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学热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38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在19世纪中后期开始教育变革,分批选派学生赴美留学。从1872年起分4年派遣,每年30名,留学期限15年;由候补刑部主事、曾任上海广方言馆总办的陈兰彬任主委员,容阂任副委员,负责管理学生。所选学生的地区分布为:广东8人、江苏2人、浙江8人、安徽4人、福建2人、山东1人;文化基础均为曾经读中国书数年,稍通中国文理,年10-16岁的聪慧幼童;家庭出身,除少数为买办商人的子弟外,大多数为普通人民的子弟。派遣学生赴美留学,主要目的当然是为了学习各种西学。学生们到美国以后,便陆续考入各种专业学习。就可查知的91人而言,其专业分布的状况是:学法政的12人,学工科的17人,学矿学的6人,入中学的35人,入小学的21人;入中学而后义学法政者9人,入中小学而后又学工科者5人,学矿学者2人,学化学者1入。学社会科学者占40%;学自然科学者占60%。但是在学习西学的同时,“仍兼讲中学,课以孝经小学、五经及国朝律例,随资高下,循序渐进。”

——张海鹏《近代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近代中国留学教育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中国留学教育的影响。
2021-05-13更新 | 29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凉山州2018届高三三模文综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汉时创建了皇帝至高无上的政治权力和万世一系的皇位世袭制度,皇帝总揽朝政,还建立了以他为首脑的朝廷。朝廷及地方官员的任免权完全操纵在皇帝一人之手。兴办水利工程是历代朝廷的一项重要社会职能。秦朝开凿的灵渠,两汉时期,修建漕渠和治理黄河水害,唐代由政府主持兴修的水利工程不下二百六七十处,北宋中期以后兴修的水利工程上万处。明太祖时,开塘堰近五万处,治河四千余处,修复陂渠堤岸五千余处。清朝时所修海塘工程,都超过了唐宋时代。水利工程的兴办,皇帝有时直接干预。汉武帝不但派官督工修建多处水利工程,他本人也曾亲到现场率领随从人马堵塞黄河决口。为兴修水利而投入的人力物力也是惊人的,动辄万人、几万人、十几万人,甚至上百万人。为了使兴修水利工程经常化,制度化,唐朝设置了专门管理水利的机关,都水监就是掌管川泽、津梁、陂池、渠堰工程的部门。国家兴办的大批水利工程,有一些是为开凿水路交通,大多数是治理水害,或变水害为水利。如治理黄河,主要是防止河水泛滥成灾。有很多水利工程是用以引水灌溉农田。

——摘编自王亚南《中国官僚政治研究》

材料二   1787928日,在制宪会议上经过激烈的争论,邦联合国会决定将宪法交由各州去批准。新宪法的通过,中央收回了由各州保留的“主权”,并在中央政府内建立了“三权分立”的权力结构,又把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政权都置于共和原则基础上。这是自下而上完成的,国家体制的形成是先有州府而后才有国家,这就使立国者不得不把地方利益作为优先考虑的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这个国家组织和结构的形式,反联邦派的许多意见,如实行州权平等原则,关于联邦宪法和法律的权威性等,都已载入宪法之中,而且反联邦派关于在联邦宪法中加入“权利法案”的要求,在批准宪法的辩论中也已为联邦派认可。如何使这个国家的“权力结构”配置合理与运转正常的问题,是整个立国问题的中心。宪法规定,若两院议员2/3多数认为必要,可提出对联邦宪法的修正案,经适当方式批准后即可生效,又赋予宪法必要的灵活性和适应性,从而增加了联邦宪法的生命力。

——摘编自张定河《美国政治制度的起源与演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兴修水利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1787年宪法体现的特点及形成的主要原因,并说明中美的制度差异。
2021-05-10更新 | 17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凉山州2017届高三二模文综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901年内外交困的清廷不得不下诏变法,年已花甲的沈家本临危受命修订旧律,针对当时盲目崇外与排外的两种法律心态,他秉着“我法之不善者当去之,当去而不去,是谓之悖。彼法之善者当取之,当取而不取,是谓之愚”的观念,历经十余年最终推动《大清新刑律》颁布。该法典废除了传统的凌迟、枭首、戮尸、缘坐、刺字等酷刑恶法;大量删减传统律例的死罪条款,将死刑的执行方式由公开执行改为在专门场所执行;打破旧有的法律差别,积极推进男女同罚、满汉一致与身份平等。虽然从大端而言,这仍是一部旧式的刑法,但正是这部过渡时期的法典的制定意味着传统法制创新的开始。

