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国古代史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390 道试题
23-24高二上·广东·期末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1 . 有学者指出,11至13世纪的中国社会出现了政治上“贱不必不贵”、“家不尚谱牒,身不重乡贯”、经济上“贫不必不富”、“富儿更替做”、职业上“天下之士多出于商”的现象。这说明当时(     
A.贫富差距逐渐缩小B.重农抑商政策的瓦解
C.社会风貌兼容开放D.社会群体流动性增强
2024-01-20更新 | 42次组卷 | 2卷引用: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1240~1241年,杨惟中在燕京(今北京)建立太极书院,旨在“继学传道”,书院内设置周子(周敦颐)祠,墙壁上镌刻着《太极图》。同一时期,宋理宗诏令张载、程颢、朱熹等从祀孔庙。材料反映这一时期(       
A.南北正统思想存在差异B.北宋政府力图挽救统治危机
C.理学的影响力得到增强D.儒家的正统地位遭到了冲击
2024-01-20更新 | 718次组卷 | 12卷引用:2024年1月河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适应性测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票拟”是明代内阁的基本职权。明朝中后期,皇帝或司礼监秉笔太监对奏章批示后,奏章被送至内阁,或由宦官口述,内阁按既定格式成文,而后司礼监朱笔照抄,六科签发,即“红本到阁,内阁票拟”。这反映出明朝中后期(     
A.宰相权力日益萎缩B.行政运行程序失范
C.宦官专权不断加剧D.内阁成为虚职机构
4 . 近年来出土的汉简特别是张家山汉墓的简牍显示,汉初的法律基本上继承了秦的法律。但西汉不仅没有速亡,反而出现文景之治和汉武帝的强盛局面。据此判断(     
A.秦朝速亡与法律苛刻无关B.汉承秦律促进繁荣
C.儒家因焚书坑儒扭曲历史D.法治根本在于民生
5 . 汉代,孝被确定为立国大纲。汉武帝时“乃令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官”。西汉末期,乡里的学校中专置《孝经》师一人。东汉时,“自期门羽林之士,悉令通《孝经》章句”。东汉末年的经学家荀爽在对策中指出,“故汉制使天下皆讲《孝经》,选吏能,举孝廉,皆以孝为务也。”汉代的这些措施(     
A.说明家国同构的治国理念确立B.有助于促进儒学思想的社会化
C.保障了政府官僚队伍的廉洁性D.表明孝道开始扩展为社会伦理
6 . 唐中叶后朝廷授予许多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侍中、中书令等宰相衔,号为“使相”。从玄宗朝到僖宗朝,使相的人数从8人增加到了60人。唐朝这一举措的主要目的是(     
A.拉拢藩镇维护统治B.分割相权加强皇权
C.创新制度提高效率D.重用人才优化决策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据图推断(     
A.汉唐时期农业得到持续发展B.宋元粮食增产依赖于中原开发
C.明清时期人地矛盾走向尖锐D.古代民众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8 . 元代中期,吏部统计结果显示,汉人、南人在中央政府官员中占比超过50%,在地方官员中占比超过70%。这反映出(     
A.蒙古贵族控制了主要官职B.南方政治影响力持续上升
C.选官制度发生了根本变化D.统一多民族国家继续发展
9 . “澶渊之盟”后,沈括两次出任谈判特使,以“澶渊之盟”条约为基础、《天下郡守图》为依据,辅以木制地形模型,铁证如山,据理而争,使辽国放弃了无理的边界要求。这表明(     
A.地理研究需要实地勘察B.重文轻武难以解决边防危机
C.科学技术助益谈判效果D.宋辽议和无法维持长期和平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下图为晚唐大将、前蜀开国皇帝王建的永陵地宫“二十四伎乐”浮雕(局部)。该浮雕可以用来说明唐代(     
A.藩镇的分裂割据B.社会的奢靡腐化
C.经济的繁华富庶D.文化的多元包容
首页6 7 8 9 10 11 12 13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