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学热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30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1 . 2007年,山西临汾市翼城县大河口村发现一处西周时期墓葬群,出土铜器铭文显示,“霸”是这处墓地墓主的国、族名,“霸伯”是这里的最高权力拥有者。“霸”是过去传世历史文献里没有记载的封国。这说明
A.二重证据法是历史研究的重要方法B.考古是探寻历史真实的唯一途径
C.考古发现可以弥补文献记载的缺失D.文字是追溯文明起源的重要标志
2021-04-27更新 | 148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通州区2021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2021·全国·一模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代中国典籍中很早就有“天下”一词的记载,周朝时把周天子统治的区域内称为“天下”;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和孟子赋予“天下”以道德内涵。秦汉之前,“国家”一词主要是指天子之 国或诸侯之国;从秦汉起一直到清朝后期,“国家”一般多指封建王朝或代表王朝的中央政府。这 种传统的“天下观”包含了中国是天下中心的空间概念和文化意涵,其核心内容是,中央王朝是礼仪之邦,周边的少数民族区域是蛮夷之地,居于文明中央的王朝对四夷有文明教化的责任,体现出 一定的等级和尊卑思想。这种天下观不仅是地理空间的延伸,而是对华夏文化的认同或接受,是 以华夏文明教化四夷、以德服人观念的反映。

——摘编自孔亭《清末知识分子“天下观”向民族国家观的转变》

材料二   十九世纪中期以来,以中国“天下观”为基础建构出的“世界体系”受到了剧烈的冲击,天朝思想家们的“天下”式的空间想象开始发生动摇。就近代中国来说,民族意识的普遍萌发始于甲午战败后,一些国人逐渐萌发民族意识,使得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思想在中西思想的交融下逐步产生并发展起来。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首次提出了国内各民族平等和团结的主张,近代民族主义思想一定程度上开始被普通大众了解并接受;1919年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引发了中国民族主义情绪的高涨,推动中国民族国家统一和民族独立;抗日战争期间,中国的民族主义思潮推向新的高潮。

——摘编自唐建兵《中国民族主义思想的嬗变与走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传统“天下观”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民族主义思想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3 . 关于宋太祖赵匡胤之死,历来颇有争议。以下为与此相关的部分历史记载,这说明
记述出处
癸丑夕,帝崩于万岁殿,年五十,殡于殿西阶脱脱等《宋史》
延入大寝,酌酒对饮。宦官、宫妾悉屏之,但遥见烛影下,太宗时或避席,有不可胜之状。饮讫,禁漏三鼓,殿雪已数寸,帝引柱斧戳雪,顾太宗日:“好做,好做!”……是夕,大宗留宿禁内,将五鼓,伺庐者寂无所闻,帝已崩矣。文莹《续湘山野录》
上闻其言,即夜召晋王,属以后事.左右皆不得闻,但遥见.烛影下晋王时或离席,若有所逊避之状,既而上引柱斧战地,大声谓晋王日:“好为之。”癸丑,上崩于万岁殿。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A.认识事物有一个摸索的过程,但材料无疑是历史研究出发点
B.研究历史不仅要有文献资料证据,还要有对材料的考证与辨析
C.历史诠释需要坚守客观立场,力求规避历史学家的主观认识
D.历史学应像其它社会科学一样提倡百家争鸣,而非定于一论
2021-04-21更新 | 119次组卷 | 3卷引用:浙江省绍兴市暨阳联谊校2021届高三4月联考历史试题(选考)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周《礼记·王制第五》中记载:“五谷不时,果实不熟,不鬻于市。”这是被公认的最早的有关食品安全监管的规定。汉朝时期,为了杜绝不法商家为牟利向市场投放有毒有害食品,国家在法律上明文规定,“诸食脯肉,脯肉毒杀、伤、病人者,亟尽孰燔其余。其县官脯肉也,亦燔之。当燔弗燔,及吏主者,皆坐脯肉减(赃),与盗同法。”唐朝时,《唐律疏议》规定,“脯肉有毒,曾经病人,有余者速焚之,违者杖九十;若故与人食并出卖,令人病者,徒一年,以故致死者绞。”宋代,国家为了保证食品质量安全,完全继承了唐朝的法律,同时也有所创新,即规定从业者必须加入行会,并按行业登记在册,否则不能进市贸易,商品的质量也由各个行会把关,行会会长作为担保人,负责评定商品的成色和价格。但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官商勾结”在宋明尤为兴盛,再加上封建社会人治大于法治的专断独裁思维,使得整个社会拜金逐利风气盛行,个人道德、社会道德面临极大的考验。