——摘编自陈新宇《沈家本:中国近代具体法治的践行者》


(1)根据材料,概括沈家本修订旧律的基本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政府修订旧律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沈家本在法治方面的贡献。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78年,我国贫困人口为2.5亿人,这一时期大面积贫困的原因主要是农业经营体制不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因此,制度的变革就成为缓解贫困的主要途径。20世纪80年代中期后,农村发展不平衡问题凸现出来,政府成立了专门扶贫工作机构、安排专项资金,还特别让东部较发达省市对口支持西部省、自治区,如:广东帮扶广西,福建帮扶宁夏等等。1995年以来,国家教委和财政部联合投入超过100亿元资金帮助贫困地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并安排科技扶贫专项资金,用于科技培训等。到2000年,农村尚未解决温饱问题的贫困人口减少至3000万人,《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中的扶贫攻坚目标基本实现。

——摘编自《中国的农村扶贫开发》白皮书

材料二1933年,美国总统罗斯福最得民心并且得到后续各届政府继承的扶贫政策就是社会救济托底、最低工资标准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等改革措施。此外,他还成立了著名的“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委员会”负责田纳西河流域和密西西比河中下游流域的援助开发,使该地区经济发展得到极大改善。1965年,美国“开端计划”开始实施,该项目服务对象主要是低收入家庭4~6岁的儿童,到2010年,每位儿童通过该计划可获得7600美元的资助,有效保证了低收入家庭子女的受教育机会。自1970年代始,美国减贫政策将希望寄托在就业上,相信通过创造工作和增加工作时数实现减贫,但结果基本上是令人失望的。

——摘编自左晓斯《发达国家乡村贫困与反贫困战略研究-以美国为例》


(1)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美两国扶贫措施的异同点。
(2)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扶贫工作取得成功的原因和意义。
2021-05-10更新 | 117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桂林市、崇左市2021届高三三模联考文综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王宽诚(19071986),是香港工商界爱国爱港的优秀代表。1949年,北上参观东北解放区后,王宽诚发表了《北行见闻》,宣传并赞扬解放区新面貌,对港澳同胞了解时局、认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政府产生了很大影响。抗美援朝时期,他出资为中国人民志愿军捐献一架战斗机,带动香港各界人士购买内地所需物资捐献给祖国。20世纪五六十年代,西方国家对新中国实施经济封锁,他特地开辟远洋航运业务,为国家输入民生必需品。1985年,王宽诚倾其财力,拿出1亿美元成立王宽诚教育基金会。资助内地和港澳优秀青年学者出国深造,为国家培养高科技人才。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他为中央建言献策,鼎力支持内地改革开放,推动建立香港中华总商会中国“四化”服务委员会,不遗余力宣传国家改革开放政策。香港进入回归过渡期后,王宽诚坚决拥护“一国两制”方针,并呼吁香港同胞和国际友人为维护和促进香港的繁荣稳定努力。1986123日,王宽诚病逝,20181218日,他被授予“改革先锋”称号。

——摘编自《宁波通讯:榜样力量,引领前行致敬先锋人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宽诚的历史功绩。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时代的中学生应从王宽诚身上学习哪些精神。
2021-05-10更新 | 65次组卷 | 1卷引用:全国百强名校领军考试2021届高三5月联考文综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早在4000年前,古人就已经懂得了如何对垃圾进行分类填埋处理。商汤开国初期,老百姓就开始建造厕所,还用人畜粪便来肥田,变废为宝。殷商时代,拉圾的类控制更是严格,法律规定如果谁乱抛垃圾,就会被剁手。唐代时为了处理垃圾问题,国家颁布了相应的法规,在街道上随便扔拉圾的人,会被罚60大板。唐代出现了专以回收垃圾、处理粪便为职业的人。宋代杭州,打扫街道、清运垃圾、疏通沟渠或排水沟等,都由政府差雇人员来负责。明朝形成了垃圾处理产业链。另外,对于日常生活中产生的垃圾还进行了分类,并由专门的人清运回收。

