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 道试题
1 . 思想的演变是时代发展的写照,进步思想成为古代中国治国理念的重要来源。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代中国的知识和学术,原本是为官府所垄断,是所谓王官之学。但是随着王权的衰落,王官不断流落到民间,成为“士”(特殊的知识阶层)的主要来源之一,因此出现了学术下移的趋势,这为私学的出现提供了重要的背景。与官学相比,私学可以使知识普及社会的每一个阶层,使知识以更快的速度向民间转移和传递,这成为士人的另外一个来源。私学和士人之间,实际上呈现着一种互动的关系。他们二者的结合,则是诸子学出现的直接土壤。

--摘编自袁行霈等《中华文明史·第一卷》

材料二   中国古代治国思想的演变脉络环环相连,摇摆反复,不仅朝代之间政治、经济政策迥异,即使是在同一朝代,政治经济政策也会发生重大变化。秦末农民起义冲垮了秦的残暴统治,破坏了社会经济。西汉初年,文景扫除烦苛,与民休息。但对诸侯王的纵容,使王国势力凌驾朝廷,对商贾豪民骄横不法等问题态度暧昧,对铸币权时弛时收,使得“民多奸铸”的问题严重。汉武帝即位后,欲图振作。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士人和私学之间“互动关系”。结合所学,写出“诸子学出现”所指代的思想局面及其在中华思想文化发展中的历史地位。
(2)根据二并结合所学,概述秦汉时期治国思想的演变脉络,并列举汉武帝针对材料中文景时期的问题所采取的举措。
23-24高三上·四川雅安·阶段练习
2 . 老子主张“以无事取天下”,认为“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孟子系统地阐述了“仁政”学说,提出“国君好仁,天下无敌焉”。这反映出二人的学说(     
A.在治国理念上截然相反B.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
C.迎合了封建贵族的诉求D.蕴含着朴素的民本思想
2023-12-15更新 | 564次组卷 | 5卷引用:浙江省2024年1月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历史试题变式练习中国古代史
2022·山东潍坊·二模
名校
3 . 战国时期,道家学派衍生出了吸收儒、墨、阴阳等学派思想的黄老之学;韩非子借鉴了儒家的三纲,吸收了道家的君人南面之术;《吕氏春秋》融合了各家之长,是杂家学派的代表作品。这些现象(     
A.说明华夏认同观念不断增强B.反映了分裂中孕育的统一趋势
C.表明社会各阶层间流动加速D.适应了统治者富国强兵的需要
2023-08-17更新 | 1549次组卷 | 33卷引用:浙江省2024年1月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历史试题变式练习中国古代史
4 .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思想多元化;秦代“定法家于一尊”;西汉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界形成了大一统局面。这一过程本质上反映了
A.儒家思想的巨大生命力B.法家思想丧失了至尊地位
C.古代思想的多元化趋势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春秋战国时期的统治者毅然决然地抛弃了夫子之道,毫无保留地选择了法家之道。这主要是因为法家之道在当时
A.形成了系统的理论体系
B.强调君主应以法治国
C.迎合了大一统历史趋势
D.为君主提供治国之道
2017-10-22更新 | 272次组卷 | 23卷引用:浙江省宁波市北仑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选考)试题
6 . 儒家思想源远流长,影响深远。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思想家言论
孔子仁者爱人。
孟子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
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荀子治之经,礼与刑,君子以修百姓宁。

——据《论语》《孟子》《荀子》整理

材料二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   1313年,元朝宣布将儒家经书作为科举考试的基本内容,答题标准以程朱理学的解释为主。当时宰相向皇帝上奏说学秀才的,经学、词赋是两等。经学的是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勾当,词赋的是吟诗、课赋、作文字的勾当。自隋唐以来,取人专尚词赋,人都习学的浮华了……俺如今……专立德行明经科。明经内“四书”“五经”,以程子、朱晦庵注解为主,是格物、致知、修己、治人之学。这般取人呵,国家后头得人材去也!

——《通制条格》卷5《学令·科举》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三位思想家的核心思想。结合所学,用一句话指出战国百家争鸣的实质。
(2)根据材料二,指出董仲舒的思想主张。结合所学,分析汉武帝接受董仲舒上述主张的原因及其深远影响。
(3)根据材料三,概括元代科举的重大变化及其原因。结合所学,指出“四书”的编写者并扼要说明元代科举制与儒家思想的关系。
2023-11-14更新 | 27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浙江金华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7 . 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在思想领域内的反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波澜壮阔的思想解放运动。不同的社会阶层分别从自己的视角出发,提出各自政治、社会主张和要求。其中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派别是(     
A.法家B.道家C.墨家D.儒家
2023-11-24更新 | 24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新力量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9 . 他提出了“五行生胜”的理论,试图说明事物运动变化的普遍的规律,“五德终始”说是他学说的核心所在。该思想家是(     
A.孔子B.韩非子C.老子D.邹衍
2022-10-30更新 | 80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普通高中浙里明史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阶段性联考模拟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商鞅曾强调“礼法以时而定,制令各顺其宜”,韩非子也提出“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时移而法不易者乱。”这反映出法家
A.主张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B.认为事物不断向前变化发展
C.重视法律使用时的实际效果D.强调法律对治国的重要作用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