——摘编自刘新超等《古代食品安全管控理念、方略及启示》

材料二   19世纪美国联邦政府对食品的卫生标准、纯度指标以及标签的真实性等方面没有统一的规定,市场上的食品质量非常不可靠。到19世纪末,食品的造假腐败已经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重大危害事件不断出现使民众逐渐觉醒,对食品改革和制定相关法规的呼声越来越大。新闻记者阿普顿·辛克莱出版了一本题为《丛林》的小说,在这部小说中辛克莱以15页的篇幅对当时美国肉制品污秽不堪的加工过程予以揭露,引起了公众极其强烈的反响。于是西奥多·罗斯福总统下令对肉类加工业进行彻底调查,并将调查报告中揭露的诸多耸人听闻的事实公之于世。与此同时,美国医学会也向国会表明如果参议院不通过纯净食品法案,将促使他们的病人对国会施加压力。在多重压力之下,1906年《纯净食品和药品法》最终获得国会通过。

——摘编自徐俊才《美国食品安全法案颁布历程的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食品安全监管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其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联邦食品安全法产生的背景。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国家食品安全管理的认识。
20-21高三上·全国·阶段练习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瘟疫侵袭人类,很早就有记载。从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便有“疾疫”“疾年”等文字记录。西汉平帝元始二年夏,“郡国大旱,蝗”,当时疫情严重,患者多。面对疫情,西汉政府专门腾出一些住宅作为隔离区,集中对病人进行治疗,并切断瘟疫的传染源,以防止疫病的扩散。同时,政府赐给在疫病中死亡的人安葬费,及时安葬死者,帮助其摆脱困境。随着对抗瘟疫经验的不断积累,古人对瘟疫的预防也日渐科学。……唐文宗时期,对于在瘟疫中死亡的人们,进行集体掩埋,以减少公共扩散,预防传染病的再暴发。用医治疫做得最好的要数宋代,此时出现了著名的中医典籍《太平圣惠方》《集验方》等,上面所载的一些药方,至今还被中医使用。明嘉靖年间创制了“济疫小饮子”,专门给民间赐药。

——摘编自雷高林《追溯古人抗疫》

材料二   中国近代防疫事业是在20世纪初才逐步兴起的。鸦片战争后,大量西方传教士来华,近代防疫思想、手段逐渐为民众、士绅及统治者所认可和效仿。清末新政正式将“防疫”确立为国家一项重要职能。但因国家机构不健全,民众缺乏教育,防治效果不理想。北京国民政府对防疫工作较为重视,颁布了一系列防疫法规、法令,成立了中央防疫处等机构,自主生产防疫制品。但由于连年战乱,政府更迭频繁,许多防疫法规没有在基层得到真正实施。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防疫事业得到较大发展。防疫法规进一步完善和健全,专职卫生防疫部门从中央延伸至县乡,防疫宣传和教育有计划地推广,疫情报告制度基本确立。但是,由于当时外有强敌入侵,对内又忙于内战,故防疫建设存有种种弊端,防疫力量分布不均,大城市特别是都会城市防疫力强,中小城市差,乡村社会普遍缺乏近代医疗设施。

——摘编自谷永清《中国近代防疫述论》

材料三   生命重于泰山,人民利益高于一切。面对来势汹汹的新冠肺炎疫情,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率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风雨同舟、勇抗疫情。从呱呱坠地的婴儿到怀胎七月的孕妇,从垂暮之年的孤寡老人到生活困难的残障人员……中国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始终把特殊群体安危视作头等大事,不惜代价、不计成本全力畅通抢救生命的“绿色通道”。

——摘编自新华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瘟疫防治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中国近代瘟疫防治举措进行评价。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现实,概括中国抗疫彰显“生命至上、人民至上”理念的举措,并谈谈你的认识。
2021-04-20更新 | 8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0-2021学年学科网大联考高三11月历史试题(新课标Ⅱ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6 . 史料辨伪   

