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春秋战国的纷争与变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29 道试题
1 . 商鞅主张“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得到秦孝公赞同,孟子主张仁政被各国摒弃。这反映出(     
A.主张统治者爱惜民力的思想深入人心
B.研究自然界客观规律的学派已经消失
C.主张统治者重用贤能的思想成为主流
D.适应统治者争霸需要的主张得到推崇
2023-11-26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七彩阳光”新高考研究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检测历史试卷
2 . 明清史学家多称周王朝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国祚八百多年”的王朝,但当今史学家都批评该观点是错误的。当今史学家做出这一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     
A.明清史学家都是封建时代的学者B.周灭商之后的统治仅有七百多年
C.周王朝分为西周和东周两个时期D.西周只是我国青铜时代王朝之一
2023-11-26更新 | 17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天一大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夷、夏杂居局面的结束和华夏民族共同体的稳定,出现了华夏(又作“中国”)居中、 “戎夷”分布四方的“五方之民”的观念……这一时期“夷夏之防”不再被强调,因而有关夷夏的记述也着重于言语、饮食、风俗等民族差异及其原因。

——刘正寅:《中国历史上华夏认同的演进与升华》

材料二   自突厥颉利破后,诸部落首领来降者皆拜将军中郎将,布列朝廷,五品以上百余人,殆与朝士参半。唯拓跋不至,又遣使招慰之,使者相望于道。凉州都督李大亮以为于事无益,徒费中国,上疏云云。太宗不纳。

——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

材料三   1761年,乾隆谕示军机大臣: “理藩院专管蒙古事务,尚可兼办回部(今新疆南部地区)。著将理藩院五司内派出一司,专办回部事务”。……

清政府规定凡出现两个以上“灵童”,便采取金瓶抽签的方法,中签“灵童”为合法继承人,这就是“金瓶掣签”制度。理藩院负责对金瓶掣签的掌管,以维护达赖、班禅转生的合法性。

——黄松筠:《中国古代藩属制度研究》

(1)依据材料一,概括华夏认同局面出现的背景。结合所学阐述华夏认同观念的积极意义。
(2)依据材料二,归纳“自突厥颉利破后”唐太宗对东突厥的处理方法。结合所学列举唐王朝处理边疆问题的方式。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分析清代边疆治理的特点及作用。
2023-11-20更新 | 79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七彩阳光”新高考研究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检测历史试卷
4 . 如表为先秦时期有关手工工匠的记载。据该表可知当时(     
记载出处
工之子恒为工《国语·齐语》
巧者述之守之,世谓之工《周礼·冬官考工记》
工匠之子,莫不继事《荀子·儒效》
A.政府垄断了手工业的生产B.工匠人身依附关系明显加强
C.民营手工业发展受到限制D.生产技术传承注重世代相袭
5 . 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中,田制改革是重点内容,如鲁国的“初税亩”、齐国的“尽地力之教”、晋国的“作爰田”、秦国的“废井田,开阡陌”等。由此可知,当时变法的主要目的是(     
A.变革生产关系B.打击旧的贵族C.实现国家富强D.推动社会转型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文教事业随着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变革而变革。受奴隶主贵族垄断的“学在官府”教育逐渐走向没落。流散在四方的王官为了养家糊口,只有出卖知识。而没落的贵族子弟、新涌出来的新兴地主分子和挣脱枷锁的自由民,又迫切需要学习文化知识。二者的结合加速了“学在四夷”格局的形成。此外,儒、墨、道、法等学派思想家为宣传学说,也纷纷聚徒讲学。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文教发展史上第一次质的飞跃,其重大意义不可低估。

——摘编自张传燧朱璋龙《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四次重大变革及其启示》

材料二   建元五年(公元前136年),武帝置《五经》博士,后又为“博士官置弟子五十人”,标志着太学教育的正式开始。此后西汉诸帝继续推行太学教育,至成帝末年,太学生员一度增加到三千人。因博士数量及博士弟子员数额有限,私授儒学的现象在汉代也是蔚然成风绝大多数的授业者都会被朝廷或地方官府延请聘用。此外,很多经学出身的官员退隐后,也会把教授儒学作为自己闲居生活的一部分。正如阎步克说:“汉代民间私学之地位并不低于太学。”

——摘编自孙立涛《汉代儒学教育模式与儒生成长之特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时期文教发展的特点,并简述其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相较于春秋战国时期,汉代文教事业发展的不同之处,并分析其原因。
2023-11-18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合肥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时期,奴隶制度逐渐瓦解,新兴的地主阶级逐渐兴起,随之而来的是诸侯国之间的争霸与兼并战争,到战国时期,这一现象愈演愈烈。各诸侯国为了富国强兵,需要有识之士为国家的发展出谋划策,于是这些知识分子有了发挥才干的历史舞台。他们大多自成一家,有自己的精髓思想,帮助列国进行改革。周朝以前,学在官府是理所当然的,春秋战国时期,士族阶层的兴起打破了这一局面,各地出现了私学,许多知识分子有了学习的环境和氛围,各流派的思想得以传播,他们广收门徒,著书立说,百家争鸣逐渐产生并发展。

——摘编自谭苏《论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材料二   在治国方略上,孔子主张“为政以德”,认为道德和礼教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孟子把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孟子认为,统治者实行仁政,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推行虐政,将会失去民心,被人民推翻。韩非子认为王权是法律的来源,是君主权力的一部分。道家主张无为,信奉“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认为无为是治国的最高境界。到了封建社会,王朝初期多与民休息,实行无为而治,经济有所恢复后实行积极有为的儒家治国,同时制定法律,规范民众行为。

——摘编自钱崇涛《百家争鸣万流归宗——略论如何正确对待中国古代治国思想(一)》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百家争鸣的认识。
8 . 《左传·昭公十四年》云“好于边疆,息民五年,而后用师,礼也。”《左传·成公十三年》载晋厉公遣人指责秦“倾覆我社稷,帅我鹜贼,以来荡摇我边疆”。这可用于说明当时(     
A.诸侯国之间有明确的疆界B.传统政治秩序遭到破坏
C.国家统一成为必然的趋势D.秦国对经营边疆的重视
9 . 据统计,秦惠王至秦始皇时期先后共22人担任丞相,就这些人的籍贯来看,其中15人(占68%)明确不是秦国人,另有6人籍贯不明,但从种种迹象判断,应该不是秦人,而籍贯明确属秦者仅1人。这说明秦国(     
A.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B.选官标准趋向军功
C.人才选拔适应社会变革D.布衣将相格局形成
10 . 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而产生的诸多问题不能有效解决便容易发生社会的动荡,下列选项中,能够用来证明当时社会秩序已出现动荡的是(     
A.商朝甲骨卜辞记载有关国政、狩猎、祭祀等大事
B.西周青铜铭文中有关封侯以赏赐个人功勋的记录
C.二里头文化遗址发掘的墓葬中发现了大量随葬品
D.竹简中将周王参加诸侯会盟称作天子狩猎的记录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