时代靠后更接近历史真相
2023-08-29更新 | 85次组卷 | 2卷引用: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延吉市延边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6 . 1912年,孙中山提出: “族无分乎汉、满、蒙、回、藏,皆得享共和之权利。” 1919年之后,孙中山主张“举汉、满等名称尽废之……建设一大中华民族” 。这表明孙中山(     
A.民族自治的构想逐渐成型B.民族国家构想不断发展
C.强调各族人民有平等民权D.五族共和思想日益成熟
7 . 2022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首次离京考察调研中,特意来到河南安阳殷墟遗址。总书记考察时强调,殷墟我向往已久,这次来是想更深地学习理解中华文明,古为今用,为更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借鉴。这体现了(     
A.历史遗址对民族文化的重要性B.中华文明起源于安阳殷墟
C.历史遗址是历史研究唯一资料D.我国加强对自然遗产保护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明清“铁三角”

材料一   明清时期,封建君主专制空前加强、小农经济主导地位的强化与传统程朱理学的束缚构成了一个铁三角的关系:双向箭头表示双方的相互作用。

——据毛佩琦《明清易代与中国近代化的迟滞》

材料二   从世界史或全球史的立场看,明初中国专制王朝国力的鼎盛时期正是欧洲黑暗的中世纪,西方透露出的资本主义曙光与明中叶以降中国社会新旧交替的冲动几乎同时。西方的兴起,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成功,正是中国的明清之际,西方文明赶上东方文明,中国从先进到滞后,就是在这一时期内发生的。所以说,明清易代是中国近代化迟滞以及中国从先进走向落后的转折点。

——据余同元《明清社会近代转型及转型障碍》

结合材料一论证材料二中作者的观点。
9 .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提出的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初,河西走廊为匈奴所占,与西方的道路难以直达。汉武帝即位后,不断反击和进攻匈奴,匈奴被迫向北迁移。张骞“凿空”西域后,中国的丝绸和蚕桑技术、铁器、釉陶、井渠法和造纸术都陆续西传。中亚、西亚的特产如胡桃(核桃)、石榴、芝麻、黄瓜、大蒜、胡萝卜、胡豆(蚕豆)、橄榄、胡椒、苜蓿等也先后传到中国。大宛的“汗血马”、非洲的鸵鸟、狮子以及西方的宝石、香料等也由西域古国赠献而来。史书称武帝时的长安集市“殊方异类,至于三万里”。

——摘编自詹子庆《中国古代历史上册》

材料二   “黑石号”是1998年在印尼附近海域打捞出水的一艘来自阿拉伯的唐代沉船。根据船身结构推测,“黑石号”可能是当时印度或阿拉伯造的单桅缝合帆船。依据航运线路分析,学者普遍认为“黑石号”应该是从扬州出港,目的地是波斯湾,沉船年代确认为9世纪上半叶。船上满载中国货物,仅瓷器就达67000件,产地包括湖南长沙窑、浙江越窑、河北邢窑和广东地方窑等。出水的诸多瓷器,其图案与纹饰都带有明显的阿拉伯风格,如飞鸟、摩羯鱼等。“黑石号”承载的宝藏印证了唐代中国和印度洋西北岸的西亚、北非诸国已存在规模巨大的海运贸易。

——摘编自周靖、罗明《中外历史一百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时期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发展较快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黑石号”考古发现的史料价值;如果继续深入研究,确证“黑石号”是从扬州出发的,你认为还需要补充哪些类型的史料,请至少列出两种。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全面抗战开始后,国民政府教育部决定,北大、清华、南开三校南迁,在长沙合组临时大学。之后,因长沙连遭日机轰炸,学校又西迁昆明。19384月学校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简称“西南联大”。西南联大仅存在了811个月,但它“内树学术自由之规模,外来民主堡垒之称号”,保存了重要科研力量,培养了一批卓有成就的人才,因而在中国高等教育历史上是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在国内外教育界都赢得了很高的声誉。国外有学者赞扬说:“西南联大的历史将为举世学术界追忆与推崇……联大的传统,已成为中国,乃至世界可继承的一宗遗产。”

——摘编自丁则民《回忆我国一流学府一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材料二   100年来,云南大学秉承“会泽百家、至公天下”的办学精神,扎根祖国西南边疆民族地区,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为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希望云南大学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升办学水平,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建设教育强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据习近平《致云南大学建校100周年的贺信》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西南联大办学的历史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以云南大学为代表的边疆高校的历史性贡献。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高校办学使命的理解。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