史料辨伪是历史研究的基础工作,史书辨伪是史料辨伪的重要内容之一。

案例史书辨伪情况
案例一如果一部书被认为是先秦古籍,但不见于《汉书·艺文志》(注:由班固撰写,是最早的系统性书目),此书可能是伪书。隋唐之书不见于《崇文总目》,元明之书不见于《四库全书》,也有可能是伪书
案例二如神农《本草》、黄帝《素问》、夏禹《山海经》,书的作者是传说中的人物,且那个时代还没有文字,不可能留下文字记录,故是伪书;如果某书在体裁、风格、词汇等方面与那个时代不符,此书大体是伪书
案例三如《商君书》记长平之役,非商君所能见,可知非商君所作;《尚书·禹贡》的贡物中出现了缪铁,故知非石器时代的作品;《月令》有秦代太尉官名,故知非周公所作;《列子》中有佛学思想,不可能是佛学思想传入中国以前的作品,故知是汉代以后的作品
案例四如《周礼》一书中的一些制度,如封国、官制、土地、赋税等跟先秦其他可靠的古书记载不合,故知《周礼》一书是后人伪作,绝非西周的真实情况
案例五如《孙子兵法》一书,旧题孙武作,后有人怀疑,或谓作者为孙膑。1973年银雀山汉墓中同时出土的竹书有《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可以结束这一长期争论

——摘编自安作璋主编《中国古代史史料学》


(1)依据上述案例,概括史料辨伪的主要方法。
(2)结合所学,你认为历史研究中应该如何选择史料?
2022-01-21更新 | 198次组卷 | 3卷引用:北京市东城区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2021年12月14日,国家文物局公布了陕西省西安市白鹿原江村大墓即为汉文帝霸陵。考古队员通过精细发掘和缜密分析,判断出江村大墓就是汉文帝霸陵,纠正了自元代以来史料记载汉文帝霸陵位于白鹿原凤凰嘴这一错误说法。这说明
A.“二重证据法”已经不适宜新史学研究B.考古发现有利于历史研究的深入发展
C.文献资料不能作为第一手史料D.考古发现全部属于第二手史料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8 . 秦朝是否有“衡山郡”?在司马迁的《史记·秦本记》中记载秦有三十六郡,无“衡山郡”名,在2007年入藏的湖南大学岳麓书院的秦简中,“衡山郡”出现了两次,且都是直名“衡山郡”。对此,你的看法是
A.支持司马迁,大史学家著作权威B.支持新发现的地名,秦简是文物
C.都不想支持,不知怎么判断他们D.等有更多的史料再来认识它们
2021-12-25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黄冈市蕲春县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9 . “徐福东渡”的故事流传久远。慈溪的达蓬山,相传便是徐福东渡的始发港,“达蓬”,意即由此出发,便可到达仙山蓬莱。宝庆《四明志》便记载,达蓬山在慈溪县东北三十五里,其山名由来,即:“秦始皇至此,欲自此入蓬山,故号达蓬。”唐代时,在此修建了纪念徐福东渡的“秦渡庵”。秦渡庵旁边还有摩崖石刻造像,研究者指出,这一摩崖造像便是徐福东渡后,当地人民为纪念这一历史事件而作的。由此可知
A.这些历史遗迹遗存能充分证明慈溪达蓬山就是徐福东渡的始发港
B.只有考古发现才能证明达蓬山是否是徐福东渡的始发港
C.“徐福东渡”年代久远,历史真相已经无法还原
D.传说也是一种史料,但是需要与其他史料相互佐证。
2021-12-12更新 | 54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宁波市慈溪市2022届高三12月月考历史试题
10 . 下表是《后汉书》列传所记载人物的家庭背景。据此可推断,这一时期
因政治活动而闻名的人物(所占比例)
官员的儿子或孙子88(35%)
名门望族48(19%)
社会地位低下或贫困者9(4%)
无记录可查者107(42%)
A.存在阶层固化的趋向B.名门子弟素质较高
C.察举制已经遭到破坏D.世家大族把持朝政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