——摘编自钟芳《古人如何圾分类》

材料二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垃圾处理已经成为困扰各级城市政府管理者的难题。20006月,北京、上海、南京、杭州等地被确定为垃圾分类收集试点城市。然而,在过去,由于我国居民对环境保护方面的相关知识掌握有限,环保意识薄弱,我国垃圾分类进展不显著。近年来,我国加速推行垃圾分类制度,全国垃圾分类工作由点到面、逐步启动,成效显著。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住建部紧跟着划定了46个垃圾分类试点城市,2019年起,全国地级及地级以上城市全面启动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到2020年底46个重点城市将基本建成垃圾分类处理系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垃圾处理的特点并说明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现代中国垃圾问题产生的原因。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解决垃圾分类问题应采取的措施。
2021-05-07更新 | 64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2021届高三二模文综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传统国家观念是家国同构的伦理论,伦理本位的政治文化是将血缘宗法关系的氏族社会和地缘政治关系的国家体制相融合。大一统的理念成为中华民族的社会心理,使得中国人有着牢固的“大一统”信念,也形成了以皇权为中心的一元化领导核心的统治方式。德法并治思想把德的教化功能和法的强制效果巧妙结合起来,成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达成共识的社会治理理念,无论孰轻孰重,皆是不可或缺的治国之道。以儒学为重心的传统文化从家族伦理中推衍出国家政治秩序,在这种孝忠一体、家国同构的政治文化下,人们孝亲、忠君、爱国,对社会充满责任感,重义务而轻利益。

——摘编自刘静、韩冰《中国传统国家治理理念及其现代价值》等

材料二   西方现代国家观念在启蒙运动时期进一步发展并成熟。洛克认为自然法的主要内容是人们有保护自己生命、自由和财产不受侵犯的权利,人们制订契约形成国家的根本目的是保护自己的自然权利。同时,被授予权力的统治者也是契约的参加者,也要受契约束缚,如其违约,人们有权反抗,甚至重新订约,另立新的统治者。依据自然法则,伏尔泰提出“人人自由、人人平等”理论。卢梭的社会契约论明确提出国家主权应该永远属于人民。康德提出国家应建立在三个理性原则之上,即每个社会成员作为人都是自由的,作为臣民彼此是平等的,作为公民是独立的。

——摘编自王建朗、黄克武《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晚清卷)》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传统国家观念和西方现代国家观念的不同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阐释中国传统国家观念和西方现代国家观念的积极作用。
20-21高三上·山东·阶段练习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8 . 留学教育是国际文化交流和合作的重要途径与手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代是我国留学生教育的一个鼎盛时期,《唐会要》记载:“贞观五年以后,太宗数幸国学太学。已而高丽、百济、新罗、高昌、吐蕃等诸国酋长,亦遣子弟请入国学。于是国学之内,八千余人。国学之盛,近古未有。”日本学者木宫秦彦在《日中文化交流史》中曾列表考证出可知姓名的日本遣唐学生、学问僧共计149人。根据严耕望先生的考证,“自太宗贞观十四年新罗始遣派留学生起至五代中叶,三百年间,新罗所派遣之留唐学生,最保守之估计当有两千人。”大部分留学生都会进入国子监学习。据《唐六典》等记载,开设有《周礼》《礼记》《国语》《说文》等课程。通过这些学习,留学生们领悟到了中华礼仪之精要,了解并吸收了中原王朝以儒家为主导的各方面的先进文化,增加了对唐文化的认同感,奠定了儒家文化对周边各国文化强势输出的基础。

——摘编自赵蓉《唐代留学生教育的特点及原因》

材料二   清末民初,留日学生人数之多前所未有。中国的一批知识分子试图从日本寻求救国救民的“秘方”,将日本作为学习西方文化的中转站。周作人说:“我们往日本去留学,便因为它维新成功,速成学会了西方文明的缘故。”正是出于这种动机,留日学生在日本创办了近百种刊物,如《民报》等,并大量翻译西书,极力推动西方先进文化向祖国的传播,以促进“中国之醒悟”。因此,强烈的忧患意识使他们中的许多人先是参加了辛亥革命,后又发起并领导了新文化运动,如陈独秀等。

——摘编自刘洪英《略论清末民初的留学生特点》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代留学生教育的主要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清末民初与唐朝时期留学教育的不同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民初留学教育的积极影响。
2021-04-20更新 | 4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0-2021学年学科网大联考高三11月历史试题(山东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