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对外交往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2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丝路的正式开辟始于汉朝官方派遣张骞出使西域之后。到公元前60年,汉朝正式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丝绸之路开始进入兴盛时期,直至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丝路畅通,达到了鼎盛的阶段,中西文化交流达到高潮。到唐安史之乱后,贸易交往受到了阻碍。五代十国、宋、辽、金、西夏诸政权分裂割据之时,陆上丝绸之路从鼎盛走向衰落,海上丝绸之路迅速发展,直到元朝,有所复兴。

——摘编自周伟洲、丁景泰在《丝绸之路大辞典》

材料二   新丝绸之路经济带,被认为是“世界上最长、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经济大走廊”。“一带一路”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积极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

——摘编自《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丝绸之路的主要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朝海上丝绸之路繁盛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建设“新丝绸之路”对当代中国的积极影响。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人华民交涉词讼……其英人为何种罪,由英国议定章程、法律,发给管事官照办。凡系进口、出口货物,均按新定则例,五口一律纳税,此外各项规费丝毫不能加增。其英国商船运货进口及贩货出口,均须按照则例,将船钞、税银扫数输纳全完,由海关给发完税红单,该商呈送英国管事官验明,方准发还船牌,令行出口。

——摘自《中英五口通商章程》(1843年)

材料二   凡授权英王陛下或其代表实行管辖在中华民国领土内英王陛下之人民或公司之一切条款,兹特撤销作废。英王陛下之人民及公司在中华民国领土内应依照国际公法之原则及国际惯例,受中华民国政府之管辖。

英王陛下认为一九零一年九月七日中国政府与他国政府包括英王陛下联合王国政府在北京签订之议定书,应行取消;并同意该议定书及其附件所给予英王陛下联合王国政府之一切权利应予终止。

——摘自《中英新约》(1943年)


(1)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中英五口通商章程》的危害。
(2)据材料二,概括《中英新约》的主要内容,并说明其签订的原因。
2020-06-22更新 | 194次组卷 | 2卷引用:重庆市第二十九中学2021届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美国《时代》周刊多次将毛泽东作为封面人物,上面图片列举了其中四次。请从任意两幅或多幅图片信息中提炼一个观点,并运用所学知识加以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020-05-30更新 | 137次组卷 | 2卷引用:重庆市沙坪坝区凤鸣山中学2020届高三6月月考文综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下表是中国古代对外交流的史实

时间史实
汉朝汉朝张骞出使西域。甘英奉命出使大秦,到达了波斯湾。大秦王安敦派使臣来东汉。
魏晋南北朝时期226年,大秦商人来到建业,西晋初年又派使者来到中国波斯、大月氏朝时期的商人、使者不断来华。445年,波斯王朝遣使来华佛教传入并不断发展,印度等国的僧侣来华传教。日本、朝鲜多次派使者来华
唐朝日本、朝鲜派遣唐使、留学生来唐朝。玄奘西游,鉴真东渡日本,日本高僧空海长安求法。西亚商人在广州、泉州定居。
高丽政府遣使到宋朝搜求书籍。日僧寂昭、元灯等乘宋商船渡海入宋。明宋州城出现多处“波斯馆”“清真寺”印刷术外传朝鲜、日本、印度、阿拉伯、北非和欧洲。广州、泉州城内居住着许多阿拉伯富商
元朝元初,高丽从中国购经籍一万多卷。元朝和日本两国僧人互相访问极为频元朝繁,来华日僧仅知名者即达220余人1299年,妙慈弘济大师把程朱理学传到日本,长期成为日本统治阶层的思想武器。马可·波罗来华
郑和下西洋,到达亚非各国。华侨开发南洋地区戚继光抗倭,援助朝鲜明抗击日本。利玛窦来华传教,徐光启翻译了利玛窦带来的科学著作中国
人民反对西班牙葡萄牙荷兰入侵。政府禁止沿海居民出海贸易。
清(1840年前)郑成功收复台湾,来华的传教士将西方的天文地理数学等介绍到中国也向年前)本国广泛的介绍中国社会状况,中国人民抗击沙俄、英国、法国的入侵。
仅留广州作为贸易出口。

——摘编自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


任选一个角度,评述古代中国的对外交流。(要求:写明角度,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5 . 鸦片战争期间,道光帝奉行“舍羁縻之外,别无他策”的指导思想。《北京条约》签订后,奕䜣提出遵守不平等条约,以这些条约为交涉依据的政策。这一转变
A.告别了传统的理藩外交B.加深了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C.受到了列强的外交威胁D.适应了外交近代化的需要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1858年美国代表向直隶总督谭廷襄建议“中国应派领事赴美,以便照料中国侨民”,谭以“向不遣使国外”为由拒绝。后因履行《天津条约》“互派使节”条款,清政府考虑礼仪问题“用中国人为使,诚不免为难”,于1868年委任前美国驻华公使蒲安臣担任中国特使出使欧美等国。这反映出
A.华夷观念影响外交行为B.近代中国外交开始出现制度性变化
C.传统朝贡体系已经解体D.清政府力图摆脱不平等条约的束缚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传统医学自成体系。伴随着中华文化在东亚地区影响力的扩大,外国来华使团在回国时带走了大量的医学书籍和药物,甚至延请名医传医授道,效法我国建立了医事制度。郑和七下西洋,随船医生也与所经东南亚、南亚、西亚和东非等地的人民进行交流,用中国的医术治病救人,并带回一些药材,丰富了中医药的内涵。中医还随着个体行医、旅行、商贸等途径对外传播。除了中外的直接交流外,中医药还经由第三国外传,惠及了更多国家的民众,获得了更多国家人民的认可。

