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国古代史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832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在西周的金文记载中已经有“戎”“夷”之称。春秋时期,中原各国因社会发展较四周戎狄蛮夷先进而自称为“华夏”。“华夏”各国间存在纷争,但无论各国关系多么敌对,它们并不称呼对方为“戎”“夷”。这一现象反映了先秦时期(     
A.实现国家统一成为社会的共识B.民族和文化认同观念已经出现
C.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冲突剧烈D.血缘成为维系政治认同的纽带
2024-04-27更新 | 188次组卷 | 109卷引用:贵州省黔西南州安龙县第四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英国在19世纪前所具有的唯一的一个优势是煤,煤作为矿物质燃料,成了工业革命的新能源。在英格兰,煤矿恰好与新兴的制造业地区紧密相连,这决定了煤矿运输成本的低廉与使用的方便性,从而使煤得以大量推广。而中国当时的煤矿分布于山西,与江南和岭南的经济发展核心区距离遥远。另一方面,英国煤矿含水量大,开采时需要不断抽水,从而导致蒸汽机的发明,并最终促成蒸汽机与煤时代的到来。而中国的煤矿普遍干燥,它不需要蒸汽机这样的抽水设备;中国的煤矿经常遇到的问题是煤层的自燃,所以并不需要蒸汽机,而是需要通风技术来解决这一问题。这并不是西欧的先进之处,而是西欧的幸运,是大自然的恩赐。

——整理自彭慕兰《大分流》

针对材料观点发表你的看法,任选角度,自拟标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要求:观点具体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024-04-23更新 | 51次组卷 | 4卷引用:贵州省毕节市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第八中学2024届高三下学期最新模拟(二)历史试题
3 . 下图为中国古代的最高人口及最大耕地面积演变示意图。据此解读正确的是(     

A.耕地面积的减少致使魏晋粮食产量降低
B.经济重心南移使隋唐粮食供应状况好转
C.技术的革新推动了宋代粮食产量的提高
D.高产作物的引入有效解决清代人地矛盾
2024-04-23更新 | 36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贵阳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4 . 北宋后期,“比年臣僚营私牟利者众”,“披坚执锐之士,化为行商坐贾者,不知其几”。商业大潮也诱惑着文人,相当多的儒生文士抛弃了轻商的传统观念,“口谈道义,而身为沽贩”,“狃于厚利,或以贩盐为事”。这表明当时社会(       
A.重商观念盛行B.阶层流动日益加剧
C.奢靡之风流行D.官民共利成为共识
2024-04-23更新 | 55次组卷 | 2卷引用:贵州省毕节市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第八中学2024届高三最新模拟(三)历史试题
5 . 下面两幅图分别反映了中古时期欧洲和中国西周时期的社会形态,对两幅图的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中古时期欧洲封君封臣制度示意图

   
中国西周时期的分封制示意图

A.都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进行分封B.都通过层层分封强化君主的专制权力
C.都存在一定责权的主从关系D.都以封建的小农经济作为经济基础
2024-04-22更新 | 54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贵阳市清华中学、安顺一中等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
6 . 据《史记》记载,“轩辕”所处时代,各个部族相互“侵伐”,轩辕于是习武行兵,征讨好兴不义之战的部族,被各部尊为“黄帝”。黄帝长期“披山通道,未尝宁居”,在行政上“抚万民,度四方”,实现了“万国和”的局面。这反映出(     
A.各部落间文化差异明显B.只有战争才能实现和平
C.交通交往促进民族认同D.黄帝结束国家分裂状态
2024-04-22更新 | 8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贵州省毕节市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第八中学高三历史模拟测试卷(四)
7 . 如果说在周代所设定的礼乐制度之下,社会基本上处于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那么士的游离,带来了变化的可能,其中,《管子》中有一段很直接的描述:“是故农之子常为农,朴野不慝,其秀才之能为士者,则足赖也。”据此可知,这一时期的“士”(       
A.秉持积极入世的价值观B.推动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C.渴望实现地主阶级统治D.重建起以德治国的理论
2024-04-21更新 | 72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毕节市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第八中学2024届高三最新模拟(三)历史试题
8 . 作物种植与经济生活。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农作物品种引进情况表:

时期品种(括号内为原产地或来源地)
汉唐时期“胡”字作物:胡麻(印度),胡豆、胡蒜(西亚、中亚),胡瓜(自西域传入),胡桃(波斯),胡椒(东南亚、南亚),葡萄(地中海地区)等
“海”姓作物:海棠、海芋(印度),海枣(西亚)等
宋元明清时期“番”字作物:番薯(中美洲),玉米(墨西哥),花生(南美洲),烟草(南美洲),占城稻(越南),高粱(从印度传入),番石榴(南美洲),番荔枝(美洲),香蕉、番茄、辣椒(墨西哥),南瓜(南美洲),橄榄(地中海地区)等

——摘编自《丝绸之路上中国作物品种的引进与输出》

材料二   唐宋农业的发展十分突出。学者估算唐朝的耕地面积最多时约合今亩5亿至6.5亿。政府重视水利,设有工部水部司、都水监等机构掌其事,既注意维护、利用旧有水利事业,又因地制宜新建了大量中小型水利工程。农具方面,唐朝出现了轻巧灵便、宜于深耕和精耕的曲辕犁,以及用于灌溉高地的筒车。唐时北方开始实行麦粟复种制,两年三熟。南方则出现稻麦复种。唐朝粮食的基本亩产量约在一石左右(合今每亩51.5千克),高者二石。宋朝多在一石以上,长江流域达到二至三石,甚至有高至六七石者。直到明清原有粮食种类的生产基本没有逾越这一水平。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胡”“海”“番”农作物传入的原因作出历史解释。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阐释出现“明清原有粮食种类的生产基本没有逾越这一水平”现象的原因。
2024-04-20更新 | 4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贵州省毕节市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第八中学高三下学期模拟测试(三)历史试题
9 . 南方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和北方辽河上游的红山文化都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并出现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伴随着历史的发展,良渚文化和红山文化在本地区消失,而玉器和大型祭坛在中原夏商周文明中找到延伸现象。这表明(     
A.中原领先辐射四方B.区域文明进程趋同
C.中华文明一体发展D.华夏认同观念加强
10 . 明朝时期,松江暑袜店商人为了保证自身商品供应,大量采购原料,分发给周边农户按照一定的要求织造成暑袜。商人则将合格的产品按一定价格回收后进行销售。这一现象(     
A.反映社会发展趋势B.推动了白银货币化
C.属于工业资本渗透D.促成中国社会转型
2024-04-12更新 | 182次组卷 | 4卷引用:2024届贵州省高考综合改革模拟卷历史试题
首页2 3 4 5 6 7 8 9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