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孔子和老子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7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后面问题。

材料一


         
        图一                                                  图二                                                图三

材料二   “书籍被烧毁,其实还在其次,春秋末年以来,蓬蓬勃勃的自由思索的那种精神,事实上因此而遭受了一次致命的打击。”

——郭沫若

材料三   “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董仲舒


(1)材料一图一、二、三分别反映秦朝采取哪些措施巩固统一?
(2)材料三中的“孔子之术”指的是哪一学派?创始人是谁?他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3)材料二合材料三反映了秦汉两个朝代对待儒家思想的态度分别是什么?其根本目的又是什么?
2023-12-06更新 | 31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内江市第六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2 . 从西周到战国,我国的政治、经济和思想领域发生了一系列的重大变革,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材料,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图一 铁制农具                            图二   穿有鼻环的牛尊

材料二   教育的兴起,造就了大批具有丰富知识和阅历的文士,稷下学官就是当时的学术交流中心。

材料三   春秋战国时期动乱频繁,各国纷纷变革,许多人对变革发表了不同看法,出现了百家争鸣。

材料四   新法规定:立了军功的,按功劳大小升爵受赏;为私利争斗的,按情节轻重处以刑罚。努力务农,精耕勤织,因而获得粮食、布帛丰产的,免除本人的徭役或赋税;国君亲属宗族不是立有战功,经过评定,不得列入谱牒。

——《史记·商君列传》


(1)依据材料一中图三和图四说明当时我国农业生产领域出现了什么新现象?这一现象促使生产关系发生了什么变化?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分析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
(3)任意列举两例春秋战国时期主张社会和谐的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
(4)根据材料四,归纳“新法”的主要内容。
2023-12-06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内江市第六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观园中,诸子百家熠熠生辉,儒道释和谐共生……毫不夸张地说,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想上有大智,在科学上有大真,在伦理上有大善,在艺术上有大美。——《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力量》

材料二:在唐宋两代,中国的工程师掀起了发明的热潮,中国引领着全世界的科学技术。

——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春秋战国时期思想领域出现的“熠熠生辉”的局面指的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何会形成这样的一种局面?并列举出春秋战国时期两例不同流派思想家及其主要主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列举两项唐宋时期“引领着全世界”的科技发明,并说说它的影响。
2023-12-05更新 | 19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达州外国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11月月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先秦诸子,关于政治社会方面的意见,是各有所本的,而其所本亦分新旧。儒家,是综合自上古至西周的政治经验所发生的思想。法家,是基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形势所发生的思想。先秦诸子所想解决的,都是人事问题,而人事问题,则以改良社会的组织为其基本。

粗读诸子之书,似乎所注重的,都是政治问题。

——摘编自吕思勉《中国通史》

材料二   汉武帝时代贬斥黄老刑名等百家之言,起用文学儒者至数百人,实现了治国方略的历史性转变。汉武帝大举贤良文学之士,著名儒学大师董仲舒以贤良身份,就汉武帝提出的命题发表对策,讨论成就治世的策略。齐地儒生公孙弘以精通《春秋》之学升迁为天子信用的重臣,相继任博士、太常、御史大夫,丞相并受封平津候,于是"天下之士靡然向风矣"。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和法家为解决"政治问题"提出的主张。并分析其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西汉时期儒学地位的变化及其原因。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以下材料,并解答问题。

材料1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转型是以诸子百家的学术文化为载体。诸子百家通过不同的角度、方法和途径对文化进行重建、形成不同的文化转型模式。礼乐文化精神向理性和人(民)本文化精神的转变.是先秦诸子学术文化转型的核心内容。

——摘编自潘俊杰《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转型》

材料2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物质生产、生活有了很大的改观,这得益于生产工具的改进和技术的进步。当时流行“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公元前685年齐国“相地而衰征”,公元前594年鲁国“初税亩”。围绕“争霸”战争的需要,诸侯国们都在不停地进行着改革。经过改革,公室宗族逐渐衰亡,卿族甚或平民贵族势力增强,这些都为文化的理性主义和人本思潮的兴起奠定了社会物质基础。

——摘编潘俊杰、魏婧《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转型》

材料3   西汉、唐、北宋南北方人口分布表

朝代南方北方
人口(户)占全国户口比例人口(户)占全国户口比例
西汉247068519.8%998578580.2%
唐朝392041543.2%514852956.8%
北宋1124076062.9%662429637.1%


(1)根据材料1,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先秦时期各个学派中富含(民)本文化的内容。
(2)根据材料2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公作”、“分地”的含义。概括指出春秋战国社会大变革的表现。
(3)根据材料3提取汉唐以来中国人口变迁信息,并分析变迁的原因。
2023-10-19更新 | 23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眉山冠城七中实验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代表人物

对懦学的贡献

孔子

(请写在答题卡相应位置)

董仲舒

阐发《春秋》大一统学说:提出尊崇儒术的建议,被采纳后,儒学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