                              ——摘编自朱建平《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医外传历史、途径与海外发展》

材料二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天津被迫开埠通商,西医亦随之传入。西方教会设立医院,招收华人学徒,兴办医学校,发行中文报刊以及翻译西方医学书籍等。西医由于自身的优势,逐渐为国人所接受。在这种背景下,李鸿章创办了北洋医学堂,成为中国人最早创办的官方西医学校,培养了最早的一批西医专业人才。面对西医西药的传入,名医张锡纯主张把中西医汇通思想应用于临床,中西药物并用,产生重大影响。经施今墨、程价三等名医的不断努力,天津中医药界交融互通中西医,创造了中西医结合的新医学派,在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危重病等方面结出了硕果。

——摘编自谢敬《近代天津的中西医交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医学外传的特点,并简析其广泛传播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医传入对中国医学发展的影响。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一战爆发时,外交部参事伍朝枢建议中国最好避免直接同日本交涉包括山东问题在内的许多外交纠纷,力争将包括日本侵略问题在内的一切事端提交战后和会讨论、裁决。设法以战胜国身份参加战后和会,成了当时中国政府和民间人士主流的心愿和努力目标。但在日本的极力反对下,中国政府寻求参战的外交努力告败。有鉴于此,梁士诒向中央政府提出了“以工代兵”的战略构想。以工代兵,即以华工为杠杆,寻求国家利益的最大化,成了中国政府外交政策的头等目标。1917年对德、奥断交宣战后,中国政府开始以官方名义鼓励华工出洋,帮助解决协约国面临的劳务困难。可以说,中国是通过赴欧华工这支特殊的队伍参加战争的。中国的战胜国地位,是赴欧华工用生命换来的。巴黎和会期间,中国的外交方略从“赖美为助”、“倚仗各国”主持公道,转向依据国际法独自抗争维权……它不但改变了中国近代外交“始争终让,几成惯例”的懦弱形象,而且初步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现代外交维权抗争、锲而不舍的顽强斗志。

——摘编自宋德星《赴欧华工:一战中的特殊军团》等


(1)根据材料,指出中国政府派华工参战的目的,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从巴黎和会召开到和会期间中国外交方略转变的特征。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中国在巴黎和会上外交方略的转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7世纪中叶,欧洲出现了以法律条约为基础的新型国家平等关系秩序。然而这一新的国家秩序在殖民主义和资本主义的驱动下,又形成了向外扩张的“世界国家秩序”。西方将暴力强权贯注到条约形式之中,用有悖于国家主权原则的条约制度,不断将更多的国家纳入新的“世界国家秩序”之中。18世纪末英国商人和政府开始谋划与中国建立条约关系;1816年带着“将公司贸易建立于安全、稳固和平等的基础上”的使命来到中国的英国代表阿美士德却连嘉庆的面都没有见到便被送回。此时英帝国开始放弃长期实行的和平协商方式,用武力与中国建立条约制度的舆论在鸦片战争爆发之前已普遍形成。

——摘编自王建朗《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晚清卷》

材料二:英国人这样描述清政府早期对条约的态度:“中国代表们并不细加审查,一览即了。”因为条约在清政府看来,通商权利原本就符合施之(夷狄)以恩惠的羁縻之道。60年代后,英、美等国分头向清政府递交一项声明,对各省执行条约的状况表示不满,并向清政府提出警告。1864年,清政府刊印《万国公法》,对此李鸿章认为为民族挽回权益计,遵守与应用《万国公法》应成为时代之必需。1884年,总理衙门表示:“惟我中国办事,均系十分遵约,依本万国公法而行。”至20世纪初,驻俄公使明确提出效法日本,改革内政,以修改约章。

——摘编自王建朗《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晚清卷》


(1)根据材料一,归纳西方“世界国际秩序”的主要特征,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世纪中期英国将中国纳入“世界国际秩序”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指出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对待近代条约态度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对这一变化做出简要评价。
10 . 在中国历史上,人们习惯以“夷”称呼西方国家。然而,徐继畲《瀛寰志略》(1848年)对西方各国的称谓是“外国”“英吉利”“葡萄牙”等,很少称“夷”。同治初年,清廷下旨不再以“夷”称呼西方各国。这反映了
A.中国半殖民地社会形成B.天朝观念已被摒弃
C.清朝政府接受国际惯例D.洋务运动成为共识
2017-08-04更新 | 6668次组卷 | 85卷引用:重庆市第三十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