朱熹

集理学(道学)学说之大成,通过书院讲学,扩大了理学的影响;撰写《四书章句集注》,丰富懦学基础读物

材料二   唐末五代时期,儒家经学正统观念日渐衰微,导致传统礼仪名教处在崩溃边缘,与此同时,儒、释、道等学派在长期争鸣中所孕育的哲学观的整合重构之机正在走向成熟,一种既具有继承性又具有创新性的经世致用哲学呼之欲出。宋初,统治者有感于中唐之后军人干政基权频繁导致的社会动荡,开始前所未有地推行“崇文抑武”之道,对思想言论的限制出现了春秋战国以来前所未有的宽松局面。

——摘编自谭春雨《宋明理学对金元明清医学发展的影响》

材料三   “打倒孔家店”这个讨伐旧文化,旧道德的吼声,惊醒了许许多多沉睡了的中国人。现在有些人认为这是过激的口号,孔家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怎能打倒呢?在辛亥革命后很长一段时间,能同封建主义抗衡的,还是西学,即资产阶级自由、平等的思想;可以充当反击封建势力的,是资产阶级的激进派。五四新文化运动便是在这种形势下发生的。

——摘编自苏双碧《“打倒孔家店”意义不能低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参照表4中对董仲舒和朱熹的相关表述,写出孔子对儒学的贡献。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代理学兴起的背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文化运动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合理性。
2023-05-27更新 | 61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区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5月月考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孔子(前551—前479年),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曾周游列国,到处游说诸侯,晚年回到了鲁国从事讲学。在教育对象上,孔子倡导“有教无类”,这一口号的提出不仅使“私学”走向了兴盛,而且为战国社会变革奠定了人才基础。在教学实践中,孔子重视启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强调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在学习过程中,要多听多看,有怀疑的地方不轻易下判断,要持存疑态度。同时孔子还主张要相互学习,取长补短,要做到“不耻下问”。在教学方法上,孔子提出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的主张。面对学生,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及“因材施教”的观点对后世影响极大。在培养目标上,他倡导“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的主张,在我国教育史和选官制度变革上具有划时代的进步意义。鉴于孔子在教育上的贡献,国际学术界尊其为世界古代十大思想家之首。

——摘编自朱邵侯、齐涛等《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柏拉图(前427--前347年),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曾在雅典创办过阿加德米学院。在教育作用方面,他认为良好的教育是实现理想社会,培养出合格的卫国者的保证。他认为教育在改造人性上也有着巨大的威力,因此他要求国家严格控制教育。柏拉图的最高教育目的则是要培养“哲学王”,经过教育的培养的精英可以成为优秀的哲学家,最终成为统治者。在教育对象上,他主张“精英”教育,应该从第一、二等级中选出最优秀的年轻人进行学习。在教育方法上,柏拉图提倡启发诱导,他认为,只要经过启发,没有学习过的人也能自觉地推导出数学、几何等公式。柏拉图以上的教育理念对欧洲的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陈桃兰《孔子与柏拉图的教育思想比较》


(1)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简析孔子和柏拉图教育理念产生的背景。
(2)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孔子和柏拉图教育理念的相同之处。
(3)根据材料,谈谈你对当下教育的建议。
2023-04-21更新 | 371次组卷 | 4卷引用:四川省乐山沫若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8 .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极力倡导仁人君子之道。从理想人格的意义讲,孔子所谓的仁人君子不仅应关切个人自我道德品格修养,具备忠信、孝悌、克己、礼让、好学、知勇、仁恕等诸美德,而且更应怀抱经世济民的情怀,“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林存光《孔子新论》

材料二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德经》

材料三 法不阿贵,绳不挠曲。贪如火,不遏则燎原;欲如水,不遏则滔天。

——《韩非子》


(1)据材料一指出孔子心目中的“仁人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德?
(2)指出材料二、三中的老子、韩非子分别是哪一思想流派的代表。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时代背景。
2022-11-28更新 | 665次组卷 | 23卷引用:四川省遂宁市蓬溪县蓬南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9 . 根据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称赞管仲辅佐齐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孔子企望周之复兴,“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孟子提出“定于一”,……重现孔子所说“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盛世。

——据《论语》《孟子》

材料二   “故治民无常……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是故诸侯之博大,天子之害也……万物莫如身之至贵也,位之至尊也,主威之重,主势之隆也。”

——《韩非子》


(1)依据材料一,指出孔子与孟子主张的相同点,并分析他们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2)依据材料二,概括韩非子“兼天下”思想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秦在实践法家思想上的成败。
2022-10-19更新 | 48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绵阳南山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10 . 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发展的产物,先进思想的传播在社会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之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下面是这一时期出现的两位伟大的精神导师。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也一直影响着人类的生活。


材料二   自西洋文明输入吾国,最初促吾人之觉悟者为学术。相形见绌,举国所知矣;其次为政治,近年来政象所证明,以有不克守缺抱残之势。继今以往,国人所怀疑莫决者,当为伦理问题。此而不能觉悟,则前之所谓觉悟者,非彻底之觉悟,盖犹在倘恍迷离之境。吾敢断言曰:伦理的觉悟,为吾人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

——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


请回答:
(1)材料一的苏格拉底和孔子在重建社会秩序方面各有何主张?各自的背景是什么?
(2)“西洋文明输入吾国”后,国人的“觉悟”经历了学术觉悟、政治觉悟和伦理觉悟三个阶段。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分别指出这三种“觉悟”的主要实践活动是什么?
2021-11-19更新 | 92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广安市代市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